专家详解:准妈妈产后如何远离困扰

     产后身材大走样?

  放眼娱乐圈,许多在产后都能迅速瘦身,有的人甚至苗条更胜从前,而对于普通女性来说,身材虽然不至于影响“生存问题”,但谁不想产后依然能保持飘逸苗条的身姿呢?

  大多数的准妈妈在孕期非常注意个人身体的保健,从饮食到用药,惟恐自己的疏忽和大意影响了宝宝的健康发育。但是,您是否想过,孕前用药也需要格外注意?不仅是妻子个人,丈夫用药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精子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引起精子的畸形。当含有药物的精液进入女性体内后,经过阴道黏膜吸收后可进入女性血液循环,从而影响受精卵,产生低体重儿及畸形儿。

  孕前3~6个月夫妻双方都要避免使用吗啡、氯丙嗪、解热止痛药、环丙沙星、酮康唑、红霉素、利福平等药物,以免影响卵子的质量。

  如果长期使用药物避孕工具和口服避孕药物,应在停药后6个月再怀孕。

上一篇

1/2

下一页

专家来教妈妈们应该如何远离产后抑郁

据欧美国家统计,初产妇在产后第四天到第十天常出现为期一周的情绪抑郁,发生率要占初产妇总人数的1/3到1/2。据国内统计约有50-70%的初产妇在产后变得情绪低落,容易哭泣、遇事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悲伤、失眠、对婴儿过于担心,而此种病态仅维持短短的一周,所以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教你如何远离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你知道吗?

研究显示,50~75%的女性都将随着孩子的出生经历一段"Babyblues”,多数女性征兆不明显或稍转瞬及逝,性格上出现一段不稳定情绪,比如莫明的哭泣或心绪欠佳。

10~15%的新妈妈在这种情况变得很强烈,其归因是一种疾病,这是最新被医学界认识到的,并被专门术语称为"产后抑郁症"的疾病。

在精神病障碍的国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产后抑郁症”这一独立的疾病类型,只有产褥期伴发的精神及行为障碍,它指的是产后六个月内出现的不符合其他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这类疾病很少见,所以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的确有这样一部分女性患者,她们的抑郁症状出现在分娩后,抑郁的程度严重到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所以她们所患的实际上就是抑郁症,只不过因为发病时间比较特殊,所以有时特称为“产后抑郁症”,即产后(一般是产后6周内起病,通常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但也可持续1-2年)出现的以显着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

容易引发产后抑郁的因素

下面几种危险因素,容易引发产后抑郁症:

☆婚姻问题

☆怀孕期间的抑郁、焦虑

☆缺乏福利保障

☆怀孕期间的生活压力或负面事件的发生,如家属死亡、亲戚远离、搬到新地方、曾经历产后抑郁症或心绪混乱。

☆分娩时的创伤经历

☆出院较早

☆经前综合症的病史

☆激素:怀孕期间,女性荷尔蒙雌激素和黄体酮增长10倍。分娩后,荷尔蒙水平迅速降低,在72小时内迅速达到以前水平。一些研究显示,产后期荷尔蒙水平迅速降低和抑郁症状出现有关。

☆压力:对于新妈妈来说,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兴奋。没有哪个新妈妈能完全兼顾繁重的工作和照顾婴儿。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常充满兴奋,但接下来可能是失望,然后便是感觉到无法胜任作为母亲必须完成的挑战。

☆既往的情绪紊乱:以前抑郁症的历史增加了妇女得产后抑郁症的危险。研究显示,1/3有抑郁症病史的妇女会在产后时期重患。

产后抑郁症对孩子的影响

产后抑郁症可造成母婴连接障碍。母婴连接是指母亲和婴儿间的情绪纽带,它取决于一些因素,包括母婴间躯体接触、婴儿的行为和母亲的情绪反应性。这种情感障碍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母婴连接不良时母亲可能拒绝照管婴儿,令婴儿发生损伤,并妨碍婴儿的正常发育生长。据报道,孩子多动症即与婴儿时期的母婴连接不良有关。

患产后抑郁症的母亲不愿抱婴儿或不能给婴儿有效的喂食及观察婴儿温暖与否;不注意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啼哭或难喂不能唤起母亲注意;由于母亲的不正常抚摸,婴儿有时变得难以管理;母亲与婴儿相处不融洽,母亲往往手臂伸直抱孩子,不目击婴儿,忽视婴儿的交往信号,把婴儿的微笑或咯咯笑视为换气而不认为是社会交往的表示;厌恶孩子或害怕接触孩子,甚至出现一些妄想,如认为婴儿是新的救世主(夸大妄想)、孩子生病或死亡(疾病妄想)、孩子的形状、大小、色泽改变(体象改变)或孩子变为野兽或邪恶(变 妄想)等。

对早期婴儿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会令孩子在出生后头3个月出现行为困难,婴儿较为紧张,较少满足,易疲惫,而且动作发展不良。

对后期婴儿(12至19个月)的影响研究表明,母亲的产后抑郁症与婴儿的认识能力和婴儿的性格发展相关。母亲产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婴儿的不良精神和运动发展呈正比。

对儿童早期(4至5岁)的影响在产后第一年有抑郁症的母亲,她的孩子的能力和认知指数均显着低于健康妇女的孩子。

基于产后抑郁症对母亲和孩子的不良影响,此症一旦诊断成立就应开始治疗。这不仅仅可避免母亲病情加重甚至向产后精神病发展,也可使婴儿尽早地感受到妈妈的慈爱和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哪些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方法?

了解有关抑郁的知识,心中有数才不会谈郁色变。抑郁症状很常见,甚至大多数抑郁都可以算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并不是一有抑郁就是抑郁症,只有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活各方面才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人的情绪象大海一样有潮起潮落,象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并不需要情绪稍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急于调整。了解抑郁总会随时间而渐渐缓解。

改善女性分娩前后的生活环境,减少或避免负性生活事件,比如不要在女性生产后不久就急切要求性生活等等,有利于女性产后保持心理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支持对稳定女性产后情绪有很重要的作用,丈夫多关心体贴,家庭成员适当分担照顾婴儿的重担。

“产后抑郁症”的自我调节

如果女性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就可以学以自用,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绪。

☆焦点转移: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严重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甚至问题棘手难以解决,不要让精力总是粘滞在不良事件上。越想不愉快的事心情就会越不好,心情越不好越容易钻牛角尖,心情就会越发低落,陷入情感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所以要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象《飘》中女主角郝思佳面对困境时所说“明天再想”,就是一种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

☆主动求助:产后抑郁的女性内心会有一种无助,心理专家分析,这种无助感可能是幼年被忽略的阴影地重现。这其实是一种希望获得他人关注的信号,所以主动寻求和接受别人的关注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放松充电法:适当调节变动生活内容,不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将孩子暂时交给其他人照料,让自己放个短假,哪怕是两小时、半天,也能达到放松自己的和精神充电的作用。避免心理、情绪透支。

☆行为调整法:鉴于女性生产后不适于做剧烈的运动,但一些适当放松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等。

☆倾诉宣泄法:找好友或亲人交流,尽诉心曲,大哭一场也无妨,尽情宣泄郁闷情绪。

☆角色交替法:别忘了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娇妻、父母的爱女,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娇妻爱女的权力。

☆自我鼓励法: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自我实现法:生儿育女只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不要忘了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也许趁着休产假的时间还能关注一下自己有擅长的事业,等产假结束会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出现。

准妈妈如何远离水肿困扰


  孕期水肿是大多数的准妈妈都会出现的一种症状,特别到了怀孕中后期,最容易出现水肿现象,那么,准妈妈应该如何远离水肿困扰呢?在这里,亲亲宝贝小编推荐了一些好的方法给准妈妈,赶紧来看看吧。


准妈妈如何远离水肿困扰


 

  水肿是血管内的液体成分渗出血管,积聚在组织间隙中造成的。最先出现在人体最低部位,足踝部,休息后稍退,逐渐加重并向上蔓延。水肿部位可随体位而改变,半坐、卧位时腰骶部及阴唇明显,严重者会引起全身水肿。

  有的为可凹性水肿,有的皮肤肿胀透亮而按之并无凹陷。有的无明显水肿,但体重增加每周超过500克,这就是隐性水肿。

  正常与不正常水肿

  多数孕妇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导致下肢轻度水肿。这种水肿一般在较长时间休息后能够消退,早晨轻、晚间重,不是病理现象。但如果下肢水肿经过6小时以上休息仍不能消退,且逐渐向上发展,那就不正常了。如果同时合并有心脏病、肾病、肝病、高血压、营养不良等就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些并发症会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严重后果。

  怎样避免孕期水肿?

  首先要调整工作和日常生活节奏,不能过于紧张和劳累。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每餐后休息半小时,下午休息两小时,每晚应睡9~10小时。上班地点没有条件躺下休息的可以在午饭后将腿举高,放在椅子上,采取半坐卧位。不要久站、坐。防止情绪激动和避免较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其次适当注意营养。要摄取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体重整个妊娠期间增重10公斤左右比较理想。饮食要清淡,但不是完全禁盐,因为妊娠后期体内增加了排钠的激素。

  妊娠水肿的食疗方:

  1、冬瓜:

冬瓜肉质细嫩,水分丰富,性寒味甘,能够利尿消肿。取鲜冬瓜500克,活鲤鱼一条,加水煮汤。可用葱、姜、蒜调味,少放盐。用于妊娠水肿及小便短赤。

  2、西瓜

:瓤多汁甜,富含水分、果糖、维生素C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被称为“天然白虎汤”。夏季以西瓜代水,或饮其汁,可减轻水肿。

本文Hash:20fa4294f7ba368bd1853d785813ef62600d63cc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