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新生儿5大异常表现

正常的婴儿脸蛋皮肤红嫩,身体皮肤光滑。人们常说:“希望你能拥有像婴儿一样的皮肤”,可见婴儿的皮肤是非常漂亮的。当父母发现孩子的皮肤失去光泽,并且暗黄暗沉的话,表示孩子可能患上了黄疸。正常情况下,黄疸会在出生后一至两周就自然消失,但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就需要用照灯的医疗方式来缓解。父母发现孩子皮肤发黄,最好是去医院咨询是否有黄疸,如果是排除了黄疸,就要找到皮肤真正发黄的原因,对症下药。

如果新手父母发现孩子尿尿的次数很少,很少需要更换尿布,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孩子可能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需要大量补水。

婴幼儿常有低烧现象,大多是病毒感染所致,一旦体温超过39度,并伴有其他症状,父母就要引起高度注意,应马上送医,而不是采取物理降温的办法。婴儿高烧极容易导致肺炎,影响婴儿健康。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高烧现象更是危险,父母不能自行判断高烧原因,从而导致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嘴唇或者舌头突然变紫,那么要小心,孩子可能已经缺氧。遇上这种情况一刻也不能耽误,孩子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大人要冷静地选择就近医生救治。导致缺氧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先天性的疾病,或是夜晚大人将棉被等物挡住了孩子的呼吸等情况。建议父母不要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睡,最好是单独睡自己的小床,怕父母无意之中压到孩子或是遮挡住孩子的呼吸,造成不良后果。

美国婴幼儿专家提醒,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并伴有呻吟,父母需引起高度注意,如果排除了是因胸肌用力过度所致的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症的话,就要马上送医,孩子可能出现了其他危险的疾病。耽误的时间越久,对孩子的治疗就越不利。

新生儿“5不”异常表现的背后[图]

  新生宝宝出生后,由于免疫功能较差,各脏器的功能也不成熟,若家长护理不当,容易患各种疾病。新生宝宝患了病,往往早期表现很不典型,不易被发现,所以家长一定要仔细注意宝宝细微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5不”异常表现,背后或有缘由

  1不哭。若新生宝宝患病,那么其哭声会逐渐变弱,哭的时间也很短。

  2不吃,即使勉强吃下也容易呕吐出。

  3不动,少动或不动,嗜睡或睡觉时间较平时延长。

  4体温不升36.5摄氏度,那很有可能是生病了。

  5体重不增,会有明显的体重增长,若此时体重不升甚至反降,那么就要查查患了什么病。

  以上是新生儿疾病的共性表现,但不一定是早期症状。有部分新生宝宝患了病确有不同表现,如烦躁不安、多哭多闹、不愿入睡等,家长也需了解。

  5种类特殊症状:

  急救不能耽搁肺炎,口吐白沫,犹如“大闸蟹吐泡沫状”,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有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周及鼻周青紫。如果宝宝反应良好还会有鼻翼扇动。

  败血症、皮下血管丰富,略有破损会引起败血症。此外,脐的残端也是细菌侵入的门户。患病宝宝多表现为食欲低下,神萎,发热,早产儿及病重儿体温不升,面色苍白,身上有出血点,黄疸加重,腹部鼓胀。

  化脓性脑膜炎,细菌很容易侵入脑部,患儿表现拒奶、反应很差、体温不升、尖叫、哭声微弱、双眼凝视,前囟饱满,严重时还有抽筋。 病理性黄疸2-3天会出现黄疸,足月儿2周左右就会消退,早产儿要3-4周才会消退。若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黄疸发展很快,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伴有呕吐、小便色深、大便色浅、贫血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胃食道反流,轻的表现溢乳,重的有反复呕吐。生理性反流不影响生长发育,但是病理性反流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体重不增、喂养困难、反复发作的肺炎、呼吸暂停等。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出生后2-3周内发病,首先表现为腹胀,以后出现呕吐和腹泻,呕吐出咖啡样物带有胆汁,进而体温不升、面色苍白、不吃、不动、四肢厥冷,危及生命。

  7项参考指数

  ◆新生宝宝出生后2天内无尿排出或3天内未解大便。

  ◆体温正常却时常发惊,哭声发直发尖,前囟凸起。

  ◆安静状态下呼吸急促或时快时慢。

  ◆黄疸超过半月以上,不消退或反加重。

  ◆下肢屈曲状,拉直时引起宝宝哭闹不安。

  ◆反复呕吐伴有食欲下降。

  ◆牛奶喂养,大便次数多而稀薄。

  推荐阅读:

8个线索显示宝宝超强智力 卫生纸不可以给宝宝当尿布 妈妈亲吻小宝贝的6种风险

  更多新生儿护理常识,尽在母婴育儿频道……

学会识别新生儿正常的“异常”表现

新生儿出生时可出现某些有别于成人的特殊表现,可能是病态,然并非表示真正有病。一些情况是新生儿的特殊表现,是儿科的特色,盲目处理会造成真正的病态。现在教给爸爸妈妈认识一下,新生宝宝的一些看似异常,其实是新生儿期特有的正常表现。

1、“色素斑”

色素斑多出现于新生儿的臀部、尾骶部和背部。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压之不退色的灰兰色“色素斑”又称“胎记”。是皮肤深层堆积了色素细胞所致。随年龄增长,色泽转淡,5—6岁才可能消失,无需治疗。

2、“粟粒疹”

粟粒疹是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在前额、面颊、鼻尖等处,出现的较多呈黄白色的小颗粒。一般生后数周可自行消失,不要挑、割,以防感染。

3、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由于出生后的排尿、排胎粪,通过皮肤、肺排出水分及进食水少等多方面因素,体重可略有下降,正常情况下不超过9%。生后7—10天左右,随奶量增加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如下降超过10%以上或恢复较慢,考虑为非生理性,应寻找原因。

4、“板牙”、“螳螂子”

不少新生儿口腔上腭正中线附近有一颗或数颗粟粒大小的白色颗粒,为上皮细胞堆积、角化而成,称“硬腭小结”或“包氏小结(珠)”,俗你“板牙”,其非病态,不影响吃奶及以后的出牙,一般经2—3周或几月自行消退、脱落。同样,在牙龈根部见有米粒大小的颗粒,称“马牙”。也可在齿龈黏膜下产生,为黏液腺肿胀潴留所致。新生儿出现咬奶头、拒奶、哭闹时应查明其它原因,不要认为是板牙、马牙所致,而采取“挑”、“割”、“擦”处理,易贻误病情,且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损伤后会引起出血或细菌感染而发生口腔炎,甚至发展成严重的败血症。

新生儿口腔两侧峡部各有一块隆起的软组织,是峡粘膜下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动作,俗称“螳螂子”,不要误认为病理性肿胀而影响吸乳。采用“挑”、“割”、“擦”处理,同样会引起败血症,且为农村新生儿败血症首要原因之一。

5、乳房肿大、分泌乳液

部分女婴或男婴在生后2—3天可出现乳房肿胀,并有少量黄色乳液分泌。这为生前受母体激素(生乳素)影响所致。一般生后10天最明显,2—3周后渐消退,乃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不要作处理。按摩、挤压会损伤皮肤引起感染。一旦肿胀的乳房出现红、肿,说明有感染,应给适量抗生素或切开引流。

6、女婴阴道出血和分泌粘液

有少数女婴生后3—5天有少量血样分泌物或白色粘液从阴道排出,其为阴道分泌物,由母体激素(雌激素)传授引起,称“假月经”、“白带”。一般1—2天后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一般出血量少,仅沾染尿布,也无其它部位出血,可适当考虑应用淡清洗液清洗外阴。

7、尿红或排尿时啼哭

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应有小便排出,有的生后2—5天在排尿时啼哭,且尿布染成红色一片。这是由于尿少,尿酸盐潴留在肾内形成尿酸梗塞引起,随吮乳量及吮水量增加,尿量增多,尿酸盐全部溶解尿中而消失,婴儿也就能安静入睡。

8、胎位畸形

胎儿在宫内,受子宫范围限制,躯干、四肢不能舒展,只能弓背屈膝,且多数为倒立。故初生时,新生儿的手脚屈曲,小腿有些向内弯曲,呈“WM”,这为正常现象。随生长发育会自然恢复,无需捆绑,但注意与& ldquo;抑脚—足外翻”、“脚下垂—足内翻”相鉴别。若刺激活动后即恢复正常,称新生儿胎位性假性畸形足,一般3—4月后渐恢复,无后遗症,若不能恢复应外科处理。

9、溢奶(吐奶):

由于新生儿的胃与成人不同,位置呈横位(成人为相对直立),容量小,胃底部发育不全,入口处贲门发育不完善,关闭不全,而出口幽门发育相对成熟,因此胃为“敞开口的瓶子”,在吸乳过程中,空气易咽入胃腔,如喂奶过多、过快、吸入空气,或喂后换尿布或摇动过多、或牛奶过热、过冷均会产生溢奶。溢奶时一般无不适感,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但若容易溢奶,在喂后应取右侧卧位,或将床头抬高。若不见好转,且溢奶时痛苦,量多有奶块、体重下降,应查找原因。

总之,新生儿有自身的特殊性,有些看似“异常”的表现实则是正常的,家长要学会识别,这样可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惊慌,为培育优秀下一代打好基础。

本文Hash:8fc833fbf4c93cabd07ddead092c34a8bfa26894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