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跳跳轻松健脑

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收益更大,奥妙在于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状态,运动发挥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一、弹跳运动最佳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凡是有氧运动皆有健身、健脑作用,尤以弹跳运动为佳。

·跳绳

跳绳以下肢弹跳及后蹬动作为主,并带动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运动,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

·跳舞

跳舞可锻炼并提升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敏锐度与记忆力。根据调查表明,坚持学习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好。

同时,弹跳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此外,这种运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统也很有益。这对增强孩子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

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因为人体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动系统构成的,如胃有规律的收缩、肠的不停蠕动、心脏的不息搏动、肺的呼吸吐纳等。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效益会更加突出。

三、跳出个聪明宝宝

专家表示: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来定。

·10个月左右的

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住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1岁半后

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2岁后

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父母在前面双脚跳动作示范,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父母两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让他借力向上跳,谓之拉手跳。

·3岁后

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花样也可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四、多余的担心

一些父母担心,跳多了会损伤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人在弹跳时,虽然受到很大的外力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力确有从下肢传向脑部的趋向,但巧妙的人体骨骼关节构造,就像在人的体内安装了一系列缓冲装置一样,这些装置完全能将这种冲击力予以化解于无形之中,以确保大脑安然无恙。

因此,跳只会起到健身、健脑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卫的准备措施当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边关注孩子,以避免发生意外。

孩子蹦蹦跳跳好处多多

跳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

通过“跳”,宝宝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全面的认识。不用你说,他也会知道原来自己的小脚、小腿除了走路,还可以做这么多有意思的事。于是疯狂爱上蹦蹦跳跳,甚至不知疲倦。

随后,他会慢慢发现原来控制自己的身体感觉是这么美妙,自己一天比一天灵活、健壮,还可以让自己保持平衡不摔倒,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总之,这个过程是宝宝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的强化过程。

也许你会担心“宝宝总是这么蹦蹦跳跳,还能学会安静地思考吗?”可是专家的意见正相反,德国的运动教育专家指出,只有充分的运动,才能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学会控制自己,才能学会安静和集中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激发宝宝对跳的兴趣,让他的这种天性得到尽情的发挥。

从多大开始跳

专家认为,在孩子三四岁之前,他还不需要太复杂的运动,这个时候他更多地是学习新的能力,比如跑、跳、翻滚和掌握平衡等。

■18个月开始:能倒退着走几步,会爬上凳子,用两只脚一起跳,荡秋千。

■24个月开始:不用扶扶手地爬楼梯;把球踢出去,而自己没有摔倒;能在20厘米宽的木条上保持平衡;偶尔可以接住抛过来的球;已经能够跑得很稳,双脚跳也很好。

■30个月开始:可以短暂地用一条腿站立,单脚跳,跳来跳去,还可以翻筋斗。

■5岁以后:宝宝要开始真正的运动了,比如体操和游泳,对孩子全面协调身体很有好处。此外,他还可以开始专业运动的训练,例如柔道或芭蕾舞等。

和孩子蹦蹦跳跳一起玩音乐

家长都知道,音乐对提升孩子的智商、情商有帮助,但对如何教孩子欣赏音乐却不够了解——

蹦蹦跳跳一起玩音乐

孩子喜欢以动作来表达所理解的内容,所以,教孩子欣赏音乐,不妨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到一起,让他边听音乐边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一体,慢慢地,他就会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学会欣赏了。下面就介绍几则适合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玩的音乐游戏:

《谁来了》

爸爸、妈妈先将描写鸡、鸭、猫、狗、兔、大象等动物的音乐放给孩子听,让孩子熟悉音乐,再逐步教他做各种动物的模仿动作。在孩子熟悉音乐、会做模仿动作的基础上,由爸爸或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做,听到描写哪种动物的音乐就模仿该动物走路或叫声。然后,家长可任意进退磁带,打乱动物出场的顺序,让孩子进行模仿。

《拍手跺脚》

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对坐,手拿铃鼓拍节奏,孩子拍手、拍腿、跺脚,拍打出相同的节奏。家长拍出强音,孩子也拍强音;成人拍出弱音,孩子也拍弱音;等孩子基本掌握后,再加大难度:成人拍强音,孩子拍弱音;成人拍弱音,孩子拍强音,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接龙游戏》

选择旋律简单的音乐,家长和孩子分别填歌词,一人唱一句,还可做动作,反复轮流。如小喇叭嗒嗒嗒,小铜锣当当当,小铜鼓咚咚咚;鸭子叫呷呷呷,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喵;汽车叫嘀嘀嘀,火车叫呜呜呜;我高兴哈哈哈,我生气哼哼哼,我伤心嗯嗯嗯(装哭的样子)……孩子接不上时,家长可以启发、提醒,以此激发孩子对音乐游戏的兴趣,同时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猫捉老鼠》

在音乐的伴奏下,家长做“猫”,孩子做“老鼠”。游戏开始,“猫”坐在椅子上装睡觉,“老鼠”听着音乐,模仿老鼠的行为举止自由走动。当音乐一停,“猫”醒来,“老鼠”就赶快躲起来。待孩子熟悉游戏后,可以调换角色重新开始。

温情提示:

家长教孩子欣赏音乐时,常会犯以下错误:

选择的音乐不当家长随意拿出音乐带就放给孩子听,不管他爱听不

爱听、能不能理解。

家长在放音乐给孩子听时,不注意他的情绪如孩子正在兴奋地玩耍

时,让他听摇篮曲。

教孩子欣赏音乐的方法不恰当只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孩子听,

忽视让他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缺乏经常性家长有空闲、情绪好时就教孩子欣赏音乐,忙或者情绪

不好时就中断。

那么,家长该怎样教孩子欣赏音乐呢?

让孩子经常听和看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幼儿歌(乐)曲,

把孩子带入歌(乐)曲的意境,感受乐曲的情绪。另外,还可以带孩子欣赏音乐会,从环境着手,扩大视野,让他感受音乐的氛围。

启动辨别力和想像力孩子睡觉前,家长可让他听摇篮曲;情绪高时,

可让他听欢快的歌舞曲……让他感受摇篮曲的温柔、优美,欣赏歌舞曲的欢快、热烈,逐步训练他的分辨能力和想像力。

可以让孩子唱一唱,记一记特别是歌曲,可让他们边听、边唱、边

欣赏,体会内容和情绪。

可以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自由地手舞足蹈让孩子的创造

力在乐曲的欢乐情景中淋漓尽致、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本文Hash:50a322b7b2a54750326c8c47086b886f54602e08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