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鹅口疮治疗三误区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故又称口腔念珠菌病。常因患霉菌性阴道炎的母亲在分娩时感染孩子的口腔,或因哺乳时母亲的奶头不洁、人工喂养时用的奶具消毒不严及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该病的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的形似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白斑,不易擦去。常见于两侧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面、齿龈、上腭等处,重者全部口腔黏膜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部。如果病变累及气管、肺、食管、肠道,会出现呕吐、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一般不影响哺乳,也无全身症状。

在治疗鹅口疮时常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不应涂搽紫药水,紫药水药名甲紫、龙胆紫,因其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过去常用于鹅口疮的治疗。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用紫药水治疗鹅口疮有不少缺点。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干燥,长时间涂搽紫药水后,可使口腔黏膜更加干燥而产生溃疡和明胶样损害;涂紫药水后,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宜观察病情的变化。

2、治疗不彻底易复发,用1%~2%的苏打水(碳酸氢钠溶液)于每次哺乳前后清洁孩子的口腔,是治疗鹅口疮的有效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轻症患儿不用其他药物,病变2~3天即可消失。有些母亲看到宝宝口腔的病变已经消失,就立刻停药,这样容易复发。这是因为苏打水治疗鹅口疮主要是通过清除口腔内能分解产酸的残留乳凝块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从而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不能直接杀灭白色念珠菌。因此,用苏打水治疗鹅口疮时,在口腔内病变消失后仍需继续用药4~5日。

3、滥用抗生素,当宝宝患了鹅口疮后,有的母亲为消除感染,常自作主张给孩子服抗生素类药物。殊不知,小儿鹅口疮用抗生素不但无效,有时反而会加重病情。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口腔内寄生着许多微生物,如常见的乳酸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拮抗,并常保持共生状态,一般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时,会使一些微生物被抑制或杀死,从而破坏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但是,抗生素是无法抑制和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当那些可以产生抗白色念珠菌物质的微生物数量因使用抗生素而减少时,白色念珠菌就迅速繁殖,从而使病情加重。

提醒: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霉菌)引起,多见于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特别是消化不良的婴儿,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能促发此病。在产院婴儿室内,健康婴儿也可由于接触病婴或其用具而发病。预防此病的措施是:奶具必须每天煮沸消毒;大人接触婴儿时,要先用肥皂洗手;要避免给婴儿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婴幼儿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鹅口疮(thrush)又名“口腔白色念珠菌病”、“雪口病”,是一种叫白色念珠茵的真菌引起的口腔疾病,新生儿、婴幼儿容易好发,体质比较弱的慢性病患者、手术之后的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和老年人也容易患病。白色念珠菌属于霉菌类,在人肠道、阴道、皮肤上均可寄生,新生儿可能是经产道时感染。小儿患病后,口腔出现白色奶凝块样物,盖在上腭、舌或粘膜上。有时可蔓延至咽部。病起时,口疮呈白色,点状和小片状,如同残留的奶汁。病重时可合成大片,满布口腔粘膜,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甚至有出血。局部无疼痛感,也无全身症状,但如果真菌感染累及消化道和呼吸道,则可出现呕吐、咽奶困难、哭声嘶哑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比较多见,首先有粘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1~2天,粘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状如凝乳、奶酪,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口腔黏膜表面。随后,白色小斑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成白色斑块,色泽转为微黄、黄褐。白色斑片与粘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1、局部可涂2%小苏打水是治疗婴幼儿鹅口疮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可用消毒药棉蘸2%小苏打水轻轻擦洗口腔。

2、1%龙胆紫药水也对付婴幼儿鹅口疮比较有效的方法,每日1~2次。涂后,新生儿吃奶时,即使吞下一点龙胆紫也不会发生中毒。

3、停止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当婴幼儿患鹅口疮时,除非继发细菌感染,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治疗。

4、当病情严重,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时,应去医院就诊。

5、建议不要用棉签、纱布、毛巾、手帕擦拭病变处,因损伤粘膜引起出血,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在给患儿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注意口腔清洁。

6、母乳喂养时,要在喂奶前清洁奶头。

7、人工喂养儿用的奶具,必须煮沸消毒后才能使用。

8、喂母奶的婴儿,母亲应在哺乳前认真洗手,并将乳房擦洗干净。

9、如果孩子在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尤其应该注意奶瓶、奶嘴和食具、玩具的消毒,保持其干燥、清洁。

10、孩子的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宝宝鹅口疮的发生、治疗和误区

鹅口疮是新生儿和小婴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白色念球菌感染多见。

白色念球菌常寄生在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妇女阴道等部位,白色念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当营养不良造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受到抑制的时候则可以发病。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类的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造成人体内菌群失衡,白色念球菌增多,引起发病,以上属于内源性感染。另外,比较多见的是外源性感染,由机体直接接触而引发的。例如常见的鹅口疮。在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感染鹅口疮可能与产道分娩时接触产道念球菌感染所致。但是大多数新生儿或小婴儿主要是接触了污染的食具、包括护理人员或喂奶者不清洁的操作和手指污染、妈妈乳头不洁、孩子啃咬不清洁的物品等等,都有可能造成鹅口疮的发生或者反复感染迁延不愈。

刚出生的新生儿消化道是没有细菌的,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口、鼻和肛门侵入,到生后3、4天接近高峰。细菌主要是集中在大肠和直肠中。肠道的细菌含有各种酶,可以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合成维生素K和B。这些细菌包括益生菌和致病菌。一般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主要是益生菌占优势。肠道细菌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食物的成分有关,例如母乳喂养儿,由于母乳中含有双歧因子,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生长,而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等属于条件致病菌,平时不发病,但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有可能成为致病菌。

鹅口疮主要是发生在新生儿或小婴儿的口腔的两颊黏膜、唇、舌面,上颚、牙龈等。严重者可以累及咽喉部。鹅口疮是一种白色的乳凝块状物,类似奶凝块,不易剥去,如果强行剥去则局部黏膜出现潮红、可以渗血。孩子患鹅口疮一般没有疼痛感,也不流口水、不影响吃奶。但是当孩子抵抗力下降时,病变开始向下蔓延,造成咽喉部、食道、肠道、气管或者肺部感染,出现呕吐、呛奶、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等表现。极个别的可以侵入血液而发生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

对于鹅口疮的处理、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很多免疫活性物质,如母乳中的主导蛋白质α-乳清蛋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不但可以促进益生菌双歧杆菌在大肠中定殖,还能继续繁殖起来。更何况母乳中还含有双歧因子、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分泌性lgA抗体、乳铁蛋白、溶菌酶……。

如果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抵抗力下降、或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类的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造成的鹅口疮,就需要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增加机体抵抗力,不要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药物。同时使用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

本文Hash:ac8ffb863632b1f0a05c9d6473a0eec1684d667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