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也爱面子

  虽然不少家长常常称赞和鼓励自己的宝宝,但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家长对孩子语言和肢体的伤害还是会一并而上。你知道吗?四五岁甚至两三岁的宝宝,也同样有隐私、有自尊心,而且在“面子”问题上,表现得一点也不含糊。

  被比较、被取笑,孩子会很生气

  三岁的钰钰着实太调皮了。表弟康康到自己家做客时,钰钰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和康康分享,往往是康康拿起一件玩具,钰钰就跑过去,把玩具直接抢走,被夺玩具的康康只好大哭。

  这可让当妈的气坏了,妈妈狠狠批评他。钰钰一脸不服气,把玩具扔到一边,直到弟弟回家,一直没有理妈妈。

  宝宝年龄虽小面子问题大

  欣欣的妈妈经常和同为妈妈的邻居聊天。有一天聊到尿床的问题,欣欣妈妈无意中说出欣欣上小学了,还在尿床。6岁的欣欣当时的表情很难看,瞪着眼睛直嚷嚷:“谁说我还尿床了,没有这回事!”

  父母眼中的“小毛头”,也有自尊心,父母不经同意就触及他的隐私和“痛点”,并以说笑取乐的方式来说出他经历的糗事,会让孩子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

  以爱的名义,伤害还存在

  郑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医师焦敏告诉记者,很多家长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没有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拿出来说,其实孩子从很小就开始爱面子了,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孩子从2~3岁开始,自我意识就建立了,认识到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区别,认识到自己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对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开始了简单思考。”焦敏说,“但同时认识也是模糊的,对自我的评价,更多的是来自家长和周围人的评价,如果家长不顾及孩子的自我意识,进行伤害,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现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面子的事情还是存在的。”东方心理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张炜说,“孩子3岁以后有了自我意识,会自主选择喜欢的事,会有小小的自尊心,父母如果言行伤害到他,会不开心,甚至反抗。”

  张炜建议,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家长心目中“乖孩子”是自我的需求,它的标准不能套到每一个孩子身上,防止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伤到孩子的自尊。

  健全人格需要维护孩子“面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马革利翁效应,对于小孩,如果家长给予正面评价,肯定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聪明的孩子等,孩子会向良性发展;而批评孩子是个人见人烦、到处找麻烦的孩子等,不良的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定位不良,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不利。”焦敏说。

  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家长应小心保护,家庭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孩子与生俱来有对爱的需要,因此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爱面子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心态,它意味着孩子有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对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特别重要。如果过度打压,会使孩子变得异常反叛或者自卑。

  家长即使批评孩子,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训斥、指责孩子或抖搂孩子的丢人事,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举动损伤到大人的自尊而批评孩子。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通过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温馨提示

了解更多与幼儿心理有关的知识,请进入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幼儿心理栏目。

精彩推荐

妈妈手册:如何对付宝宝坏脾气 幼儿不良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孤独症多是“乖孩子”

宝宝也爱面子,请别揭“老底”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二: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三: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四: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五: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六: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宝宝也爱面子,请别揭“老底”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二: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三: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四: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五: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六: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本文Hash:c6f59bb34516be41c3d4995179c4b1258af5e2d7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