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出现了心理问题。因此现如今的社会中不仅仅需要智商高的人才,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家长应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其实,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并不是一件难事哦,下面就来看看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禁忌有哪些吧。

孩子健康心理的表现

求知欲强: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活泼乐观: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心态平衡: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人际关系良好: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那么,要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需要注意哪些呢?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禁忌

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母婴专家提醒:家长应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要注意以上的事项,不要做以上的禁忌事项。而且家长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就要以身作则哦。

【推荐阅读】

妈妈:孩子逆反心理怎么办

恐惧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心理学家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许多父母都知道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可是,有的父母不知从何做起,还有的父母自以为是,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父母的不同做法和结果。

培养上进心

有些父母习惯说:“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什么?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报答我们!”父母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好好学习。但孩子认为,这样挺舒服的,反正将来父母的一切就都是我的,我为什么要辛苦学习呢?所以,学习没有动力,缺乏上进心。

有的父母说:“如果你觉得咱们生活得不好,那你要努力改变它,超过我们;如果你觉得我们活得很好,但这是爸爸妈妈的,和你没关系,你要从头干起。你甘心活得比别人差吗?”父母只满足孩子必要的生活需求,并不让孩子特别满足,物质上剥夺一些,让孩子有“穷则思变”的想法,自然会有上进心。

培养爱心

有的父母从小就自然地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别人不吃留给孩子,自己舍不得买衣服也要给孩子买玩具,到麦当劳就看着孩子一个人吃,上公共汽车有座位让孩子先坐等等。孩子早已习惯这样,觉得理所当然。等到父母老了才发现,孩子上车时一点都不管同行的父母;回家吃饭、看电视都按自己的需要。父母惊呼:“我们的孩子怎么这样自私?”

有的父母买了再好吃的东西,都要大家一起分享,哪怕孩子和大家都少吃一点。因为孩子并不缺营养,但缺爱心。所以,给孩子买衣服要普通的、耐用的;买玩具不要那么与众不同,向别人炫耀;定期和小朋友聚会,分享玩具和食物;孩子做错事了,要说事而不说人,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心又知道自己错了。例如说孩子早上不叠被子,妈妈就很累,而不说他又笨又懒。说孩子不听话妈妈很生气,但不说妈妈不要你了。

在精神上充分地爱和鼓励孩子,孩子才会爱别人;但在物质上你只关注他一个,他就只爱自己。

培养责任心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舍不得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事不放心,所以,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事,也不给孩子机会独立处理事物,一切包办。结果,孩子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依赖性很强,自信心不足,责任感很差,家里家外什么事都不管。

有的父母让孩子在家承担一些事情,打扫卫生、采买东西、个人内务等,孩子到了外面能很快适应环境,并且有很好的组织能力,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因为他在做家务时就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困难,自然就变得很懂事。

教孩子花钱

有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不知道如何花钱和管钱;有的父母把孩子的零花钱管得很紧,一天给多少钱,还要记账,结果孩子总是想办法把钱都花光,有时还要问爷爷奶奶多要钱,并不知道节省和计划用钱。

有父母把一个月的生活费交给自己10岁的孩子管理,自己和孩子每花一笔钱都要孩子记账,告诉她:如果超支,生活费就要紧张了。结果孩子经常提醒妈妈:“别去吃麦当劳啦!太贵了。不要乱花钱,没什么钱了。”孩子自己也学会了不乱花钱。有父母每星期给孩子5元零花钱,如果孩子能忍住一星期不花,则在下星期有适当奖励,把奖励的钱积攒下来,到期终可以买孩子所需要的玩具或文具。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

培养孩子自己的价值观

许多父母都忍不住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小时候,孩子会对父母的意见全盘接受,可长大后,他们有的会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有的缺乏自己的主见,完全 依赖父母的判断;有的甚至产生模糊的价值观。例如,孩子回来说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父母马上说不应该那样,应该怎样怎样;孩子做错了事,有的父母放任不管,有的父母则暴打一顿。父母的这些做法都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下次遇到新问题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判断,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父母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问他:“如果你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你是什么感觉呀?你是不是觉得不方便?”如果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要让孩子自己把东西还给别人;如果他不愿这么做,那就要取消看电视,或要求打扫厕所,以之惩罚。

对孩子教育要顺其自然

游戏、娱乐和体育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所必须的,但是有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特长,不惜牺牲孩子玩的时间。有父母为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练琴,从不让孩子看电视和出去玩,除了学习就是拉琴,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责骂、恐吓、讥讽孩子,孩子生活在单调、乏味、否定的环境中。最后,这个孩子虽然考琴达到了最高级别,但在精神上却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有父母的教育原则是:注重孩子的情绪健康,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在孩子5岁前,让孩子尽情地玩,不刻意教什么东西。5岁之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倾向再培养,如果发现孩子并没有音乐、绘画方面的特别天赋,那就着重对学习科学能力的培养。在父母的自然、放松的教育下,孩子以学习为主,对其他活动都有兴趣,有的可成为业余爱好,但并不是负担。

本文Hash:9d60192b6dcc353822f295cd63def6389c959895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