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出游如何应对宝宝晕车?

    专家给出了以下三大纪律八项意见:

    三大纪律之1:

    轻起轻坐

    宝宝的植物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当宝宝遇到体位变换时,血管中的舒缩反应来不及回应,使大脑中出现暂时性供血不足,进而容易使宝宝脸色苍白、头晕、恶心。日常生活中,宝宝在坐、卧、躺后猛然起来时最易发病。建议,早晨让宝宝在床上稍微活动一下再起床。平时可以给宝宝用冷水擦洗身体,提高血管收缩能力。

    三大纪律之2:

    加强锻炼

    大脑是调控身体机能运动的中心,左右脑的发育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健康发展,如果左右脑发育不平衡,极易使宝宝在晨起或者运动量过度的时候晕倒。经常引导宝宝做一些需要自己动手的游戏,比如玩魔方、拼图、搭积木或者踢球等,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宝宝自己穿衣服,系纽扣,这些良性刺激,能够提高宝宝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支配能力。

    三大纪律之3:

    放松精神

    喜欢无忧无虑地生活是宝宝的天性,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总是斥责、责难宝宝,就会增加宝宝的心理压力,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宝,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会过度紧张,从而影响健康,有的孩子一紧张就会晕。作为宝宝的父母,有责任为宝宝制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宝宝在宽松的环境里,快快乐乐地生活,尽情发挥出自己的个性。

    晕宝宝八项注意

    1 不要训斥宝宝

    宝宝做错了事,不能没完没了地训斥,否则宝宝因为委屈而大哭,直到哭的喘不过来气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屏气”,屏气严重的话,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一味的训斥和责骂,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挫伤宝宝的自尊和自信心,为了宝宝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用宝宝能接受的方式教导他吧。

上一篇

1/3

下一页

春运出行如何应对宝宝晕车

春运带着孩子回家过年,春节带着孩子四处游玩,都是不少家庭的选择。车马劳顿,宝宝如何应付旅途上的种种不适呢?宝宝晕车了怎么办?

导致宝宝晕车,诱发动晕症的因素很多,针对幼儿的部分,可分为外在、内在两方面来谈。

内在因素

1.体质:有些人天生平衡系统受激发的阈值较低,故当视觉跟前庭觉稍微有点不协调,便易受激发而产生眩晕感,当然这部分还要考虑到客观环境有无其它影响因素。

2.身体状况:搭乘交通工具时,若本身正好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病毒感染常会有机会侵犯内耳即前庭平衡系统,那么可能就比平常容易晕车。而在这之前,如果吃太饱或摄取难消化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牛奶等,造成胃胀,接着只要副交感神经稍受刺激,将导致胃酸分泌,更容易引发呕吐。此外,睡眠不足、焦虑刺激、神经质、胃肠状况不佳、头痛均为影响因素。

3.遗传:父母或家族史若有非常厉害的晕车病例,孩子发生动晕症的比例相对较高。

4.自我暗示:平时常晕车的孩子,也较容易陷入自我暗示而再发。

外在因素

1.行进平稳度:路面颠簸,造成车子晃动得厉害,以此类推,还要考量船、飞机的平稳度。

2.气味:空气当中有特殊气味或汽油味。

3.座位:因座位的关系,或一直在看窗外移动的景物、看书,使得视觉、前庭输入大脑的讯息不一致。

观察指标必知

动晕症发生在大人跟幼儿身上的病理机制是一样的,处理方式也大同小异,但除非孩子已经出现呕吐,否则在实际观察上有其难度。家长对于孩子异常的反应,常以为孩子是因为感冒,或身体有其它不舒服的地方,还是对密闭空间感到恐惧而哭闹,殊不知搭乘交通工具时,最常发生的就是动晕症。

幼儿需具备比较成熟的语言能力,方能正确及清楚表达头晕,一般约至4、5岁后,孩子才有办法说出“晕”这个字,所以在这之前,唯有依赖照顾者细心观察动晕症的相关表现,才不会遗漏或忽略,避免孩子为动晕症所苦,甚至延误治疗。

家长不但要仔细聆听孩子“有限的表达”,亦需观察有无相关症状,以下有几项观察可供参考:

1.呕吐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会表现的比较躁动,亦有部分孩子会静静地缩在一旁、紧闭双眼。

2.孩子脸色发白,且手脚会紧紧抓住身旁的物品,不敢或不愿意移动头部和身体。

3.冒冷汗为观察指标之一,但在有空调的环境内,不一定会有冒冷汗的现象。

4.突如其来的哭闹、眼睛出现异常的跳动、脸色苍白、频打呵欠,或流口水、感觉无力的样子。

5.离开交通工具后,出现胃口不佳,或突然跌倒、走路倾斜等。

推荐

预防孩子晕车的几个小妙招

怎样避免或减轻宝宝晕车症状?

出游时如何防范宝宝晕车

  过去人们认为宝宝爱晕倒是因为营养跟不上,体质太弱,但是现在不同了,生活越来越好,但仍有宝宝会晕倒,原因常常也是各不相同。如何预防宝宝犯晕?《母子健康》的专家给出了以下三大纪律八项意见:

  三大纪律之1:

  加强锻炼

  大脑是调控身体机能运动的中心,左右脑的发育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健康发展,如果左右脑发育不平衡,极易使宝宝在晨起或者运动量过度的时候晕倒。经常引导宝宝做一些需要自己动手的游戏,比如玩魔方、拼图、搭积木或者踢球等,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宝宝自己穿衣服,系纽扣,这些良性刺激,能够提高宝宝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支配能力。

  三大纪律之2:

  轻起轻坐

  宝宝的植物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当宝宝遇到体位变换时,血管中的舒缩反应来不及回应,使大脑中出现暂时性供血不足,进而容易使宝宝脸色苍白、头晕、恶心。日常生活中,宝宝在坐、卧、躺后猛然起来时最易发病。建议,早晨让宝宝在床上稍微活动一下再起床。平时可以给宝宝用冷水擦洗身体,提高血管收缩能力。

  三大纪律之3:

  放松精神

  喜欢无忧无虑地生活是宝宝的天性,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总是斥责、责难宝宝,就会增加宝宝的心理压力,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宝,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会过度紧张,从而影响健康,有的孩子一紧张就会晕。作为宝宝的父母,有责任为宝宝制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宝宝在宽松的环境里,快快乐乐地生活,尽情发挥出自己的个性。

  晕宝宝八项注意

  1 不要训斥宝宝

  宝宝做错了事,不能没完没了地训斥,否则宝宝因为委屈而大哭,直到哭的喘不过来气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屏气”,屏气严重的话,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一味的训斥和责骂,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挫伤宝宝的自尊和自信心,为了宝宝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用宝宝能接受的方式教导他吧。

  2 在车上少吃零食

  带着宝宝出行时,怕宝宝会在途中哭闹,或走的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因困乏而睡觉等诸多的事情,大人为了省事,在上车前就为宝宝准备了许多零食,这虽然是一个减少宝宝哭闹的好办法,但是,如果宝宝吃的零食过多,食物在胃中膨胀,最容易使宝宝血液循环缓慢,从而影响脑部供血和供氧,也会是导致宝宝犯晕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比如,途中给宝宝介绍沿途的风景,拿着平时宝宝最喜欢看的儿童画书,在途中给宝宝讲故事。或者用果汁、酸奶等一些软性的饮料来替代零食。如果宝宝有过晕车经历,一定要记得上车前给宝宝适当吃点晕车药,在宝宝的肚脐部位贴上一小块膏药,也可以有效缓解宝宝眩晕反应。

  3 保证睡眠

  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宝宝脑部供血和供氧,有时也会是导致宝宝犯晕的原因。一定要让宝宝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晚上按时睡觉,早上起来才会精神倍增,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跑跑步,增强宝宝的肺活量,非常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

  4 远离烟雾环境

  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等大量的毒气,会刺激宝宝脆弱的神经,引起呼吸不畅,以致于偶尔也会因为窒息而感到眩晕。

  5 每年定期检查身体

  其实有许多大病都是因为在小的细节上不注意而引起的,而且,有的病还是隐性的,有一段时期的潜伏期,所以, 坚持每年给宝宝做一次全身体检是很有必要的。在检查中,可以得到来自身体上的各种信息,在医生的帮助下,可以了解到宝宝的身体状况,做到提前的预防,防患于未然。如果身体较弱,还可以查出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要补充哪一种类型的营养。

  6 不要在阳光下久晒

  太阳下所有的物体都会反映出自然的白光,会刺激人的眼睛,长久在太阳下,宝宝的大脑极度燥热,容易感到恶心、眩晕,暴晒会导致宝宝身体丧失过多的水分和盐分,所以有的时候宝宝也会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带着宝宝出去玩的时候,备一把小小的遮阳伞之外,还要让宝宝多喝水,多吃点水果,在宝宝玩累了的时候,要让宝宝适当的休息。

  7 不要恫吓宝宝

  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会对许多事物感到恐惧,比如害怕动物,怕水,怕黑暗,怕雷声,甚至对陌生人也会感到恐惧。比如,以前大人经常说,宝宝,别哭了,再哭大灰狼就来了!这个时候,宝宝就会因为害怕而趴到妈妈的怀里而不敢动了,也许,这个方法可以使宝宝暂停哭闹,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使宝宝形成条件反射,只要一听到这样的恐吓就感到害怕,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紧张过度而晕倒。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宝宝,适时帮助宝宝走出恐惧的心灵误区。

  8 营养早餐

  早上要赶着上班的时候,往往就随便买点早点或者为宝宝冲一杯牛奶,吃个鸡蛋就完事了。宝宝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营养不良,宝宝的身体就容易出现贫血的症状,最重要的是,宝宝如果要去幼儿园或学校,马上就会投入到与大家一起玩的运动当中,如果早上没有吃好或者没有吃饱,宝宝胃中空虚,浑身无力而晕倒在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吃早餐要讲究合理的营养搭配,不但要吃饱,而且要吃好,才能保证宝宝的营养需求,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将晕倒的几率降到最低。

相关文章:宝宝感冒要及时治疗气温回升手足口病猖狂宝宝手足长了红点点怎么回事宝宝正在学走路需要注意的父母要留心天才宝宝的6个特征

本文Hash:7f86da2c95d5c36dca90bd009d94ad2340ac4661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