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五官护理方法

  新生儿五官护理之面部

  新生宝宝因不适应新环境,很容易出现面部发红、湿疹、浮肿等面部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妈妈们光着急是没有用的,那么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症状一,脸颊、额头、下巴多处地方出现疹子怎么办?

  专家解答:

  这是湿疹,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病。根源是胃肠道系统的不完善,宝宝吃进去的某些过敏原易透过较薄的肠壁进入血液中,由于皮下毛细血管最丰富,所以湿疹就立刻表现在皮肤上。新生宝宝出现面部湿疹,痒感明显,易反复发作,常使患病宝宝不安。爸爸妈妈也不必太过着急,除了较重的要去医院治疗外,一般的只要精心护理就可治愈。

  主要护理方法:

  注意面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洗脸时不要用肥皂刺激,否则可加重湿疹。

  千万不要给宝宝喂鲜牛奶,以免产生抗体导致日后发生过敏。

  只有红斑及血疹时,可用消炎药物外擦,每天2~3次,有糜烂、渗液时,用2%~3%的硼酸,开水冲开,用比较干净的纱布或消毒棉签蘸上少许,涂抹在患处。

  妈妈要经常留意宝宝周围的冷热温度及湿度的变化,尤其要避免宝宝皮肤暴露在冷风或强烈日晒下。除了注意天气变化,妈妈不要让宝宝穿易刺激皮肤的衣服,如羊毛、丝、尼龙等。

  妈妈最好不要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蒜、酒等。注意定时喂奶,不要让宝宝过饥或过饱,防止便秘及消化不良,而诱发湿疹。

  宝宝一出汗就会痒得乱抓乱挠,哭个不停。因此宝宝的手指也要保持清洁,或戴上一副透气好的用纱布或棉布做成的袋式手套,防止宝宝用手抓破脸而继发感染。

  症状二?

  专家解答:

  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在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的宝宝身上,身体能保持健康状态,全因体内细胞进行的分裂活动,继而排出二氧化碳和体内废物,当血液循环良好时,体内水分会随着血管不停流走,使身体保持着平衡的水分。但当血液循环不好时,体内便积存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并会在细胞里滞留着,就会出现浮肿现象。

  主要护理方法:

  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眼睑是否有浮肿,嘴唇颜色是否正常,平时精神状态、面色可好。如果从脸部开始浮肿,继而扩大到全身,那么罹患肾脏病的可能性很高,不过也有可能是急性肾炎或肾病变。

  如果宝宝面部浮肿不太严重,可运用一些简单、容易的按摩方法令其恢复,如。由耳垂边方向至鼻颊骨旁边,待宝宝呼气时按下,吸气时放松(左右面颊)做10次。

  蛋白质不足引起的营养失调也会造成浮肿,因此一定要给宝宝补足充分的营养。

  就医指征:

  如果宝宝浮肿没有消退或者加重,建议尽快去医院做详细检查。

  日常面部护理

  新生宝宝的面部除了患疾病时要注意护理,日常的清洁也十分重要。要想让宝宝的面部始终保持健康,就一定要做好面部的卫生工作,特别是在给宝宝洗脸的时候不能马虎大意,那么给新生宝宝洗脸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操作方法:

  恒定室温水温

  给宝宝清洁脸蛋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室内的温度,最好能保持在20℃~25℃之间,水温则尽量维持在37℃~40℃左右,并避免凉风直接吹到小宝宝的脸上,以免感冒着凉。

  压住宝宝双耳

  用左臂抱起新生宝宝,并用左肘部和腰部夹住宝宝的臀部和双下肢,左手托住头颈部,用拇指和中指压住宝宝双耳,使耳廓盖住外耳道,防止洗脸水进入耳道 起炎症。

  从眼到嘴擦洗

  右手将一块小毛巾沾湿后略挤一下,先洗双眼。注意小毛巾擦过一只眼后要换一面擦另一只眼,然后将毛巾在水中清洗一下,再擦前额、面颊部及嘴角,拧干毛巾擦干面部。

  清理鼻腔外耳

  洗完换上干净衣服后,将宝宝抱起,用消毒棉棒擦净宝宝鼻腔分泌物及外耳道的水渍。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棉棒不可探入鼻腔和耳道深处,只在外围处理一下即可。

  专家建议:

  每日洗脸2次:

  坚持每日给新生宝宝洗脸2次,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疾病作用。

  擦脸时要轻柔:

  由于新生宝宝特别娇嫩,其体内免疫机制的建立尚不完善,假如面部皮肤稍有破损即可感染,如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因此用毛巾擦脸时,一定要轻柔,最好用干毛巾吸干水分。

  涂婴儿油(霜)保湿:

  宝宝洗脸后可为其涂抹婴儿油或婴儿霜保湿,尤其是气候干燥的冬春季,妈妈一定要为宝宝的面部皮肤做保湿护理,避免因干燥皴裂。而成人的护肤品因含有不同程度的激素或化学成分,对宝宝应该是绝对禁止的。

  避免交互感染

  爸爸妈妈在利用方巾帮宝宝做脸部清洁时,要注意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方巾的边角,以免交互感染。

  更多连接:

  宝宝元微量素如何科学判断

  宝宝防甲感细节决定成败

  缓解孩子眼部疲劳的按摩法

新生儿的“五官”护理

从胎儿分娩出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众所周知,初生婴儿脱离母体后适应外界能力差,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因此,如何照料好新生儿是年轻父母必修课。眼睛黄黄的眼屎多是新生儿常见问题。不少长辈认为宝宝有“热气”,其实多数是患上先天性泪囊炎。究其原因,眼屎多是由于细菌入侵到泪囊,在泪囊中繁殖、化脓,脓性物填满整个泪囊,无法往下排泄,只有沿着泪囊、泪小管向上排到眼睛里。如果不及早治疗,有可能并发角膜炎,角膜可能由黑变白形成白斑,进而影响宝宝的视力发育。宝宝眼睛总是流眼泪常常是结膜炎的征象,应及时看眼科医生。面对宝宝眼屎多、流眼泪多等问题,护理要点是做好宝宝所用物品的消毒工作,保证宝宝所用物品的清洁卫生;妈妈、保姆要勤洗手,并用干净的毛巾或手擦拭宝宝的眼部。眼屎可用干净棉签沾生理盐水轻轻擦拭。鼻腔新生儿鼻腔粘膜腺体较为丰富,每日大约分泌1~2毫升水分,用于提高吸入空气的湿度,防止呼吸道粘膜干燥,维持鼻腔粘膜纤毛的正常运动。对于生理性流鼻涕的孩子,妈妈不必紧张,也不需要看医生。只要及时帮助清除流在嘴上的鼻涕,平时给小孩备用1~2条手帕,教会孩子擦干净鼻涕,擦鼻涕后可用湿热毛巾捂一下,涂上润肤霜,防止皮肤皲裂疼痛。另外,用温热毛巾敷于鼻子根部,可缓解鼻塞。如果宝宝鼻腔因被鼻涕塞住而影响呼吸,可用呼鼻器帮助宝宝把鼻涕吸出来。如果鼻孔中有异物堵塞,可用棉签蘸少量的清水,轻轻除去鼻腔中分泌物。临床上,“伤风感冒”导致小宝宝鼻涕水流过不停的情况最多见,患儿鼻涕由初期水样演变至后期的黏液性或脓液性。由于鼻塞,患儿多改用口呼吸,同时伴有发烧、咳嗽、咽喉痛等症状。鼻塞也可由过敏引起,鼻涕为黄色可能感染了病毒;如宝宝鼻涕中会有血丝,应及时看儿科医生。从胎儿分娩出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众所周知,初生婴儿脱离母体后适应外界能力差,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因此,如何照料好新生儿是年轻父母必修课。口腔新生儿的口腔粘膜十分柔嫩,血管丰富,唾液腺的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口腔粘膜较干燥易受损伤,细菌很容易从破损的粘膜侵入,而发生口腔炎。细心的妈妈常会发现,在新生儿的牙床上会看见一些凸起的黄白色的小斑点,俗称“马牙”。这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一种上皮细胞堆集而成的角化上皮珠,属于正常现象,医学上称为。上皮细胞珠”,新生儿长马牙一般不伴有任何症状,不需治疗,在数周内可自行消退。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妈妈千万不要用针去挑破,更不能用未经消毒的布擦,否则很可能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口腔炎症,细菌在此处繁殖后会进入血液循环中,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如遇到个别长得比较大,并有发痒、发胀者,应该去医院请医生处理。耳朵大人给新生儿洗澡时,如不小心洗澡水会进入耳朵内,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另一种情况是新生儿感冒后,有些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如果细菌感染这些积聚的液体,引起耳朵疼痛。宝宝哭叫不安、发热等症状,容易导致急性中耳炎。还有一些吃母乳的婴儿,由于母亲喂奶姿势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而婴儿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对耳朵护理要点是,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如果耳朵已进水或患上中耳炎,妈妈学会用煤芯绳(或纱布条)来吸干耳道也很重要。方法是:1滚动一清洁、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或柔软、结实 的棉纸,卷成一个灯芯绳(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头的棉棍或薄纸,这东西可能会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2将灯芯绳放进小儿的耳朵里。3灯芯绳潮湿时将它撤出。4再用一清洁的灯芯绳来做替换。每天至少3次重复进行这些步骤,直至耳朵不再弄湿并且没有脓液从耳中流出为止(通常需7—1天)。从胎儿分娩出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众所周知,初生婴儿脱离母体后适应外界能力差,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因此,如何照料好新生儿是年轻父母必修课。肚脐眼(肚脐眼并不属人的五官,雠月子内。它的护理对宝宝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也把它纳为其中。)新生儿一旦降临人世同,与母体相连的脐带即失去它特有的功能。当脐带结扎后供血中断,存留体表的残端形成创面,如不能给予恰当护理将成为感染的门户,值得年轻父母引起高度重视。新生儿脐带护理要点是:1脐部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用75%酒精溶液消毒脐部一次;2宝宝衣物及尿布须常换洗晒烫,禁用换下衣服及尿布等脏物擦洗或覆盖脐部;3摒除传统不良习俗——用艾叶或脏布包裹脐部;4脐带残端周围皮肤发红、肿胀和触痛,见有黄色或白色脓液排出,为新生儿脐带感染征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以免并发败血症和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五官的特殊护理方法

新生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娇弱,好像一碰就会碎,因此很多新妈妈都不敢怎么护理新生儿,特别是五官方面的护理,大多家长都是碰都不敢碰。但是,只要看过一些新生儿护理的知识要点,就知道,其实护理新生儿没想象中那么困难。

新生儿眼部和鼻子的护理

(1)眼部护理

如不慎将浴液或肥皂水流入婴儿眼内要进行眼部冲洗。

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细颈小茶壶一把,内盛适量温开水,消毒棉棒一包,盛污物小盘一个,接水脸盆一个,0.25%氯霉素眼药水一支。

操作步骤:需两人协同,一人将婴儿抱好,如冲洗左眼则将婴儿头偏向左侧,头下方地上放置脸盆,右手将婴儿左眼上下眼睑分开,另一人将细颈小壶壶嘴离婴儿头部约1-2厘米时,将小壶略倾斜,使水缓缓冲向婴儿眼睛。注意冲时勿将水流入耳道,水温不可过高,冲洗时水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婴儿眼部组织。冲洗完毕用消毒棉棒吸净眼周水渍。需要时如法冲洗对侧眼睛,冲毕双眼各滴0.25%氯霉素眼药水1-2滴。

新生儿如患眼角膜炎时,则需按时点眼药。

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消毒棉棒一包,小毛巾一块,眼药水利福平或0.25%氯霉素、盛污物小盘一个。

操作步骤:操作者先冲洗双手,将小毛巾放于患眼外侧,用左手拇指、食指轻轻分开婴儿的上下眼睑,右手持药瓶至离眼2厘米处时滴药1~2滴后放开手,用消毒棉棒轻擦眼周药液。如双眼发炎,则先滴患病较轻的眼睛。

注意,用药前先将药瓶对着光线仔细观察,如有絮状物或药液混浊均不可用。药液用完放置冰箱中冷藏。如系利福平,开瓶使用24小时后即不可再用。滴药时勿使药液流入同侧耳道。

(2)鼻部护理:

新生婴儿鼻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遇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肿,使原来较狭窄的鼻腔更加狭窄而致呼吸不畅,烦躁不安。另外,鼻腔分泌物也是造成新生儿鼻堵的重要原因。

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消毒棉棒一包,清水一碗

操作步骤:清理鼻腔分泌物时,切勿用镊子强力夹出,要先软化鼻痂,用棉棒沾清水往鼻腔内各滴1-2滴,或用母乳、牛奶滴入亦可,经1~2分钟待鼻痂软化后再用干棉棒将其拔出,或用软物刺激鼻粘膜引起喷嚏,鼻腔的分泌物即可随之排除,从而使新生儿鼻腔通畅。

(3)耳部护理:

足月新生儿耳壳已完全成型,但外耳道相对较狭窄,一旦污水流入耳道深处,极易引起发炎,严重者可致外耳道疖肿。由于新生儿的骨骼未发育完全,外耳道几乎是一条缝隙,发生炎症后,对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也很重,所以疼痛就较剧烈,新生儿就表现为哭闹不安,夜间也难安睡,抱哄均无效。总之,如果新生儿常常哭闹不安,外耳道的炎症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无论是给新生儿洗头、洗澡或滴眼药时,一定注意勿使污水、药液等流入耳道深处。一旦发生外耳道炎症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按时服药、滴药,局部热敷,只要治疗得当,此症愈后良好。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所需药水,消毒棉棒1包、盛污物小盘一个,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一瓶。

操作步骤:操作者洗手后,将新生儿侧卧,患耳朝上,用无菌棉棒轻擦外耳道分泌物,必需时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手牵引耳壳,右手以滴瓶或滴管将药液滴入耳道后壁3~5滴,轻压耳屏,使药液沿耳道壁缓缓流入耳内,婴儿保持原位5分钟左右。注意滴耳药的温度应接近体温,(37.7℃为宜),以免刺激迷路神经引起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注意滴药时一手拉住耳壳向后下方牵引,使外耳道成垂直方 ,使药液顺利进入外耳道深部。

新生儿耳部和口腔的护理

(4)口腔护理:

正常新生儿无需做口腔护理,只需奶后擦净口唇、嘴角、颌下的奶渍,保持皮肤粘膜干净清爽即可。如患了口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则需做口腔护理。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治疗碗一个,内放生理盐水浸泡的大棉球6个,消毒液体石蜡油1瓶,或煮沸过的食用植物油也可以,小镊子1把,棉棒1包,小茶壶1个(内放温水),小毛巾两块。

操作步骤:做口腔护理前,先洗净双手,将新生儿侧卧,用毛巾围在颏下及枕上,防止沾湿衣服及枕头。用镊子夹住盐水棉球1个,先擦两颊内部及齿龈外面,再擦齿龈内面及舌部,每擦一个部位,至少更换一个棉球。注意勿触及咽部,以免引起恶心。擦洗之后用毛巾擦净面部及嘴角,口唇干燥者涂以石蜡油或食用植物油,口腔内根据需要涂药。注意做口腔护理时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卫生,经过消毒方可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过多,防止婴儿将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时动作要轻,棉球要夹紧,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后部,堵住咽喉部造成窒息。

另外前文中说到新生儿口腔内长“马牙”,“马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胎儿在6周时,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组织,叫牙板,而牙胚则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后牙胚脱离牙板生长牙齿,断离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时这些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有的被排出而出现在牙床黏膜上,即为“马牙”,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随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或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马牙”切忌用未消毒的物品去处理,曾经有一位老奶奶看孙子长了“马牙”,用布蘸水去擦,结果擦破造成口腔糜烂,高烧不退,后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妈妈们切勿重蹈覆辙,尤其要说服家中老人正确对待“马牙”问题。

小编总结:护理新生儿其实可以很轻松,在护理新生儿五官时,要认真小心,对于新发现、新情况,多咨询有关专家或者有经验的家长,不能不懂装懂。

本文Hash:634d2f0902de061745c43b89187c23a6a61efe37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