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习惯可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哦

  现象一 大人饮食习惯“传染”给孩子

  妈妈:“宝贝,来,喝点骨头汤。”

  孩子:“不喝!我要吃爸爸的花生米!”

  妈妈:“乖,花生米不好吃,苦苦的。来,我们喝甜甜的汤好不好?”

  孩子:“爸爸从来不喝骨头汤,我也不要喝骨头汤!”

  分析:马力平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经常会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孩子其实起先对食物是没有概念的,可能父母对一些食物的好恶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各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比如一个家庭里,妈妈不爱吃猪肝、爸爸不吃青菜,奶奶从来不买鱼,那这家的小孩就可能把三个大人的这些饮食习惯都学会了,也变得不爱吃猪肝、青菜和鱼。这样一来,孩子的营养均衡被破坏了,需要的营养供给得不到保证,生长发育就会受到负面影响。”马力平举例说。

  对策:面对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均衡饮食的榜样,同时还要让幼儿吃多样化的食物,来增加孩子对食物的新鲜感。陆光成指出,家长在吃饭时,不应在孩子面前谈论其对食物的喜好,应灌输给孩子什么食物都必须吃的概念,不能让孩子认为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

  “如果孩子不爱吃某样食物,家长首先要仔细耐心地询问原因,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吃,然后再做调整。如果单纯是不喜欢那道菜的颜色、味道、烹饪的方式,家长可以跟孩子解释这道菜的营养价值在哪里,吃了有什么好处,不吃又有什么坏处。如果孩子觉得菜不合胃口,家长就要注意改进烹调方式,引起孩子对某种食物的兴趣。“孩子虽然小,但家长只要把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告诉孩子,孩子是乐于明白和接受的。另外,家长沟通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家长抱以乐于倾听的友好态度,孩子也会更乐意配合。”

  马力平说,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大人以身作则先吃,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原先不接受的食物。

  现象二 进食环境不好

  妈妈:“吃饱了?才吃这么一点?再吃一点……吃呀,吃呀,你才吃一点怎么行?……你吃不吃?到底吃不吃?不吃你哪都别想去!”

  分析:陆光成谈到,孩子在吃饭时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如果孩子进食时的环境差,比如边吃边玩、家长逗弄等,都有可能影响孩子进食的注意力。有些家长甚至把餐桌当成了训斥台——在吃饭时一一列举孩子一天犯下的错误,这样不仅降低了孩子进食的兴趣,还会影响消化和吸收。

  对策:陆光成建议,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用餐环境,并有固定的场所、桌椅及专用餐具,尽量不要允许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饭边玩等。这些习惯都会分散用餐的注意力,同时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影响孩子对食物的吸收。

  另外,家长要注意避免在吃饭时训斥或责备孩子,例如一直催促孩子吃快点或是用说教的方式责备孩子,而要让孩子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接受进食的快乐。

上一篇

1/2

下一页

父母的五个行为是惯出孩子坏习惯的根源

如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要说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是越来越受关注。家庭教育其实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孩子的所做所为很多都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 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路径!

父母的五个行为是惯出孩子坏习惯的根源

如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要说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是越来越受关注。家庭教育其实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孩子的所做所为很多都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 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路径!

本文Hash:fc5985b503dc84641085192d191d046efda743b0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