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如何应对小婴儿腹泻?

虹虹妈妈抱着出生20天的孩子去看医生,她的小宝贝昨天开始腹泻,一天10次以上,

大便稀薄而酸臭。因为生后没有母乳,一直用牛奶喂养,近几天每次吃了牛奶但还是哭。邻居说可以加奶糕,昨天刚开始加,吃了奶糕就腹泻。这可怎么办?

专家解答:

2岁以内容易得腹泻主要是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的关系,例如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消化功能差,不能适应食物在质和量上的较大变化。

另一方面,2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其需要。平时胃肠道的负担已较重,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不加注意,进入量过多或食物品种有改变,即会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而腹泻。还有,小孩胃肠道防御感染的能力差,也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等的侵袭。

发病的原因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大类。

非感染性常常由喂养不当或冷热不调引起,如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食物的成分不适宜,过早地喂大量的淀粉(如奶糕、麦粉)或脂肪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断奶。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气温过高消化液分泌减少等。

感染性,即小儿肠炎,可以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常见的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轮状病毒等。您孩子腹泻的原因是非感染性的。值得提醒的是,您的孩子是用牛奶人工喂养,由于牛奶中缺少母奶所特有的免疫物质,加上人工喂养时食品和食具易污染,所以,牛奶喂养较母乳喂养发生腹泻的机会多。

妈妈问:据说有的儿科医生,只要看一下孩子大便样子,就知腹泻的病因,这可能吗?

专家解答:

我们诊病总是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全面分析,单凭某症状诊断是片面的。但有时仔细观察大便的性状,对分析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确是有帮助的。便如由于对淀粉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大便有酸味,泡沫多;对脂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大便油腻或有如皂碱白色的奶块;由于蛋白质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大便往往恶臭(像臭皮蛋的气味),而且有不消化的奶块;由细菌引起的腹泻,大便腥臭,伴有粘冻或少量血丝,有时大便像蛋花汤样,水分较多,粪质极少;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多发生在深秋季节,先有发热、轻咳、流涕、呕吐数次,之后很快出现大量的水样便或蛋花汤样大便。

妈妈问:拉肚子会不会拉死人?

专家解答:

急性腹泻最怕的是脱水失盐。腹泻时身体内水分及电解质(盐类)大量丢失,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脱水,出现眼窝下陷、皮肤干燥而无弹性,哭时无眼泪,四肢冷,脉细,呼吸加深,加快,口唇樱红色,小便少,口渴明显等,严重时可威胁小儿的生命。此时必须立即送医院。

妈妈问:小孩腹泻容易治愈吗?我们在家里如何护理孩子?

专家解答:

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因病情而有差异。对家长配合治疗方面可谈几点看法。

1.防止脱水失盐腹泻

只给小儿喝开水或糖水,只能补充水分而不能补充盐类,会造成血浆中盐类进一步稀释,口渴症状更为加重,非但不能改善病情,反会恶化。

正确的补充水及盐类方法,应该给孩子服“口服补液盐”,一袋这类盐中有两个胶囊,有葡萄糖10克,氯化钠(食盐)1.75克,碳酸氢钠1.25克,氯化钾0.75克。把这些药物冲成500毫升,即1斤水,1岁以下的孩子服则冲成750毫升,喂3-5分钟后休息3-5分钟。喂的量按脱水程度而定,应请医生指教。

如果暂时得不到“口服补液盐”,可以在500毫升开水中加两平汤匙 糖,两个平牙膏盖的食盐,按上法慢慢喂服。有的地区用炒熟的米粉或麦粉加入少量的食盐,再加水煮成糊状一口一口的喂。经过这样处理无效,那就非送医院静脉补液不可。

2.饮食问题轻度的腹泻

仍可喂母乳,但每次喂奶时间要短一些,两次间隔略为延长。如果是牛奶喂养的则可改为一半牛奶一半米汤,量亦要比平时略少一些。严重腹泻应暂时禁食4~6小时,使胃肠道很好地休息(但此阶段内要喂上面介绍的"口服补液盐")。患儿平时已能吃粥、吃饭者,在腹泻期间可以吃稀饭,辅食以清淡为宜。

3.关于控制感染由病毒引起的

尤其是引起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病程有自限性,大约7-10天可以自愈,不必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腹泻可以选用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吡哌酸、氨苄青霉素药物口服。

4.止泻剂的应用

这类药物可以在慢性或迁延性腹泻的病孩试用。

对急性腹泻的病孩,只有通过饮食调节,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及合理地应用抗生素,使小肠功能逐渐恢复,分泌到小肠内的水分逐渐减少,才能使大便次数减少。

新生儿腹泻新手爸妈们该如何应对

新生宝宝腹泻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新手爸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只是大便的次数比平时稍微多了1-2次的话,那么就过早的判断宝宝是腹泻了,因为这很可能是因为生理性的稀便。这时候宝宝的便便只要不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或粘液,同时宝宝精神好,睡眠好,体重增长正常的话,那么爸妈们就没有必要担心。但是如果宝宝每天大便的超过10次,并且便便中水分含量大,并且确认为是腹泻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爸妈们首先要做的第一部就是要分析好引起宝宝腹泻的原因,然后在对症调整。

新生儿腹泻之喂养不当

引起新生宝宝腹泻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喂养不当和对乳蛋白过敏。首先,我们先来讲讲喂养不所引起的腹泻。

所谓的喂养不当,比如奶粉冲泡的过浓,宝宝不适应奶粉,奶粉中加了糖,或者是过早的喂米糊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新生宝宝腹泻的。这种情况导致的腹泻的症状是,宝宝的大便中含有泡沫,带有酸腐味道,并且还有较多的奶瓣,有的宝宝也会出现呕吐的症状。这个时候需要爸妈们及时的调整好喂奶的方式,并且严格的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喂养或者是换奶粉。

新生儿腹泻之乳蛋白过敏

对乳蛋白过敏也是会导致宝宝腹泻的。这种原因下所导致的腹泻,新生宝宝一般同时还会伴随有湿疹,气喘,荨麻疹等疾病。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们,喂宝宝改为不含乳蛋白的代乳品来喂养。

不过此外,爸妈还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宝宝腹泻,都是会引起宝宝出现脱水的情况,因为当宝宝腹泻的时候,爸妈们要及时给宝宝喂水。另外,也要注意的,不要一发现宝宝腹泻了就盲目的使用抗生素,这样做的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只有确定了是细菌感染引起腹泻才能用,这样才能避免扩大化的治疗。(99健康网(www.99.com.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惊!小儿腹泻匆匆袭来爸妈如何应对?

许多妈妈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照顾得非常细致,很多个月以来孩子一直好好的,没得过什么病,可是疾病高发期一到,宝宝们很难避免。虽然这种疾病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季尤为高发,但平时也不可松懈,放松警惕。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小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宝宝腹泻的发病情况

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通常将肠道内感染可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肠道外感染、喂养不良、气候环境影响所引起的腹泻,称为消化不良。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居第二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每年有一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卫生部将其列为儿保四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按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多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后者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痢疾、霍乱和食物中毒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法定传染病不包括在婴幼儿腹泻之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故曾有“秋泻”之称。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病因和临床防治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下降。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卫生部将其列为儿保四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按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多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后者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痢疾、霍乱和食物中毒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法定传染病不包括在婴幼儿腹泻之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故曾有“秋泻”之称。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病因和临床防治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下降。

宝宝腹泻的诊断

一、消化不良:

1、有肠道外感染症(上感、中耳炎、肾盂肾炎等),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致病因素。

2、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一日大便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样"或稀糊便,混有少量黏液。呕吐轻,无明显脱水或酸中毒。

小儿腹泻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二、肠炎:

1、多有特异性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部分可自消化不良发展而来。

2、胃肠道症状较重,腹泻一日十至数十次,为水样便,量多,有酸、腥或腐臭味,偶有脓及血丝。呕吐较重。

3、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

4、食欲减退,多有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甚至有昏迷、惊厥等症状。

宝宝腹泻的化验

大便镜检: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肠炎者有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真菌性肠炎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宝宝腹泻的并发症

1、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2、鹅口疮: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 儿易并发鹅口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导致中毒性肝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多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4、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禁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肝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凝血酶原减低,而致出血。

5、其他: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引起窒息。

教你自测孩子腹泻

孩子生病时家长最担心的事,特别是婴幼儿腹泻,不明病因,婴幼儿自己也不能表述。这里介绍一些有效的自测方法:

一、观察体温:

婴幼儿腹泻的体温反应主要是发烧,大多是中度发烧(38。5℃左右)。这常见于由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的腹泻。发烧可能早于腹泻或在腹泻初起。同时,患儿还有不爱玩、不愿吃东西、磨人、哭闹等表现。

观察精神状态

二、观察精神状态:

主要是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惊厥、抽风、昏迷等症状。一般轻症腹泻患儿不致出现这些症状。

一旦出现这其中的某些症状,尤其是早于腹泻或腹泻初起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观察大便形状与次数:

患儿腹泻一般常见的是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黄绿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儿腹泻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无明显的脱水现象。

若患儿腹泻次数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现脱水症状,此时应及时输液,防止患儿酸中毒。

腹泻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宝宝高烧急死人,拉稀跑肚小毛病

医学观察:父母可不要小瞧几泡稀,其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而电解质是维系人体血浆容量必不可少的,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物质基础,水对人体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婴幼儿严重脱水可导致生命危险。相反,高烧是婴幼儿对抗疾病的一种机制,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可怕。

误区二: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吃药打针

医学观察:因为宝宝肠道环境受到侵害,药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精心的饮食护理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总而言之,药物治疗腹泻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饮食护理最重要。

误区三:宝宝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给药

医学观察: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泻,马上会使用药物,这些药物来自:上次腹泻时没有吃完的药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药店的推荐自行购药等。不恰当的医药处理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和人为的药物耐受。事实上,每一次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父母是没有能力总结和辨别的。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而且,不要仅仅盯住止泻药,换了一种又一种,白白花钱,孩子受罪。泻是结果,不是病因,所以应治本,不是仅仅止泻。

误区四:拉稀是病从口入,限制饮食就天经地义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腹泻不提倡限制食量,更不能限制饮水。婴幼儿正 处于身体和大脑的快速生长阶段,腹泻的孩子已经丢失了养分,再禁食禁水岂不是雪上加霜。许多腹泻孩子往往由于处理不当,导致"饥饿性腹泻"的发生。腹泻就是这样造成迁延的。

乱用抗生素治疗婴儿腹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医学观察:这就是滥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乱用抗生素治疗婴儿腹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婴儿肠道内非致病菌群数目少,还没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统,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坏,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不易恢复。所以,只有经医生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腹泻才需要抗菌素,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六:宝宝拉稀,就一定是病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非"病"的腹泻现象是不少见的。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也比较稀,这不是腹泻。若乳母的饮食有所改变,比如吃了凉的或油腻的食品、啤酒等,或母亲外出回来后马上给孩子喂奶,这样那样的原因可导致孩子的大便出现改变,不要马上就认为孩子腹泻了,立刻就吃药、打针,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由母乳造成的,或许拉一次两次就很快好转了。此外,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发稀、发绿,有奶瓣,次数偏多,这不是腹泻病,可能是对新的辅食不适应。减少辅食量或停止添加,会很快好转的。

误区七:腹泻病治疗都是一样的

医学观察: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腹泻。广义的婴幼儿腹泻病还包括:饥饿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以及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家长们可不要混淆了哦!

小编总结:导致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千万不要以为这都是千篇一律的并自己擅自给孩子喂药。用药前最好先咨询医生,做到对症下药。

本文Hash:5b3bbd5851441d845e0b952ecac30a2dbe719860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