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小细节懒宝宝就这样养出来

“懒”几乎成了现在小孩的通病。1岁的宝宝还时时要抱要背、2岁的宝宝不会自己穿鞋袜、3岁的小孩不会说要喝水……最令人焦虑的是,很多年轻父母居然对这样的状况是见怪不怪,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小编要提醒各位,这样的“懒”意识之下,是宝宝自理能力、思考能力、活动能力的退化在加剧!如何让宝宝变得勤快呢?那就要切断“学懒”的源头。懒宝宝的养成,“罪魁祸首”就是他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不相信?生活中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你就把宝宝养成了“大懒虫”!

TOP1不让宝宝做事

这绝对是把宝宝越养越懒的第一“罪因”。成长过程,小孩逐渐表现出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并充满积极性,他开始喜欢跟你“抢”事情做,抢着拖地、抢着洗碗、抢着擦桌子……但父母或长辈担心宝宝受伤、帮倒忙,就不让宝宝动手做事。这样做,只会挫掉宝宝的积极性,以后即使你希望他干活,只怕他也不愿干了。

建议:宝宝有自己想做的事,爸妈应充分的调到宝宝的积极性。一方面可增强他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也是锻炼运动能力的不错途径。爸妈应当合理的引导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穿衣、穿鞋……

TOP2把宝宝“关”起来

小宝宝对世界充满好奇,总喜欢到处跑。3岁未到的小孩,虽然走路还不算利索,却还是一刻也闲不住。为了方便看管,很多妈妈会用婴儿围栏吧宝贝“关”起来,把他限制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

建议:运动可以促进宝宝肌肉和神经的发育。多走动既有利于宝宝快速健康成长,又能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更多常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运动过程的安全的确要密切注意。妈妈忙碌着洗衣做饭时,可以用婴儿围栏。其它陪同的时间,可以给宝宝更自由的活动空间。

TOP3阻止宝宝活动

很多父母就是太过于紧张,总担心宝宝在跑跑跳跳中磕磕碰碰,所以什么都不让宝宝做。不准宝宝在家里爬上爬下,也不让宝宝在公园里跑跑跳跳,甚至不准宝宝跟其它大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种过度的“呵护”的行为,只会把宝宝的积极性渐渐消磨掉。

建议:常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但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辈,总是给宝宝营造一个温室。成长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发展的,只有尝试过、经历过才会有真切的认识。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扼杀了宝宝的兴趣,剥夺了他们学习的自由。宝宝玩耍的时候,爸妈不应马上制止,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宝宝适当的活动。而且,爸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做运动,参与到宝宝的游戏中。

TOP4纵容宝宝睡懒觉

赖床是很多小孩和成人都会有的通病。赖床就是“懒”意识促使下的典型行为。很多父母特意让宝宝多睡一会,甚至还用厚厚的遮光窗帘为宝宝营造一个适合睡眠的暗环境。久而久之,宝宝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懒虫,妈妈就该抱怨: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床?

建议:充足优质的睡眠对于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作息要有规律。其实,小宝宝很容易养成早起的习惯,他们对于每一天都充满兴致和憧憬,交感神经也会非常活跃。

有专家指出,最迟要在上幼儿园2小时前把宝宝叫醒。因为起床后胃不会马上开始工作,如果起得太晚,宝宝就没有食欲吃早餐,自然也会影响到营养的摄入和活动。另外,无需用窗帘营造一个“黑夜”的睡眠环境,宝宝必须学着去适应自然规律和变化,才能更好的成长。如果宝宝一直在不真实的“黑夜”中成长,反而会阻碍他的认 发展。

TOP5责备宝宝“捣乱”

小宝宝就像是天生的“破坏王”,总会把家里捣腾的一团糟,玩具扔了满地又不收拾。还喜欢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满身泥巴,新衣服也蹭出好几个洞……这时候,你会因为烦躁而大声对宝宝说“STOP”吗?或者会不嫌麻烦的给他收拾烂摊子?

建议:好动爱玩是宝宝的天性,他喜欢爬行、踢球、奔跑等游戏,这对于宝宝的正常发育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锻炼他的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妈妈们可不要因为宝宝弄脏了几件衣服而责备他。另一种极端,就是忙不停跌的帮宝宝收拾烂摊子,把一地的玩具整理好。其实,妈妈不必把宝宝刚玩过的玩具马上收拾好,要让宝宝学会自己收拾,否则只会把他纵容得好吃懒做。

懒并不是宝宝的天性,大多是父母纵容所致,不要以为什么都不让他做就是对他最好的呵护,须知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如果你还在做这几种事,快停下来,别把宝宝养“懒”了。

5个生活小细节懒宝宝养出来

不少父母总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懒”,其实爸妈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你也有做这5种事,当心宝宝越养越懒。

“懒”几乎成了现在小孩的通病。1岁的宝宝还时时要抱要背、2岁的宝宝不会自己穿鞋袜、3岁的小孩不会说要喝水……最令人焦虑的是,很多年轻父母居然对这样的状况是见怪不怪,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小编要提醒各位,这样的“懒”意识之下,是宝宝自理能力、思考能力、活动能力的退化在加剧!

如何让宝宝变得勤快呢?那就要切断“学懒”的源头。懒宝宝的养成,“罪魁祸首”就是他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不相信?生活中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你就把宝宝养成了“大懒虫”!

TOP1不让宝宝做事

这绝对是把宝宝越养越懒的第一“罪因”。成长过程,小孩逐渐表现出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并充满积极性,他开始喜欢跟你“抢”事情做,抢着拖地、抢着洗碗、抢着擦桌子……但父母或长辈担心宝宝受伤、帮倒忙,就不让宝宝动手做事。这样做,只会挫掉宝宝的积极性,以后即使你希望他干活,只怕他也不愿干了。

小编建议:

宝宝有自己想做的事,爸妈应充分的调到宝宝的积极性。一方面可增强他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也是锻炼运动能力的不错途径。爸妈应当合理的引导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穿衣、穿鞋……

TOP2把宝宝“关”起来

小宝宝对世界充满好奇,总喜欢到处跑。3岁未到的小孩,虽然走路还不算利索,却还是一刻也闲不住。为了方便看管,很多妈妈会用婴儿围栏吧宝贝“关”起来,把他限制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

小编建议:

运动可以促进宝宝肌肉和神经的发育。多走动既有利于宝宝快速健康成长,又能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更多常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运动过程的安全的确要密切注意。妈妈忙碌着洗衣做饭时,可以用婴儿围栏。其它陪同的时间,可以给宝宝更自由的活动空间。

TOP3阻止宝宝活动

很多父母就是太过于紧张,总担心宝宝在跑跑跳跳中磕磕碰碰,所以什么都不让宝宝做。不准宝宝在家里爬上爬下,也不让宝宝在公园里跑跑跳跳,甚至不准宝宝跟其它大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种过度的“呵护”的行为,只会把宝宝的积极性渐渐消磨掉。

小编建议:

我们常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但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辈,总是给宝宝营造一个温室。成长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发展的,只有尝试过、经历过才会有真切的认识。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扼杀了宝宝的兴趣,剥夺了他们学习的自由。宝宝玩耍的时候,爸妈不应马上制止,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宝宝适当的活动。而且,爸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做运动,参与到宝宝的游戏中。

TOP4纵容宝宝睡懒觉

赖床是很多小孩和成人都会有的通病。赖床就是“懒”意识促使下的典型行为。很多父母特意让宝宝多睡一会,甚至还用厚厚的遮光窗帘为宝宝营造一个适合睡眠的暗环境。久而久之,宝宝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懒虫,妈妈就该抱怨: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床?

小编建议:

充足优质的睡眠对于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作息要有规律。其实,小宝宝很容易养成早起的习惯,他们对于每一天都充满兴致和憧憬,交感神经也会非常活跃。

有专家指出,最迟要在上幼儿园2小时前把宝宝叫醒。因为起床后胃不会马上开始工作,如果起得太晚,宝宝就没有食欲吃早餐,自然也会影响到营养的摄 和活动。另外,无需用窗帘营造一个“黑夜”的睡眠环境,宝宝必须学着去适应自然规律和变化,才能更好的成长。如果宝宝一直在不真实的“黑夜”中成长,反而会阻碍他的认知发展。

TOP5责备宝宝“捣乱”

小宝宝就像是天生的“破坏王”,总会把家里捣腾的一团糟,玩具扔了满地又不收拾。还喜欢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满身泥巴,新衣服也蹭出好几个洞……这时候,你会因为烦躁而大声对宝宝说“STOP”吗?或者会不嫌麻烦的给他收拾烂摊子?

小编建议:

好动爱玩是宝宝的天性,他喜欢爬行、踢球、奔跑等游戏,这对于宝宝的正常发育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锻炼他的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妈妈们可不要因为宝宝弄脏了几件衣服而责备他。另一种极端,就是忙不停跌的帮宝宝收拾烂摊子,把一地的玩具整理好。其实,妈妈不必把宝宝刚玩过的玩具马上收拾好,要让宝宝学会自己收拾,否则只会把他纵容得好吃懒做。

懒并不是宝宝的天性,大多是父母纵容所致,不要以为什么都不让他做就是对他最好的呵护,须知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如果你还在做这几种事,快停下来,别把宝宝养“懒”了。

5个小细节小宝宝入园不再哭闹

入园前,确认“你们准备好了吗?”

不管是孩子,还是妈妈,引发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就让我们一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做好最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吧!

首先,妈妈要知道:孩子准备好了吗?

现在孩子入园的时间越来越早,很多孩子都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被塞进了幼儿园。当一切没有准备好时,孩子和妈妈都会焦虑、急躁。如果士兵还没练好就上战场,肯定要吃败仗,而孩子吃败仗的后果就是:丢失对自己的信心,形成“学校很恐怖”的第一印象。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孩子在入园前和入园初,都表现出孤僻,很严重地哭闹,一想到幼儿园就表现出严重的恐惧感,甚至影响他吃饭、入睡,那么可以考虑暂缓入学。

其次,当决定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时,要杜绝一种思想:孩子哭是必然的!

让孩子哭够一定不是解决分离焦虑的唯一办法。孩子分离焦虑严重,通常是因为预备工作不够到位。如果你被派到月球去探险,而在此之前对月球没有做任何考察,你敢去吗?你一定是对月球了解越多,越敢去。所以,不要听所谓的过来人说“孩子都会哭,分离焦虑一定要经历,哭两个礼拜就好了”这种话。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明知道不对,却不找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

最后,把你剩下的所有时间都拿来积极地熟悉幼儿园,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

最好尽早确定要上哪所幼儿园,然后拿出3~6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参与到预备工作中来:把幼儿园当成游乐场,每周带孩子去一次,让孩子知道这是我们要慢慢进入的场所。这样孩子至少可以熟悉“我将来要来这个地方”,而不是只有“彻底的陌生感”。让孩子先在幼儿园外面走走,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打打招呼。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一起参观幼儿园。如果幼儿园主动提供你们进园参观的机会,那再好不过。重点在于,参观过程由孩子主导,父母跟随。不管孩子想去小花园或者洗手间都可以,因为这就是他即将进入的环境的一部分。让孩子掌握主动权的意义在于,他能获得控制感,想靠在妈妈身上就靠在妈妈身上,想出去转转就出去转转,想回家也可以立刻回家。这能最快地让孩子熟悉: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人?会发生哪些事?妈妈也能看到教室里在发生什么事情,老师会怎么处理问题。

入园初,智慧妈妈能帮孩子最快地适应!

一旦入园阶段真正到来,你的忐忑和有限的时间、精力,会影响到你做出理智判断帮助孩子的能力。所以,不妨现在就来把该梳理的问题梳理梳理吧!

1、不给孩子的安全感减分!

除了长期积累的安全感,在入园阶段妈妈给予孩子多少安全感,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可能靠两三个月的突击,填满孩子所有安全感的空缺,但我们起码应该做到不给它减分。比如在孩子入园初期,妈妈在教室或者园内陪伴时,可以假装阅读,而不是一直盯着孩子或者紧张地打量环境,否则孩子会觉得幼儿园是不安全的地方。再比如,与孩子约定好,幼儿园大门一开,妈妈就在门口等着,你是否可以做到?让孩子确认,妈妈一定会准时接我回家。

2、坦白而信任地跟老师沟通你的观念和态度。

首先你要理解孩子,当他在幼儿园拒绝吃饭、睡觉时,他一定不是故意和老师对抗,故意给老师找茬,而是出于对一系列不确定事情的恐惧和排斥。“我为什么要拿我不认识的餐具吃饭?我为什么要和一排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睡 觉?”这些成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孩子那里都有确凿的拒绝理由。

当你这样去理解孩子时,也可以跟老师分享说:“如果我的孩子情绪不好,不想吃饭,就随他好了,不用太强求他。”很多时候,老师是因为害怕妈妈指责“为什么不让我的孩子吃饱”而勉强孩子。但如果你告诉老师,你不介意,你认为他心情放松时自然会去吃,那么老师也比较敢于放手。

类似的事情,在第一个月都要跟老师坦白地沟通。当妈妈让老师有安全感,把幼儿园的一切全盘告诉给妈妈时,妈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

3、早上,给孩子留出磨蹭的时间。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时间不要掐得太紧张,让孩子感觉很着急。如果喜欢幼儿园,他会主动要求你早点送他去。如果他不喜欢,一定会有拖延表现。没关系,妈妈不要太在意,花点时间允许他和妈妈“缠绵”不是坏事。而且初上幼儿园,孩子的确容易因为紧张而影响睡眠,导致晚起、磨蹭。

4、孩子回家,妈妈亲亲抱抱就好。

千万不要“审犯人”般地盘问。刚开始,妈妈很自然地会迫不及待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你开心吗?你喝水了吗?跟小朋友玩了吗?……”这样的“审犯人”似的盘问很容易脱口而出。妈妈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见到孩子后告诉他:“妈妈好想你,宝贝,我想亲亲你。我工作的时候都在想念你。”你不用问“宝贝有没有想我”,因为那是废话!你只负责跟他亲热,告诉他,你知道他很努力了。孩子如果有极端的郁闷,不开心,反而是不愿讲出来的,那是让他舒服的一种处理方式。逼他讲,反而是一种刺激。等他感觉好点,他一定愿意主动和你分享。除了亲亲抱抱,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QualityTime(高质量时间),这是一段完全由孩子做主的时间,一段妈妈和孩子完全拥有对方的时间。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只是要和你在一起,我对你没有任何要求,也不期望必须做点什么”。

5、最忌溜走!

不管孩子因为状态不好,你觉得只能溜走,还是孩子状态太好,你觉得溜走也不会被发现,都是犯大忌的事情。第一,这会让孩子产生很大恐惧,“原来妈妈会莫名其妙消失”。第二,让幼儿园替你背了黑锅,让孩子讨厌幼儿园,因为幼儿园会让妈妈消失。所以,宁可要么让孩子难过,你当着他的面离开,要么你多留一小会儿,但绝不要偷溜!

遇到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也要抱着同理心想想老师的处境,一下子照顾那么多孩子,难免疏忽。这时候,妈妈的“不责难”,甚至表现出宽容和理解,会让老师非常感激,非常受用,她会觉得这个妈妈很大度,照顾她的孩子,也可以很放松、很自在。这样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孩子。

本文Hash:f8e10fcce5f16b52fca2d2e57d6dd4741db47ab4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