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触电双亡幼儿防触电教育不容忽视

近日在深圳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痛不已的事故,一岁多的孙儿在外玩耍时不慎摸到了漏电的电线,奶奶着急伸手施救,结果祖孙俩双双触电身亡。面对这样的惨剧,我们在感到痛惜的时候,还应该警醒,要做好幼儿的安全防护同时也要在面对意外伤害时选择正确的急救方法。

心脏按压的抢救方法

孩子触电该如何施救?

孙儿触电,奶奶心急就伸手去拉,结果祖孙俩都抢救不过来。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冷静”,以免施救不成反酿祸。

第一步:迅速远离电源

触电的情况发生后第一时间让孩子远离电源,这是没错的,但是这时候不能用手或潮湿的物品以及导电体去接触孩子及电源。应该用干燥木棍、竹竿或塑料物品将电源拨开或将接触孩子的电线拉断或移开,也可以立即切断电源。

第二步:检查孩子情况实施急救

远离电源后,要仔细查看孩子的情况。看孩子的心跳和呼吸是否微弱或停止,对于心跳、呼吸微弱或停止的孩子要马上采取心脏按压或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对幼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不要将孩子的鼻孔捏紧,也不要让吹气量过大,以免造成孩子的肺泡破裂。施救人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孩子的嘴巴或鼻子大口吹气。吹气后立即离开孩子的嘴,让孩子的胸部自然回缩,让气体从肺内排出。吹气时间短些,吸气时间长些,抢救至患儿恢复呼吸为止。

若心跳停止,还需要对孩子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让孩子平躺,施救人一手掌心向下放在孩子胸骨中下部,另一只手按在第一只手的手背上。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下半段及与其相连的肋软骨,使下陷约3厘米,每分钟80次左右,按压和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触电还会造成灼伤,如果是轻度灼伤,可用清水冲洗,再用碘酒、酒精等消毒物品处理一下;若灼伤情况严重则需要医生的紧急处理。

即使孩子在家中轻微触电,家长也不可大意。哪怕孩子在触电时出现过短暂几秒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都都属于急症;而对于触电烧伤,看起来面积很小却可能伤口很深。保险起见,需要带孩子就医。若严重触电,救下来的孩子最好不要移动,情况紧急可边原地施救边等待医生的到来。

给电源穿件“衣服”

居家生活如何避免孩子触电?

幼儿的好奇心很重,而他们满足好奇心的方式就是用小手东摸摸西碰碰,这样的探索求知虽然有助于孩子成长,但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然而家中电器种类繁多,电源数量也不少。那么,在居家生活中,如何避免孩子触电呢?

藏好电源理清电线

电视、DVD、音响之类的电器,这些电器的电源插座一般距离地面都不太高,孩子触手可及。家有小宝的家庭,最好能将这类电源收纳在较为隐秘的角落让孩子无法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另外,有些家庭电器繁多,一个插座上往往缠绕着各种各样的电源线,爸爸妈妈最好做好电源线的收纳消除安全隐患。

给电源加个盖子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插座的小洞十分感兴趣,这就有可能驱使他千方百计地找到这些小洞然后伸手去抠,造成触电危险。这种情况下,最好给电源插座都加一件“衣服”--安全电源插座护盖,或者在电源插座不用时插入安全隔离插销。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儿童玩具把好关

给孩子选购电动玩具时也需要多把一道关,特别注意电玩的设计和安全性,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儿童触电概率。

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及时家中的防护做得十足,也难免孩子在其他环境下 奇心大作或是一不小心“摸了电门”。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做好孩子的防触电安全教育。告诉他不要摸插座上的小洞、不要用湿手去摸电源、看见别人触电不要用手去拉等等。

儿童防触电故事分享:危险的小洞

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简单地告诉他这样不行、那样危险,孩子往往不能理解。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好奇,去尝试这些危险的行为。这时候,说教就不如故事来得直接了。下面这个故事,希望能帮助爸爸妈妈们让孩子认识到“抠小洞”有多危险。

鼠妈妈带着它的三个孩子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小老鼠们高兴极了,他们东看看,西瞧瞧,好像永远也看不够。他们对新房子里每一样东西都觉得很新奇。特别是那个电插座,瞧,鼠妈妈把电插头一插进去,电风扇啊、微波炉啊,就转了起来。三只小老鼠觉得惊讶极了。

妈妈用微波炉烤香肠和蛋糕,哈哈,真是又快又好啊,烤熟的时候,还会发出好听的铃铛声,整个房间里都充满了香肠和蛋糕的味道,好闻的不得了。

鼠妈妈说:“铃声响的时候,就是在通知我,东西已经烤好啦,这下好了,我不用守在炉子跟前了,我也能和你们一起看动画片和玩球了。”

小老鼠们也想用微波炉做好吃的东西。

鼠老大说:“妈妈,有那个小洞洞帮我的忙,我也会做好吃的东西。”

鼠妈妈一听就跳了起来:“不行!千万不能碰那个小洞洞,会触电的,被电粘上就危险啦!”

危险的小洞

小老鼠们很想问问妈妈,电是什么样儿的,是神仙还是妖怪?可是妈妈有急事正要出门呢。

一看妈妈要出门,鼠老大特别高兴,他想:“哼,等妈妈不在的时候,我非得把那个很凶的电拽出来!”

鼠老大看见鼠妈妈走远了,就趴在小洞洞前大声吼道:“电,我要把你拽出来!我才不怕你呢!”

鼠老大的手刚伸进去,就觉得身体一阵发麻,难受死了,它想叫“救命”,可它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用故事教育孩子

鼠老二发现鼠老大软软地趴在地上,觉得很奇怪,就去拉他,突然身子发麻,就像被鼠老大粘住了一样,她想叫鼠老三救她,可是却发不出声音。

鼠老三刚想用手去拉鼠老二,可是看见鼠老二为了救鼠老大被粘住了,就想起了妈妈的话,心里想:“我不能让电粘上!我得救我的两个哥哥!”鼠老三突然灵机一动,就拿了一根木棍子去拨鼠老二,嘿,果然有用,鼠老二和鼠老大分开了。

接着,鼠老三又用木棍把鼠老大的手从小洞洞那儿拨开。干完了这一切,鼠老三累得满头大汗,就躺在了鼠老大和鼠老二的旁边。

鼠妈妈办完事回家了,一进门,看见三个孩子躺在地上,吓了一大跳。

这时候,鼠老大和鼠老二还没有苏醒呢,鼠老三一看妈妈回来了,就哭着把刚才发生的危险事告诉了妈妈。

鼠老三说:“妈妈……刚才……他们被电……粘住了……是我用木棍把他们从洞口拉回来的。”

鼠妈妈把鼠老大和鼠老二送到医院,乌龟医生说,幸亏鼠老三聪明能干,要不然,鼠老大和鼠老二就没命了。

故事讲完了,防触电的安全知识也都包含其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趁机告诉孩子那个小洞有多危险、被电“粘”住了要怎么办等等。爸爸妈妈掌握触电的急救知识自然十分必要,但是对于这种事故,最好能够防止它的发生。除了要做好居家用电安全防护外,还要帮宝宝树立起自我防护的意识,这样爸爸妈妈才能更安心。

幼儿礼仪教育不容忽视

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要从孩子做起,培养孩子懂礼仪,学礼仪,礼仪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很重要。

传承文明礼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孩子学礼仪、懂礼貌,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做父母的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质彬彬、举止大方高雅的人,那么就要从两三岁的幼儿期开始训练。从最简单的站立、坐姿、走路、说话教起,订立一些规矩,告诉他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经常提醒他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用你的爱心塑造他言行举止的每个细小方面,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使孩子慢慢地领会自己的社会角色,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和道德情感。正所谓:树要早浇,人要小教。幼小时培养的文明习惯,会让其享用一生。

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立规矩勤训练

教会孩子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父母先行示范,在家中恰当地使用,给孩子做出榜样,然后再教孩子说。当他忘记使用这些礼貌语言时,父母轻声提醒,反复纠正。比如孩子说:“我要吃饼干,快给我拿。”你轻轻摆摆手,告诉他:“你忘记该怎么说了吗?”孩子改口:“妈妈,给我一块饼干。”“很好,还差一个字。”你提醒着。“妈妈,请给我一块饼干。”“真棒。”你把饼干递给他说:“还有一句……”孩子马上反应过来:“谢谢妈妈。”这种语言的训练过程像是在游戏,孩子会很乐意接受,反反复复的磨合之后,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就会养成。

教孩子尊重长辈,见面主动问好;教孩子与邻里和睦相处;教孩子文明用餐;教孩子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告诉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时,要互相谦让,不要抢人家的玩具,不要耍霸道脾气,更不能打人骂人。如果孩子抢了小伙伴的玩具,要及时制止,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你抢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不高兴,会难过的。”提醒他把玩具还给小朋友,向人家承认错误,说对不起。

在孩子的道德情感还没有发育完善之前,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以他能听懂、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述文明礼貌的作用。例如:小熊请客,怎样招待小狗、小兔、小公鸡,都用了那些礼貌用语,等等。用这些故事说明好孩子应该有哪些好行为。唤起他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的幸福感,循序渐进地形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旧规新释

坐有坐相。坐在椅子上,上身要坐直,不左右摇晃,不跷椅子腿。

站有站姿。站如松树,不斜着墙,不能身子八道弯,不能摇门框。

吃有吃样。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不挑食,不用筷子在盘子里乱扒拉。

说话清晰,吐字清楚。回答提问声音洪亮,公众场合细语轻声不影响他人

小编总结:孩子的道德情感未发育完善,家长应该在此时候运用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多运用一些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早教中儿歌教育不容忽视

在早期教育中,儿歌的教育十分重要,让孩子随便听些乱七八糟的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们应该重视起来,为孩子选择一些有利他们成长的音乐。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们的童年大多是听着这样的儿歌长大的,这些歌曲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的歌曲还有教育意义。

“现在的小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嘴里唱的都是一些变了味的‘灰色’歌曲,许多老的童谣不会唱,新的童谣又基本没有,唱的都是一些成人歌曲改编的词……”4月5日下午,市民宋先生在和记者聊起上小学的儿子时,一脸无奈。

宋先生说,儿子今年在中心城区某小学读三年级,平日里自己给孩子买了一大堆适合他年龄的儿歌、童谣碟片,但令他不能接受的是,儿子儿歌、童谣不仅没记住,反而嘴里唱的全都是一些带有情绪化或者冷嘲考试、调侃搞笑的、根据流行儿歌改编的歌曲,形形色色。“例如‘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等等,基本都是根据传统儿歌或流行歌曲改编的……”

儿歌教育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4月6日上午,市民张先生陪儿子在昱中花园附近一家音像店挑选儿歌VCD,正巧店里播放目前流行的歌曲《香水有毒》,张先生的儿子随着音乐也唱了起来,“你还会唱这歌啊……”张先生很惊奇。“你真老土,我们班好多人都会呢”儿子望着父亲说。

儿歌具有独特的娱乐、审美、教育等多种社会功能。一首优美动听、积极健康的儿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德育发展以及人生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现在的孩子却和宋先生、张先生的儿子一样,很少诵唱儿歌,常常唱的是本属于成人的通俗娱乐歌曲或变了味的“灰色儿歌”。4月6日下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市一些音像店里所卖的儿歌音像制品很少,大多都是陈旧的儿歌和民谣,尽管有些音像制品上打出了“最新精选”字样,但其中内容仍然是过去的老儿歌,而且记者也发现,不同系列的碟片上所选的儿歌有些都是一样的。“有没有儿歌新作呀,这上面的都过时了……”在黄山中路一音像制品店,记者问女老板。“新的哪有,我们小时候唱的‘小燕子’、‘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些儿歌,现在的碟片上不是还有嘛……”老板答道。

具有7年音乐教育教龄的黄山学校钱敏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学生需求很高,常常上音乐课时并不喜欢课本上一些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歌曲,相反,他们总是要求老师教一些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歌曲来满足他们的音乐感。“例如潘玮柏、周杰伦、林俊杰等这些歌手的歌,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而由于新的儿童歌曲太少,教材上的儿歌内容又过于陈旧,很难对孩子们有吸引力,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常常需要选择别的内容进行填充。如果孩子们过早地承担了自己年龄段不该承担的东西,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

市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市青年作曲家王劲松则认为,儿歌的创作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单位应组织作者对儿歌进行创作,大家都来关心儿歌,挖掘儿歌,研讨当代儿童音乐心理教育。

小编总结:音乐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儿歌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要。在早教中,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通过音乐、通过儿歌更大地激发宝宝学习的乐趣!

本文Hash:2d61ec061b2cef91611397ce07438eb51b298476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