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发展以及和他人相处

社会交往和情感能力是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的基础。婴儿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它们不会意识到他人的需要。父母的职责在于,期望通过良好的榜样,在孩子的幼年期及青春期逐渐培养他们合适的社会交往和情感能力。

孩子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交往和情感技能的。你给予孩子的关心、爱护会从孩子对绒毛动物玩具的关心和爱护中反映出来。孩子会通过测试他们的极限来发觉社会和情感关系。有时侯这个阶段被叫做“可怕的两岁”,那时侯“不要”成了孩子最喜欢说的话,这通常是发生在孩子18个月左右的时候。这时孩子开始尝试他们想控制周围的人的能力,并且还想从父母身上得到一种情绪反应。

那些教孩子社会交往、情感和自助技能的玩具可以鼓励孩子模仿成人的行为。不同的文化对男孩和女孩的各种行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你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影响你对模仿性玩具的选择。通过模仿成人,孩子开始掌握那些在他们的环境中有价值的行为。

有一些教孩子社交技能的玩具能在同一时间和几个孩子一起玩耍。“我的”一词是孩子最喜欢说的另一个词语。虽然父母发现生气是无济于事的,但这种现象在3岁以下的孩子中十分常见。这些孩子还不具备相互协作玩耍和分享同一玩具的社交能力,但他们的确开始模仿周围其他孩子的游戏玩法。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呢?自我意识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父母可以看下专家给我们的意见吧!

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例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等。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也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儿童生活的第一年,是说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他甚至还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在吸吮自己的手和小脚等,像吸吮自己以外别的东西一样。

一些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只有在儿童l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进一步能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例如,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由于自己拉床单,小猫就给吓跑了。儿童从这里认识了自己跟事物的关系,认识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这就使他产生了工种“自豪”之感。

但是,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质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不是明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在跟周围的人的共同活动中)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相联系的。

开始是知道自己的名字。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例如,成人叫他“宝宝”,他也学会把自己叫做“宝宝”,像叫在他以外的别的事物一样。此时,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可以告诉你“这是宝宝的眼睛,或“宝宝饿了”等等。

但是,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因此,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有些困惑了。

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这是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一般地,儿童是先掌握物主代名词“我的”,以后才掌握人称代名词“我”。

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关于自己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这些代名词。

掌握代名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因为在言语交际中,代名词跟一般名词不同,它有明显的相对性。别人对你说“你”,而你自己对自己则说“我”;反过来也是一样。例如,别人问你:“你吃不吃?”你自己只能回答:“我吃”或“我不吃”,而不能回答“你吃”或“你不吃”。要学会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复杂的抽象和概括,就要把过去已经形成的用第三人称的名字(“宝宝”)那种简单的固定的联系打破,代之以新的具有灵活性的联系。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这在儿童常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中获得明显的表现。

随着儿童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也就逐步学会了对自己的评价。首先是成人对儿童的行为的评价,例如成人说“乖”或“不乖”,“好”或“不好”。以后儿童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而这就可能出现最初的道德判断。

独处,宝贝自我发展的好时机

独处也能带给宝贝一些特别的好处:

1、让宝贝体验到一些特别的感受

当宝贝独处的时候,他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现一些平时可能注意不到的有趣事物。对于大一点的宝贝来说,这还是他可以用来思考的极佳时刻。

2、给宝贝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宝贝独处时,他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感受自我、统领自我。这个时候,他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想法,一旦遇到问题,他也会尝试依靠自身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

3、有利于提高宝贝对事物的专注力

尊重宝贝独处的时刻,给宝贝闲逛的自由,无论他是安安静静待着,还是情绪激动地跳着叫着闹着,都有助于他养成专注于某个事物的习惯。他的自言自语有时可能蕴藏着一个特别的叙事或抒情的故事,是他反映真实生活或编织幻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宝贝自我的真实展现。

4、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宝贝的活动

宝贝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些在父母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在宝贝的眼里也一样充满了诱惑,并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宝贝的这些活动,更不要自以为是地限制宝贝的这些活动。

5、根据宝贝的需求留给他独处的时间

仔细观察宝贝,父母没有给予宝贝关注,而宝贝并不因此哭闹的时候,正是放手让宝贝独处的最佳时机。宝贝也会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此刻,不要强迫他继续独自玩耍,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小肩膀等,让宝贝感受到不远处父母对他的安慰与关注,他就会放心地继续他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6、让宝贝养成尊重彼此独处权利的习惯

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差的宝贝,父母可以和宝贝一道探讨,然后做出一些在某个时间段里彼此独处的约定,让宝贝在约定的时间控制自己想要打扰父母的欲望,学习自己想办法去发现周围环境的神奇有趣,并尝试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7、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宝贝到处闲逛

不要因为担心宝贝受伤或者遭遇别的事情而限制宝贝活动的空间。在家里或户外,只要没有危险,可以放手让宝贝尽情地闲逛。在此过程中,宝贝一般都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以此引导并培养宝贝的观察力。

本文Hash:ed1b82b0485620a1359c1c1d678f59ccee35052e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