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桃花癣当成蛔虫斑

莫把桃花癣当成蛔虫斑

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都会有一些年轻人到医院来看病,他们的脸上常常会出现一片片红斑或白斑,且糠状鳞屑,有时有不同程度的痛痒和灼热感,尤其是被春风吹了或洗完脸以后更加明显,这种皮肤病总是发生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桃花癣。

“桃花癣”和我们所说的真菌感染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听说是“癣”就把它当成真菌感染而用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去涂抹,结果会刺激得病变部位的皮损更严重,有的家长看孩子脸上长了还认为是“蛔虫斑”而给孩子吃打虫的药。它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吃刺激性食物、饮食结构不科学、使用劣质或不合适的化妆品、风吹日晒等有关。

关于“桃花癣”的治疗,首先要加以鉴别,“桃花癣”其实是一种过敏性皮炎,是春季好发的单纯性糠疹、脂溢性皮炎和春季皮炎的总称,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随意用药。如果感觉瘙痒,不要用手去抓,更不要用水烫,患者要建立科学的生活规律,针对病因,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停用现在的化妆品,低脂低糖饮食,多进食一些新鲜的蔬菜与水果,曾经患过“桃花癣”的人在出门时更应该注意防护,保护面部清洁。

莫把血管瘤当成蚊虫叮咬

近日,有家长向本报报料称,其孩子身上长出小红疙瘩,原本以为是被蚊虫叮咬的,没太注意,没想到小红疙瘩越长越大,最后到医院一查,竟然是毛细血管瘤!记者昨天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也获悉,入夏以来,前往该院就诊的婴幼儿毛细血管瘤患者增多,平均每月三十来个,其中竟有四成被家长当成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或胎记。

“红疙瘩”长得快4个月盖住眼

1岁的广州男孩光仔(化名)几个月前上眼皮长了一个鲜红色的小疙瘩,表面像杨梅一样有很多细小颗粒。家长以为是蚊子叮咬的,没放在心上。没想到4个月来,小疙瘩越长越大,近日到医院就诊时竟然已覆盖了孩子的眼睛和眉毛一角。省二医核医学科主任范义湘介绍,光仔被确诊为杨梅状毛细血管瘤,医生在瘤子表面贴上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磷32的药物进行治疗,方才控制住疯狂生长的瘤子,使其萎缩。

婴幼儿中血管瘤发病率较高

“血管瘤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中有2%~5%发病,其中以毛细血管瘤最多,也最容易被忽视。”范义湘说,这种瘤子出现之初有较小的鲜红色杨梅状瘤和面积较大的紫红色海绵状瘤之分,通常生长速度很快。

范义湘说,近期来就诊的患儿最大的两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血管瘤多出现在头面部、四肢。他分析,夏天孩子穿得少,容易暴露出来,但因瘤子生长初期与蚊虫叮咬的红斑或胎记很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视。有些家长直到血管瘤被孩子挠破出血,发生感染后才来就诊。

医生提醒,家长应注意区别两岁以下婴幼儿身上长出的红斑或红疙瘩。若颜色鲜红、凸出皮肤表面,疙瘩、红斑表面凹凸不平,且面积不断增加,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莫把孩子的淘气当成多动症

朋友的女儿雯雯从小就特别淘气,静不下来,整天到处乱跑,乱翻东西,唯有在看动画片时才能够安静下来,可一旦动画片结束,她又开始“大闹天宫”,父母说她就像那个孙猴子,一刻也静不下来。不少人都说,这孩子如此淘气会不会是患上了小儿多动症?

的确,多动症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比如,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影响和妨碍别人的学习以及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家长也常常误认为多动症的儿童只是淘气而已,或者将淘气归为多动症。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那么,淘气与多动症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多动症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和不可控的。再次,淘气儿童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多动症儿童则缺少计划,自控能力落后,不能延迟满足,在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时,自然就表现出多动症、注意力涣散等现象。

最后,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存在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而淘气行为只是在特定场合才表现出来。比如,多动症儿童的不听讲行为无论是在什么课上都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淘气儿童可能只是在某一门课上才出现不听讲行为。多动症儿童无论是在自己家、在学校,还是在陌生人家里,都有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淘气儿童则有可能只是在某一特定场合,比如在家时才出现。

因此,只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以上标准,就很容易辨别孩子到底是多动症还是淘气问题了,也不会把孩子的淘气错误地当做多动症,或者将多动症疏忽为淘气。(马丽)

本文Hash:601793ae412258d42896f6a4c58a925f10eea159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