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过程中故事的魅力

幼儿爱听故事,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幼儿心理学上说,是他(她)们的天性,培养幼儿的个性和良好的习惯,讲故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的时候一个好的故事将会改变或逐步影响整个人生。记得我班的孩子刚开学期间经常会为一点小问题发生争执,如:老师在分排骨汤时,孩子就会选骨头大或多的那一碗,在争执中还会经常把汤洒在桌子上。此时我对这一不良现象陷入深思,孩子们从小就不懂得谦让,私心太严重,帮孩子改掉这一不良习惯势在必行。于是立刻利用下午的时间在课上给孩子们讲着《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孩子们却听得很入神,当我把故事讲完,孩子们都说要向小孔融学习呢!我借机进行教育:“汪老师也希望你们个个都是小孔融,和小朋友之间要懂得谦让,不能光想着自己。你们经常为菜和汤的多少发生争执,这种行为对吗?”此时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答道:“不对!”我又追问:“那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说:“要学习孔融懂得谦让。”我听了满意地鼓励他(她)们:“努力吧!比比谁比小孔融更出色!”事后孩子们的表现截然不同了,他(她)们把我装的菜和汤按顺序一碗一碗往后传,再也听不到争执声了。我分饭时也感觉轻松多了。虽然孩子们都懂得了谦让,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我又发现孩子们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小朋友做完纸工满地是纸屑,我让某某小朋友帮忙扫扫,孩子就会答道:“汪老师,这纸屑不是我扔的。”我看出他的意思就是不愿意为别的小伙伴干活,不愿为他人服务,总的来说就是没有集体意识。于是我又利用课堂时间为孩子们讲述着《雷锋叔叔的故事》,从孩子们的眼里不难看出此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已被雷锋那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所打动。我问:“雷锋叔叔喜欢为别人做好事,你们喜欢他吗?”“喜欢!”“那你们愿意向他学习吗?”“愿意!”“那好,从今天开始汪老师要看看谁最像小雷锋,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为自己的小伙伴做事,为我们的班级体做事。”聪明的孩子们没有白费我的良苦用心,一个个都变得勤快了,中午争着为班级做值日,本来我安排两个小孩轮流做值日的,现在每当吃完中饭,孩子们就会跑到我的身边恳求道:“汪老师,今天能让我们拖地吗?”“汪老师我们可以帮您擦桌子吗?”看着这一双双小眼睛里流露着真诚的神情,我的心情很愉悦。因为我发现孩子们的确变了,在我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变懂事了,真没想到小故事既让他们懂得了许多道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如此大的魅力!

原创作者:汪淑君

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表现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其思维的发展特点与图画故事书的特点是同构对应的。

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谓之“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

认为大自然的万物万事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天空会哭,也会大小便;月亮会笑;星星会眨眼。

这就是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游移在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童话、神话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学依据,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特别需要幻想、拟人、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儿科’永远需要小花小草(动植物形象)、蛇郎鹿姑、山精树怪(神魔形象)的直接注脚。”

而“自我中心的思维必然是任意结合的。”(自我中心思维使儿童的感觉不能忠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不能细察客观的关系,而把过去的图式同化于新的经验,用同化于自我来代替对外在世界的适应;这就势必使儿童产生任意结合的逻辑思维。所谓“任意结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而完全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真正存在着这种联系。

作家创造图画故事时,正是把握住了儿童的思维特点,迎合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性,《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之所以对历代孩子都产生了巨大的勉力,正是因为这个形象契合了儿童意识中“自我中心思维”的敏感神经,契合了儿童审美经验中的那些最富有特征的东西。

下面藉用本研究中的一些资料对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想象力的表现作具体分析:

(一)“我是小美人鱼,我在游泳呢”──进入想象的故事世界

讲《人鱼公主》,当我讲到小美人鱼游到海面上时,小欧的两条胳膊上下摆动,我问:“你在干什么呢?”她回答:“我在游泳。”美季也学着小欧假装游起泳来。当我讲到:“小美人鱼救起王子后躲到礁石后面。”小欧就远远地坐到一边,我问:“怎么了?”小欧说:“我躲在礁石后面呐。”

从孩子这些活泼有趣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眼睛看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耳边回响着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孩子早已进入了神奇的故事世界里,在他们的心里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早已活化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上演了一出出“真实”的戏剧。在这一出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可信的,每一个情景都是立体的,每一个物体也都是触手可及的,花香可以闻到,食物可以吃到,当然臭味也可以闻到:

讲《小象的大便》,翻到第一页,我问他们在干什么,幼儿一起回答,在闻臭味,是小象的大便。接着每个孩子都吸着鼻子说:真臭,真臭。

与理性的成人相比,感性的幼儿更容易进入故事情景,他们与主人公一起在故事世界里漫游,经历各种或曲折或有趣如变化,体验各种或喜或悲的情感。所以孩子总是争着当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当她”是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看图画故事书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二)“我昨天看见一只青蛙”──由图画故事书联想到生活经验

朱籽庚一听到青蛙马上想起了什么似的,使劲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我们家有、有一天晚上出门看见一只癞蛤蟆。”

这就是幼儿的想象特点,他们能从书上的青蛙 到昨天晚上看到的癞蛤蟆,他们看见书中的巧克力,就会想到“我最爱吃巧克力”(朱籽庚),而另一个孩子则会想到“巧克力吃多了会流鼻血的,我妈妈说的,真的。”(毛炫宇)任何一点熟悉的事物都能让他们的想象力扩展开去,并会唤起曾经有过的真实体验。

朱籽庚让我讲《大嘴巴小鬼》坚持要从“巧克力树”那个画面开始讲,并埋怨我说:“你老是从头讲,每次讲不到这儿就收书了。”我问为什么喜欢从这儿讲,朱籽庚的脸上露出天真幸福的笑容,用甜甜的声音说:“我喜欢巧克力。”

被孩子的快乐感染着,我也笑了,也许当孩子看着这棵诱人的巧克力树时,心里一定在回味着巧克力的美妙滋味。这就可以解释许多美食的图画故事书为什么最受孩子欢迎的原因了,也可以解释许多孩子在看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只“借上插着刀叉的烤鹅”,几乎所有的孩子在看图讲述故事时,都不会遗漏掉这只神奇的鹅。

而当他们猜测一只箱子(《奇妙伞》最后一页装宝藏的箱子)里有什么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吃的!第二反应就是:好玩的!

(三)从《月亮狗》到《小狗乖乖》──联想到其他的图画故事书

幼儿看一本图画书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也会联想到其他熟悉的图画故事。

促使幼儿从一本书联想到另一本书的契机很多,有时是相同的故事结构方式,有时是相同的语言特点,有时是因为两本书“长”得差不多,如版式、色调等基本相同,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有相似的人、事、物。

豆豆看《月亮狗》时就想起了《小狗乖乖》。正是一块毯子让豆豆由《月亮狗》联想到《小狗乖乖》:两本书都是讲小狗的故事,而他们都有一块毯子,虽然两块毯子的功能、在书中的作用并不一样,《小狗乖乖》中的飞毯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月亮狗》里的毯子只是背景的一部分,但这丝毫不妨碍豆豆产生联想。能引起幼儿联想的事物不是因为它们很重要,而只是因为它们对幼儿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四)“小鱼走开,大鱼上钩”──生活中联想到图画故事

头脑中装满了图画故事的幼儿,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常常会触动他们的神经联系,联想到相关的图画画面,想起里面的事、里面的人、里面的话。不熟悉孩子的人可能会对孩子的话感到莫名其妙,但是熟悉孩子的人一定会知道他们又想起了哪个故事。豆豆妈妈的记录中就有这样生动的描述:

豆豆在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荷塘月色》之荷塘钓鱼,嘴里振振有词:“小鱼走开,大鱼上钩”。(语出《婴儿画报》·小猫钓鱼)

幼儿在适当的生活场景中联想起图画故事中角色的语言,是令许多家长感到惊喜和骄傲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五)“妈妈你猜我今天是什么颜色的乌鸦?”──在生活中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幼儿不仅会在生活中联想起图画故事,他们还会在生活中扮演他们喜爱的角色,或者说他们认为他们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就是美丽的白雪公主,他们就是威猛的霸王龙,他们就是彩色的乌鸦。

暴童回家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猜我今天是什么颜色的乌鸦?”“我今天又变了一种颜色,红色的,粉红色的。”

有着美丽颜色的乌鸦出自几个德国作家共同创作的图画故事书《彩色的乌鸦》。这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本图画书,故事讲述的是乌鸦曾经是彩色的,后来经过一场“颜色之战”变成了今天的黑乌鸦。

书中的色彩非常艳丽,那美丽的色彩带给 幼儿的震撼是如此强烈,激起幼儿无限的想象,孩子们听完《彩色的乌鸦》都喊“我就是彩色的乌鸦”。

屈格非在工作时间作了一个彩色乌鸦的头饰,戴在头上再也不肯摘下来,出去活动也戴着,吃饭时也戴着,还对我说:“我是去原始森林的彩色乌鸦。”(因为这是惟一没有被染黑的乌鸦)

而且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图画书中欣赏美丽的乌鸦,他们开始在生活中去寻找。看见喜鹊会问,这是彩色的乌鸦吗?去百鸟园就问,这里有彩色的乌鸦吗?到处都没有,这也难不倒他们。凭着想象力,任何有点联系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都变成了彩色的乌鸦:看见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孩子们一起惊呼:看!彩色的乌鸦!看见自行车后面彩色的商标也兴奋地叫:这里有彩色的乌鸦!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总是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他们常常分不清想象虚构与现实的区别,或者是他们不想区分,他们乐于沉浸在故事所提供给他们的美好的世界里。

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喜欢以各种方式来表现故事内容,表达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比如他们会表演,表演“彩色的乌鸦”,表演“白雪公主”、“美女与野兽”;或者是用假性游戏动作来重现故事内容,像小欧听完故事后,屁股一颠一颠地模仿蹦蹦跳跳的豌豆,说:“蹦呀,蹦呀,蹦呀。”

她还对美李说:“我要蹦到你身上去。”或者是用绘画再现故事情景。我们与家长座谈时,壮壮在一边自己画了一幅彩色的乌鸦的画,上面画了一些黑道道,说是“老天爷下黑雨了。”

可见,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的形式,不是简单的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而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图画故事书阅读活动。这个活动包括听说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编故事。

因此,成人应用各种形式帮助孩子把他们头脑中想象的故事世界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活动的组织既满足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特点和心理需要,同时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活动、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育孩子过程中微笑的魅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除了需要家长的教诲外,同时也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认可。这其中,父母如果时常对孩子的微笑,那会是对孩子一个很大肯定。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看看教育孩子中微笑的魅力。一位10岁男孩的母亲给我写信,讲了自己的诸多困惑。她说孩子散漫,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做事不用心,去学游泳,直到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会了,他还不会,最后两天才被老师逼会,因为他怕冷,不愿在水里呆;错别字,“以经,因该”,的、地、得的用法,一错就是好几年;写作是最头疼的问题。为了培养了他读书的习惯,给他买了很多书,可他的写作水平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语言贫乏,逻辑性差,更不用提什么创意和修辞了。这些问题,我们都是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仍然不见效。这位母亲还将她给儿子的信一并寄给我。儿子:坦白地说,这两天我非常伤心,迷茫,甚至绝望。我不明白,为什么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这么难?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的事你却做不到?我从没觉得你是一个坏孩子,你善良,有爱心,我总是记得两三岁时我给你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你夺眶而出的泪水,你坚强,四五岁时就和妈妈一起走几公里路,却不喊一声累;你俭朴,从不挑吃拣穿;你独立,主动要求一个人去城里上课。可是,你的弱点也是致命的。你太过懒散,这种懒散由内至外,决定和影响着你的言行举止。因为它,你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因为它,我们俩起早贪黑几年练的乒乓球毫无长进,因为它,协调性不算差的你在学习班的最后两天才学会游泳;因为它,你的字永远写不好、写不对,一错就是几年,你的数学题总是一错再错。你不爱思考,因此,虽然看了很多书,并没有吸收多少。信我反复看了几遍,尽管她使用了那么多“绝望”的语言,我却透过这些叙述真心认为她的孩子非常可爱。就是这个男孩,两三岁时就能被《卖火柴的小女孩》所感动,四五岁时和大人一起走几公里路,却不喊一声累;身为独生子女,从不挑吃拣穿;小小年纪就主动要求一个人去城里上辅导课。这样的孩子还不值得母亲自豪?可是这位母亲是怎样形容自己的感受呢?——伤心,迷茫,甚至绝望。说实在话,我从这些叙述中根本感觉不到问题有多严重。一个10岁的男孩,爱玩本是天性。至于喜欢搞笑的故事,都很正常,算不得什么毛病。再说作文,现在的一些作文指导,不过是教孩子怎样通过一定的程式拿到高分,既不鼓励孩子表达生动的感受,也谈不到培养丰富的想像力,有时候甚至破坏了孩子们对文学的理解与热爱。风蘼校园的搞笑故事之所以吸引孩子,正因为它们的生动与时尚。公平地说,十年来,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成长下了很大功夫。她提到乒乓球和游泳,不可否认,乒乓球打得好、游泳游得好固然不错,但兵乓球打得不够好、游泳游得差一点也算不了什么,并不妨碍孩子日后的全面发展。我曾问这位母亲,在长达两年起早贪黑的辛苦中,可曾了解过孩子对乒乓球的感受?他喜欢这项运动吗?一个很能吃苦的孩子为什么总喊胳膊疼,这样大运动量的训练他能够承受吗?再说游泳,孩子怕水或者怕冷很正常,况且以他小小的年纪,最终克服畏惧心理学会了,儿子理应得到妈妈的表扬才对呀!再说这位母亲给儿子的信,我不知一个10岁男孩读了会是怎样的感受。我们都有过童年,童年是敏感而脆弱的。但我们成年后,往往会忘记童年的许多感受和体验。在未成年孩子的眼中,母亲通常是最重要的权威,母亲 的一个微笑、一个叹息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母亲的评判往往是最重要的评判。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小小的幼苗,这个幼苗的成长是需要理解和小心呵护的。我的母亲文化不高,但她懂得教育孩子。从小到大,她从未管过我的学习,甚至不大过问我的成绩,但她给了我最重要的三样东西,那就是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积极性和一个男孩子的自信心。有了这三样东西,孩子自己就知道努力,就会进步。一个10岁的男孩,即使母亲很绝望的时候,仍然认为他“善良,有爱心,能吃苦,主动分担家务,热爱劳动”,这些优点可不是随便哪个孩子都会有的。我问那位母亲,你对孩子的这些优点足够珍惜吗,孩子得到了应有的鼓励吗?对于孩子的这些长处,你是否也如对待那些所谓的缺点,“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呢?在我们成长的年代,物质匮乏,父母很少像现在的家长这样对孩子倾注如此大的心力,因此,我们虽然得到的照料少一些,但同时,我们承载的东西也少得多。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太多使命和期望,从胎教开始,到幼儿园、学前班,到小学、中学、大学,孩子被学业压得抬不起头来。作为家长虽无力改变教育现状,但至少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享受到一点放松的气氛。面对许多家长的困惑,我只提出一个要求——从今天开始,学会微笑,以微笑的表情面对孩子。我要求他们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优点或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有信心,有努力向上的积极性。比如孩子今天主动做了家务,要表扬。孩子准时起床,也要表扬。孩子作业比前一天整洁,还要表扬。即使孩子有缺点有不足,也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要求,不能是命令式,不能是唠叨式,不能是愁眉苦脸式,更不能“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要欣赏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夸奖孩子的每一点成功,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同时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继续往前走。

本文Hash:593797ed814f2fb7d67b0afb68545739f6dd382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