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引导让宝宝个性更美

你准备为自己的审美标准升级吗?

以上我们谈到的理由通常适用于一两岁以内宝宝,但美的种类有很多哦,不但有外表美,还有行为美、个性美、心灵美……而特别爱美的妈妈们,你们开始注意到宝宝这些美了吗?你们准备给宝宝的美升级吗?似乎许多妈妈还没有这种心理准备。

尽管妈妈们认为自己宝宝在妈妈眼里是最美,但许多妈妈现在已经“嫌弃”和埋怨孩子了,因为孩子开始任性不听话,脾气不好,个性不像自己,太内向或太好动,早上不起,晚上不睡,太爱哭,不能听批评,只能听表扬,不爱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太退缩,不会保护自己,胆子太小,太敏感,不独立,太粘人,太淘气,不知道谦让表弟表妹,爱抢玩具……

美丽可爱的宝宝出问题了吗?不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就是要出这些问题的,出了这些问题,只需要妈妈帮助他成长,他仍然是最美的孩子。可是,处理不好这些问题时会让妈妈很心烦,妈妈开始觉得孩子的行为和个性不太美,总是挑剔孩子这挑剔那,这可是不太好的苗头啊,如果继续这样,渐渐的,妈妈们开始有教养危机感,甚至开始觉得心血要枯竭了,我们积累的这份审美情感可能会流失哦。

接着,很可能孩子的模样都开始变得不那么美了,以致于有的中小学生都这样哭着要求过妈妈:难道在你眼时里,我就没有一点好吗?这种情况可不要发生在你身上哦。

从现在就开始,妈妈们,一定要坚持住啊,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多寻求支持力量,多与宝宝之间形成相互心理支持和心理交流,永远都让自己的宝宝在你心里是最美!让妈妈们把欣赏宝宝,赞美宝宝的心态和做法坚持到底!

妈妈来示范,宝宝行为更美

文文妈妈当然也觉得文文是天底下最可爱的男孩。可最近,她发现文文一岁半之后学会故意气人了,你越让他做什么,他就越不做,不让他干什么他还偏干,一边干,还一边看着妈妈的脸,有时妈妈看他的样子实在太可气,忍不住时就会打儿子两巴掌,丈夫不造成赞成妻子的行为,说最爱儿子也是你,打他那么狠也是你,你是怎么回事啊!听着丈夫的责怪,看着儿子委屈的小泪脸,妈妈过后也很后悔,但她仍然坚持文文是故意的。

孩子渐渐长大一些后,妈妈对孩子的评价开始多元化,不仅从情感、外貌等外观来看待孩子,而且从孩子的行为来评价孩子的“美”标准,但孩子的行为让自己心烦意乱时,妈妈说什么也难以认为宝宝很美,她对宝宝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而宝宝呢?成长中本来就是要发生一些弱点,错误的行为只是需要妈妈耐心的理解和提出正确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了,要反复示范强化,记住哦:第一遍示范和第16遍示范是一样的态度就可以,妈妈的教养行为美,孩子的行为也会自然越来越美的。

妈妈来引导,宝宝个性更美

青青妈真觉得青青是个美丽的乖女儿,人见人爱。每次青青妈带女儿出席各种聚会,大家瞪着眼睛看着她家的白雪公主啧啧称赞时,青青妈心里骄傲满足极了。可青青妈渐渐不满意了,因为她越来越发现:女儿的个性太退缩了,不像自己那么外向,像她爸爸一样,不敢叫人,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谁越夸她她就越往后躲。现在社会竞争对表现力要求这么高,这么没出息哪成啊?!不行,我要鼓励她。于是,只要一出门,言谈话语之间就流露出对孩子的催促,可任她怎么催孩子叫人、表演节目,女儿就是不动弹,青青妈觉得那一时刻女儿不那么美了。

事实上,每一种个性都有美的方面,只是青青妈妈属于偏外向的人,她不理解内向个性的人其实内心世界很丰富,他们的感受性非常 ,他们需要把许多感受都在心里转上很多遍才会决定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愿意表达自己,他们只是愿意在心里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这种个性很美不是吗?而外向的人则喜欢用交流的方式完成感受和思维过程,所以显得很乐群,可这只是个性内外向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如果说有,也要家长来在接纳的基础上细心地引导才对啊。建议对幼小孩子的个性引导尽量用动作、眼神和表情来询问和鼓励,比如抚摸后背,看着孩子眼睛,微笑着点点头等,还有,多给他们体验的机会,多创造交往的场合,让他们有更多可以参考学习的示范。相信,宝宝的个性也会变得越来越美的。

最后,建议妈妈们学会一首动听的歌——《你在我眼中是最美》,希望这首歌能在大家心里为孩子唱一辈子,歌词就能特别淋漓尽致地抒发妈妈对宝宝的感受:“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坏,你的好,你发脾气时噘起的嘴;你在我心中是最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你明了,我明了,这种美妙的滋味……”

让宝宝更快乐,妈妈更省心的天性培养法

第一次当爸妈的人,几乎总是“教养”的忠实信徒;深信自己为小孩提供的经验,会塑造好这个小孩的性格特质。如果孩子有什么优点,都是父母的功劳;如果小孩有缺点,也是父母的过错。

养育第二个孩子的经验通常会让父母从中省悟。他们看着两个小孩的性格发展,发现两者简直有如天壤之别,即使教育方式完全相同。一个总是开开心心,另一个却很容易烦恼不安。一个总是跑来跑去、忙个不停,另一个却静静坐着、观看周遭发生的一切。一个总是毫无困难地喜欢上新环境,另一个却需要百般劝诱,才肯尝试不熟悉的事物。显然地,除了后天的教养,天性也会影响孩子的人格。

每个孩子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特质,会影响他们的活跃程度、容易感到挫折或烦恼的程度,以及对各种改变的适应程度。对遭遇的每件事物,孩子的反应方式几乎都会受到先天素质的影响。

身为父母,你必须考虑子女的性情,即使是芝麻小事也不例外。譬如说,生性沉静的孩子,可以在餐厅裡安稳地坐着,用蜡笔在纸上专注地画画,让一旁的父母从容享用晚餐。另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如果处于同样的情况,却需要父母提供更多活动,转移他调皮捣蛋的心思。

而且,他也不可能在座位上待那么久;如果父母想出外享受一顿悠闲的晚餐,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雇用临时保母。这就是為什么父母一定要了解小孩的性情,接受它之后,再依据它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尤其是当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

举例来说,你明知三岁的儿子一向比较认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愿意亲近陌生人。然而,你却在他开始上幼稚园的头几天,一送他到校便匆忙离去,或是因孩子需要你在离去前多花几分钟安抚他而感到不耐烦,这对小孩来说就很不公平。

如果你知道四岁的儿子总是像一阵旋风似地忙个不停,就不该期望他能在你看报纸时,乖乖坐著玩半个钟头的拼图游戏。倘若你五岁的儿子生性容易害怕,而爬得太高会让他紧张得失去控制,你就不该硬逼他在游戏场的方格铁架上,爬得跟其他玩伴一样高。谨慎的孩子没办法不瞻前顾后,同样地,活泼好动的孩子忍不住就会忙个不停,而胆怯的孩子很容易就会惊慌失措。这些性情并不是孩子所能控制的。因此,如果孩子生来便具有某种天性,做父母的该怎么办?

子女的个性,可能会为父母带来诸多不便。然而,期望孩子改变天生的特质,好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就好比期望孩子改变眼睛的顏色,好搭配你给他穿上的衣服一样,都将徒然无功。假如发觉某套衣服让孩子看起来很奇怪,你会给他换穿另一套。同样地,倘若孩子的性情使他对某种特定情况有某种反应,而这种反应方式为你带来困扰,需要改变的应该是那个情况,而不是想办法让孩子能有不同的反应。

所以我们讲,别试图改造孩子的素质。如果他生性胆怯,就算你强迫他面对充满压力的处境、接受磨练,也无法改变他容易畏惧的性情。天生活泼好动的小孩,并不是一匹需要被驯服的野马。孩子的性格部分源自于天性,无论是父母或子女本身,都别无选择,必须学着接受和适应。其实每种天性都有他独有的好处。

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孩子个性比较别扭,当他面对任何变化或不熟悉的情况时,父母需要多给他一点时间。当孩子初次面对某种经验时,同样需要父母的耐心协助;比方说,孩子第一次看牙医、在朋友家过夜,或是参加朋友的生日会。其他小孩觉得无所谓的情况,却可能令你的孩子感到害怕、畏缩或难过;一 他开始紧张不安,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控制这些感受。当他试图调适自己时,你必须保持耐性。

虽然无法控制孩子遇到的事物,你却能够做到尽可能考虑孩子的性情。如果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全家人一起外出时,就不要安排需要经常坐着不动的活动。如果孩子非常好动,不妨选择能四处奔跑、消耗精力的活动。如果孩子容易受到惊吓,尽可能不要让他接触可怕的事物。父母需要做的,只是事先想想孩子的个性,并且运用一些常识。

对于年纪还不到七、八岁的孩子,愈少遇到与自己性情相冲突的情况,对其心智的发展愈有益。强迫活泼好动的幼稚园小孩长时间静坐,并不会改变他的个性,只会让他感到挫折沮丧而已。让生性畏怯的五岁孩子接触可怕的事物,只会让他更害怕、而不是更勇敢。

不过,我倒有个值得一试的好方法,就是对孩子不善应付的情况,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身处其中。

举例来说,女儿要参加生平第一次万圣节派对,但是因生性胆小而非常紧张。你可以事先带她到服装道具店,让她看看其他孩子可能穿戴的服饰,这样一来,她便能依自己的方式适应万圣节派对的场面。

或者,你想出门看场电影,并且安排了一名新保母到家裡看顾小孩,但你知道,孩子一向很认生。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安排保母早一点到,跟你和孩子一起玩一阵子,而不要让保母在你临出门前才出现。如果儿子经常漫不经心,你可以找些游戏跟他玩,要求他在玩的时候,必须注意聆听游戏规则。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在家里逐渐习惯专心听讲,而不必等到上了学才面临这个挑战。

然而,练习所能达到的效果毕竟有限,尤其是孩子年纪孩小的时候。所以,不要期望奇迹发生。随着时间推移,你和孩子将找到一些方法,可以逐步克服他性格上的弱点。直到那一刻之前,需要努力调适的都是父母。

针对孩子的不同特质,父母调适的要诀是,创造出能够发挥孩子先天长处、而不会凸显其弱点的状况。要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知道哪些事物能够激励孩子、然后采取有弹性的管教方式,并且把孩子当成独特的个体看待。这是三个值得谨记在心的准则。

别试图与孩子的性情对抗。如果你善用它、不要打压它,你和孩子都会快乐得多。

(/)

妈妈怎样引导四种高危性格的宝宝

  四个信号 父母们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帮助

  一、“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帮助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二、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帮助要点:

  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三、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帮助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四、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母婴频道专家提醒: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编辑:苗皓)

本文Hash:eb66fcce031625fe6c52e96971170bbe0d12801f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