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孩子的兴趣

一天,孩子们在活动区内活动,有的做手工,有的玩拼插火车,更多的孩子在看书。我正在指导手工区的孩子们做手工时,听到夏昊鹏小朋友大叫起来:“舒老师,快来!”我赶紧跑过去一看,只见鹏鹏手里举着一本恐龙的画册,忽闪着大眼睛,像是很着急的样子,我蹲下来问他:“鹏鹏,怎么了?”“老师,恐龙会放屁吗?”我一愣,想不到孩子会问这么棘手的问题,于是我反问他:“你说会吗?”“我不知道啊!老师,你快说呀!”我从孩子期待的目光中看到他寻找答案的渴望,说实话,对于恐龙这种史前动物,它的生活习性我也不了解,我说:“会”或“不会”都可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和认识,我想了想说:“鹏鹏,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我回去看看书再告诉你,行吗?”鹏鹏说:“行。”

区域活动结束了,可是,鹏鹏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老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恐龙,我可能都没有孩子们知道的多,我何不利用这次机会,将我们学习的《纲要》精神真正落实到平时工作中呢!幼儿的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过程,没有哪一个活动是独立的,它跟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环节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可以将各种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好孩子们后,便问他们是否知道恐龙会不会放屁的问题,孩子们的兴致十分高涨,看来,恐龙是他们都十分喜欢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时,韦帅举手告诉我:“舒老师,我家有《恐龙大百科》,里面有好多问题呢!”我说:“真的吗?那太好了,请你明天把书带到幼儿园,老师给你们讲讲关于恐龙的故事,好吗?”“好”孩子们的回答震耳欲聋。

看来,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兴趣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发现教育契机,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增强团结意识,将教育贯彻到孩子们的每一个活动中!

努力让你的孩子对事物充满兴趣!

让孩子充满干劲

“妈妈,苦瓜跟黄瓜长得很像啊!这是为什么呢?”

“好了好了,想吃的话就放进篮子里!”

“是啊,真的很像呢!你发现了一件很棒的事情哦!”

以上两种回答会让孩子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家长朋友,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呢?

前两天,我去书店翻阅了教育方面的杂志,发现里面有个有趣的四格漫画。想必在各位家长当中,一定有很多人看过了吧!现在我的手边没有书,不过内容大概是这样:

有个孩子在汉字听写中得了高分,兴奋地拿给妈妈看。那个时候,母亲正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翻看着杂志。所以只是对那个孩子说了句:

“啊,这样啊。”

就没有再说什么。

又过了几天,那个孩子在汉字考试中成绩很差,母亲看到后非常生气。

这和亲力25中的情形完全一样。

如果当孩子在汉字听写中得了高分时,他的妈妈就以“重视当下”的意识聚精会神地回应他,结果或许就会完全不同。

当孩子的身上冒出成长的嫩芽时,这位母亲并没有好好地去灌溉。到后来孩子成绩下降,也完全是由母亲之前的忽视造成的。

在这里稍微转移一下话题。我曾经在超市中见过以下的情景。

一位母亲和一个年龄约3、4年级左右的女孩子在购物。女孩问:

“苦瓜跟黄瓜长得很像啊!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母亲回答她:

“好了好了,想吃的话就放进篮子里!”

当时我就感觉十分的可惜。苦瓜和黄瓜都是瓜科植物,因而十分相似,花、藤以及果实都很相似。

那个女孩子虽然不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却能够自己发现这两者间的相似之处。

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呢!

到了4年级上自然课时,老师会指导学生进行苦瓜和丝瓜的种植以及观察学习,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有人能提出像那个女孩子所发现的事情,老师一定会非常惊喜,称赞她细致的观察力。甚至可以说,这是迈向植物学第一步的成长嫩芽。

那个时候,如果那位母亲能够像下面这样来回应自己的孩子,结果又会如何呢?

“是啊,真的很像呢!你发现了一件很棒的事情哦!为什么它们长得那么像呢?”

“大概因为苦瓜和黄瓜是一类的吧!”

“是不是还有其他类似的东西呢?”

“我们回家后查一查?要怎样才能查得到呢?”

如果孩子在到家之后依然兴趣满满,那么一起查看百科辞典,或者上网查查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快了解苦瓜、黄瓜还有丝瓜同属于瓜科,它们的花、藤以及果实都很相似,也许同时还能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自然课的学习,这才是生动的知识,这才是真正迈向植物学的第一步。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这样真诚地应对,当孩子到了4年级开始学习种植苦瓜或者丝瓜时,就一定会满怀兴致地全情投入。

这位母亲如果因为孩子的自然课成绩不佳而责骂她,那么与前面四格漫画中提到的那位母亲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当下”,努力地让您的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兴趣,全情投入。

“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


“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http://cul.sina.com.cn2005/11/2111:15 北京文学

  “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

  就奥数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一位小学教师时,他建议应该多去问问孩子,听听他们的感受,“我敢打赌,80%的孩子不愿意上奥数班。”记者采访的家长也承认,上奥数班是他们作出的决定,孩子并不乐意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今中外,母亲的形象都是慈祥伟大、无私可亲的。但是,一场作文赛所透露出的信息,却让天下不少母亲大惊失色、瞠目结舌。

  不久前,武汉市举行了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一些学童笔下的母亲形象惊人地相似―――一位被妖魔化的“慈母”。

  一个参加比赛的小学生经常上奥数班,还有其他各类兴趣班的学习。在他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他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高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谁在将家长们妖魔化?有人说,正是大人自己。因为他们为了“望子成龙”,正在“逼子成龙”,从小便逼迫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优班”,导致孩子生活在童年里,却没有童年的生活。不谙世事的孩子于是对母亲产生了抱怨心理。

  河北石家庄新华路小学的李小佳(化名),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已经有三年上奥数班的历史。她说,她讨厌上奥数班,有做不完的难题,每天她的妈妈都会给她准备一大叠的奥数题,不仅连玩的时间没有了,就连老师留下的作业也没时间完成。以致有一次她跑到老师面前,要求老师不要再给她留作业了。她问记者:“是不是你们小的时候,也像我现在一样,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很少有玩的时间?”想想20多年前记者的童年生活,我没把这个结论告诉孩子,因为觉得对不起她。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记者的童年实在是可以用幸福来描述。尽管当时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比现在的孩子匮乏得多。但那时的孩子,最大的财富是大把的时间。那个时候,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基本没有兴趣班、特长班、培优班。那个时候,家长虽然也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仅止于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在学校里是否听老师的话。

  网络流行起来后,兴起了一股“70年代回忆热”,在各种有关70年代的回忆帖子中,无一不涉及当时的游戏―――打沙包、跳皮筋、捉迷藏、溜冰、玩陀螺……数不胜数。童年的这种经历,对每个70年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一种即使到老,也可供咀嚼的幸福。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不知道20年后,当他们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时,会有什么内容沉淀下来。

  常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今年刚刚上初一。她的小学班主任对她评价极高,认为她是“从教10多年来见过的最出色的学生”。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学毕业后,常华过关斩将,不仅考进了石家庄市的一所重点中学,而且被分进了重点班,得到了该校的一等奖学金。从小学一年级起,常华就报了奥数班,与别的孩子被动表现不同,在班主任眼里,常华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她喜欢上奥数班。然而,临近毕业的一次谈心中,班主任的这个认识被彻底颠覆了,常华说:“我不喜欢奥数,我是被逼的。”

  唐峥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她每周要在学校上两次“奥数 班”,一次两个小时,周六还要到一个中学校园去学“奥数”。这个学校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奥数班”学校,还是她的妈妈好不容易才帮她报上名的。那里面有好几个区,“奥数”区用蓝线划分出来,任何家长和非“奥数班”的学生都不能进入。她跟记者说,班里有30多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被家长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其中报“奥数班”的超过一半,她说很多都是被家长逼着学的。

  记者问及如果周末到游乐园玩耍,或学习“奥数”,她会选择什么时,她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去玩!”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周只有一个下午的玩耍时间,而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的话,连这半天也没有了。而睡懒觉就根本不可能。她每个周六从7点起床,8点开始英语、奥数、音乐,连轴转地学,中午甚至没有吃饭时间,结束后就到晚上9∶30了,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起来学习奥数。

  2000年的“减负”风席卷全国,暂且不管是否真的取得了预期效果。即使当初真的达到预期效果,但就现在而言,校园内减校园外增,已经成了一个可确定的事实。

  专职做奥数培训的一位刘老师告诉记者,素质教育在小学的改革最为“大刀阔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减轻课业负担,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变化在数学课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以应用题为例,这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的部分,以前的课程中解一道难题可能要分五六步,现在应用题一般只有两步,最多也不超过3步。课程难度降低后,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对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则较高。“目前一般的小学中,能真正运用研究性、探究性教学的老师超不过一半。”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变成了单纯的降低难度。

  以课程内容为标准的普通考试无法区分学生学习的好坏,于是,奥数成绩“应运而生”成为选拔学生的标准。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众多小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家长们不得不在课余时间给孩子加码。

  一位家长坦言:“现在的‘减负’成了给学校‘减负’,给家长‘增负’。”尽管美名其曰为“兴趣班”,但所谓的“兴趣”只是孩子父母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没有几个孩子真正愿意上奥数班,那是他们的父母越俎代庖替他们选择的。他们的兴趣,其实就是有节有度地玩耍,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这个兴趣现在却变成了奢望,就如同他们想在城市的夜晚看到星星一样地可望而不可即了。

  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后,关于孩子的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但绝大多数新闻看后都让人感到辛酸,一个孩子在心愿卡上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没有过上一个轻松的周末,奥数班、声乐班、英语班……压力太大了!我真想好好睡一觉,好好和伙伴们玩一场。”而一项关于儿童心理卫生的流行病全国调查表明,5%的儿童患有不同的心理病,且日趋增多。

  谢望峰是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一所高校的大学教师,作为教育者他深知符合孩子发展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他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长们小时候苦日子过得太多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家长信奉的都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但在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精神关爱。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家长们不停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把孩子们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加之学校超量的课业负担、课后辅导,足够孩子们受了。而在学校和家长的合力作用下,孩子们成为一个旋 转不停的陀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本文Hash:2dee28f95af4b7f7a3e1e0ecc259921feca9f52c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