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活动为幼儿带来快乐

剪纸活动是我国民间手工艺活动,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乃至经久不衰,自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它制作简单方便,易于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因此,在我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实践证明,剪纸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手指灵活性,而且在幼儿的智力上得到了启迪,在艺术上得到了熏陶,更促进了我园保教工作质量的提高。下面就此谈谈我园在开展民族手工制作--剪纸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一、制定目标,形成体系

在幼儿园,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应有其目的性,以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教育。剪纸活动也不例外,为了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剪纸活动,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能力及水平

问卷调查共设4个题目:(1)你认为什么是民族手工制作?(2)民族手工制作包括哪些内容?(3)你擅长哪方面的民族手工制作?(4)幼儿园应如何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和有针对性的研讨,使教师明确了什么是民族手工制作?种类有哪些?等等知识内容;其次,了解了每位教师的特长,更好的发挥了教师们的优势;最后,尊重教师的意愿和选择,使园内的教研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2、观察、了解幼儿使用剪刀的能力及水平。

观察的方法:(1)分组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2)活动区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观察;(3)询问家长,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爱好。

3、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通过对教师、幼儿的观察了解,发现幼儿对剪纸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也有此方面的特长,愿意主动参与。存在的问题:(1)幼儿剪纸的随意性很强,剪纸前心中无目的,剪的过程不思考,靠意外效果吸引幼儿。(2)教师以自己对剪纸的认识、兴趣、能力、水平制约着幼儿剪纸活动的发展。(3)教师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或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多数考虑剪什么形象、怎么剪,而往往忽略幼儿的实际使用剪刀的能力和对剪纸的兴趣和实际水平。

4、制定目标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首先要有目标意识。无论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甚至谈话、散步、区域活动都要对每一个活动设定一个适宜的目标,并由目标在指定实际操作,由目标来评价活动的最终效果。因此,我们根据《规程》、《纲要》精神(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及我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了目标体系,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幼儿实施系统的教育。

各班目标:大班:会用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的方法剪出各种造型并能大胆组合出完整的画面。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中班:能熟练的使用剪刀,掌握对称剪纸的方法,在剪纸作品中能进行简单装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小班:激发幼儿剪纸兴趣,能正确使用剪刀,独立完成剪纸作品。初步感知对称的关系。托班:学会撕纸粘贴、掌握印章方法,会用手指点画。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

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开展系列化的活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更能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各班制定目标后,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幼儿发展。

1、和幼儿共同制定剪纸规则

有幼儿参与制定的剪纸规则,幼儿乐于接受,安全得到保障,便于幼儿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坚持执行不随意更改。例如:老师在刚刚开展剪纸活动的时候,询问幼儿剪纸区域设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就设在美工区的旁边吧!我们用剪刀、胶水、纸张会非常方便。”孩子们还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设计了区域标志。这样孩子会正确记住剪纸区域的位置,并乐于参与。

2、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幼儿过去的教学活动,老师讲课,幼儿听;老师安排,幼儿执行。“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设计的问题,只要有一位幼儿答出就算达到目的,而事实上很多幼儿没有从心理上得到知识的真正满足。通过学习《规程》和《纲要》以及开展的剪纸活动研究,大家得到了共识,每一位幼儿都如同一把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不同的锁,结果不言而喻;如果为每一位幼儿都准备好一把合适的钥匙,这把锁将会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功效。因为剪纸活动不象其它活动,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细心观察,针对每一位幼儿的不同能力及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对每位幼儿的要求也不相同,只要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便是进步。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做到难易兼备,让孩子们有机会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甚至合适的学习伙伴,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变得充满乐趣、没有压力、轻松愉快。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自主、自信、自尊、自我约束等高贵品质。

3、以幼儿兴趣为先导,自然生成活动

兴趣是活动的先导。只要教师抓住幼儿兴趣产生的有利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到,幼儿有意义的活动就可能自然生成。同样剪纸活动也不例外。

记得:大班的一名幼儿从家中带来了一只小兔子,老师把它放在班内的饲养角中和幼儿共同饲养。每天孩子们都从家中带来小兔子最爱吃的胡萝卜、大白菜等等围在小兔子的周围喂它吃。一次,一名幼儿说:“小兔子真可爱,它的四条腿怎么不一样长呀?”另一名幼儿说:“是呀!它的耳朵可真长呀!”随后,孩子们都聚在一起议论起来。见到此景,老师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活动计划,把小兔子抱在怀里,让幼儿仔细观察,与幼儿一起讨论“兔子的腿不一样长有什么好处?”“小兔子听到声音耳朵会怎样变化?”等。最后老师说:“小兔子这么可爱,我们都认识了,可爸爸、妈妈还没有认识呢?你们能不能用剪纸的方法剪出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老师的话激起了幼儿的兴趣纷纷拿起剪刀认真地剪了起来。有“小白兔吃萝卜的图案”、有“小白兔跳跃的姿势”、有“兔妈妈带兔宝宝的四方连续图案”……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愿望以及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整个活动中得到了积极、愉快、主动的发展。活动中教师把幼儿看作主人。教师不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没有机械地执行自己的计划,而是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调整教育的内容。使幼儿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由此可见,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其一,研究促进教师思考,使其在重新审视自身过去习以为常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改革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其二,研究中,大量深入的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使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词句,而成为与实际经验密切联系的理念,从而提高了理论水平。其三,发动教师在正确理论指导 下,结合具体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效地调动了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意识,锻炼了研究能力,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不少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不难看出,开展教育研究,确是促进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变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幼儿自信,为幼儿带来快乐

1、给予每一名幼儿充分的信任和积极的鼓励

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对孩子太重要了。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幼儿都会感到十分满足。这正是帮助幼儿树立自信的坚实基础。

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我们的老师已经普遍认识到:幼儿阶段,幼儿缺乏正确、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取决于成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自信。我们应该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以使每一个幼儿树立足够的自信。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教师的工作有了可喜的变化:“来,试试看,你一定行。”“你剪得可真棒,没有一个人和你剪得一样。”“你剪得窗花可真漂亮,要是在有一些装饰就更漂亮了。”肯定、鼓励、强调优点、以建议的方式指出不足等,这些书本上的理论被我们的老师逐渐内化,变成自觉的教育行为。

2、创造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机会

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我们在班内为幼儿设立了剪纸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剪自己喜爱的图案,剪好后的作品,教师们还专门开辟了展览版让幼儿进行展示。每学期我们还举办一次幼儿剪纸艺术作品展,让家长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与进步。这样使每一名幼儿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其他幼儿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3、不否定幼儿的作品,要尊重孩子的艺术创作

在儿童稚嫩的心理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吸引力,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因此,对于孩子的作品,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更多的应是鼓励与建议,而最忌否定幼儿的作品。

如:中班的一次主题剪纸活动—夏天,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进行剪纸,突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你剪的是什么呀?真难看。”只见一名幼儿听后满脸羞涩,非常伤心,底下了头。这时,老师走过去说,“呦,你剪得是不是云彩呀,看我们‘美丽的夏天’就缺少天上的云彩呢!”幼儿马上高兴起来,又连着剪了几个云彩贴在了画板上。可见教师的一句话不仅使幼儿在良好的情绪下完成了作品,而且对于幼儿的创造给予了保护和鼓励。幼儿年龄虽小却有自尊,教师不应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更不能轻易否定幼儿的作品。

四、剪纸活动使幼儿受益非浅,促进了幼儿的多种能力的发展

在剪纸艺术活动中教师们对幼儿的艺术兴趣、需要、主动性等已有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完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还需要教师在幼儿与艺术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涉入活动当中。

1、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力人才的竞争。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处于萌芽状态,是柔弱的,孩子好奇心是稚嫩的,应该加倍呵护,使其逐渐成长。幼儿园要创造条件使每一名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剪纸活动中更能突出体现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因为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剪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老师就要及时表扬、鼓励幼儿,那怕是离奇甚至怪异,老师都会很好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每天使幼儿有成就感,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励幼儿发挥创造的潜能。

2、培养幼儿对事物细心的观察能力。

剪纸活动不仅需要幼儿的兴趣,更需要幼儿有耐心,有对事物细心的观察能力。因为,幼儿的剪纸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都是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变化,如大班让幼儿学习剪昆虫,为了让幼儿更直观的观察、了解昆虫的特征,教师们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图片、卡片、标本,还让幼儿亲自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昆虫,通过细心的观察,幼儿了解了蚂蚁的触角长的什么样?苍蝇的嘴是尖尖的等等。这种观察更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地去剪出自己看到的事物的信心。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还为孩子的想象、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使孩子的头脑中有大量的表象,为表现作品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3、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剪纸活动主要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但它离不开大脑的支配,通过动手更有利于大脑的发展。因此,在剪纸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幼儿通过动脑来提高动手的能力。如:中班初步尝试染纸剪纸,在染纸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只告诉幼儿材料的用法及注意事项,让幼儿亲自动手去尝试染纸的各种方法,这样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积极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染纸的好方法。如:团染、折染、用毛笔涂、棉签点等多种方法。使幼儿在动手的同时,促进了脑神经的发育。

4、培养幼儿独立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性的培养,对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在剪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也是置关重要的。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自己先想想,先试试,遇到问题是才让老师点拨一下;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主见;能专心、定心地投入学习操作活动;能整洁、有序地整理、收拾、摆放各种物品,生活更具规律性。

五、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1、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教能力

“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这是《规程》向幼儿园明确提出的一项任务,因此,我园向家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首先,利用家长园地经常向家长宣传介绍班内开展的剪纸活动的情况,如: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点滴进步等等。让家长及时关心,了解班内的工作及幼儿的进步;其次,利用早送、晚接的时间与个别家长进行沟通,表扬鼓励幼儿的进步。提示家长,在幼儿当中不搞攀比,发现每一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随时表扬、鼓励幼儿的进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最后,请家长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便于双方共同教育好幼儿。

2、把家长开放作为家园共育的好时机

幼儿园开放日是家长热切盼望和期待的日子,因为他们渴望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及表现。因此,我园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更好的促进家园配合。首先,向家长介绍观摩的工作是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平日里在幼儿园的真实表现和教师是如何组织活动的;其次,活动后把家长留下来进行座谈,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宝贵意见。,大家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家园如何合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活动中,家长看到了幼儿专注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更看到了教师为幼儿的成长进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活动后,家长无不感慨的说:“老师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家长在家辅导一个孩子,如孩子剪不好都没有耐心了,在幼儿园老师要辅导这么多孩子,还这么有耐心,细致,真不容易。我们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非常放心,您有什么要求需要我们做的,我们一定配合完成。”

由此可见,家园共育是现代幼儿教育日渐发展的重要趋势,家长广泛 、多方面地参与家园共育,是幼儿园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对提高保教质量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几年来对民族手工制作—剪纸活动的探索,我们建立了剪纸活动的目标体系,教师们更新了观念,注重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家园合作,更促进了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及我园的保教工作质量。我们还将继续研究下去,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韩秀云)

让幼儿在泥塑活动中体验快乐

幼儿泥塑活动,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在引导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进行泥塑活动的创作中,采取了一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法。

一、激发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是学习泥塑的基本条件。比如,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泥塑活动时,我首先出现的是色彩鲜艳、易揉玩的培乐多,并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这些泥团会变……,你们变变看,它可以变成什么?”这时孩子们欢快、有序的动起手来,有的搓,有的团,有的捏。一会儿的功夫,泥团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我的泥变成了小蛋糕!”“我的泥变成了小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蜗牛!”看着孩子们那惊喜的神情,我不禁赞叹道:“你们真能干。”初次泥塑制作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我抓住机会向他们进一步教授了捏泥的技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塑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

二、适宜的环境、游戏的形式是幼儿进行泥塑活动的良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我们在班上,陈列了各种各样的泥塑欣赏作品,有名家的,也有老师和小朋友的,甚至还有家长制作的。轻松愉悦又充满美感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操作经验。

陈老先生说过“游戏的直接用途虽只是寻求快乐,而间接的用处则更大。”在泥塑活动中我不失时机地以游戏形式向幼儿渗透感兴趣的泥塑技能。在实践中,我采取了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方法,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在与泥做游戏。例如,在捏《动物园》时,我布置一个有情节的动物园背景,我当饲养员,让幼儿进行参观,并根据幼儿的要求,捏出各种形态不同的动物,如熊猫、大象、兔子等。使幼儿即感到新鲜,又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在我的带动下,幼儿争着向我提出:“老师,小鸭子是怎样捏的,你给我捏一个吧。”“老师,我想学捏小熊。”“老师,我想学习捏小狗。”看着幼儿求知欲如此强烈,我及时启发他们: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动物,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揉团、捏扁、压平,粘合时手要用点力。幼儿认真地听着,用心地操作着,很快便学会小鸭、小鸡、小熊、小狗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制作方法,成功的喜悦挂在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我深深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出来。

光明幼儿园史治美

适合幼儿的音乐活动

音乐的潜能是每个正常儿童都具有的,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需要发现幼儿的音乐潜能并开发出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音乐适合幼儿呢?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理解和表达音乐呢?

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音乐活动

幼儿天性喜欢玩耍,热衷于游戏,对新事物的模仿能力强。因此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模仿和创造相结合的活动是最适合的音乐活动。

幼儿从小就知道拍手、跺脚、拍打桌子,弄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把幼儿制造声音的这种原始动力引向更多的音乐活动,让幼儿了解、配合乐曲的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节奏感。向幼儿示范各种节拍以及音的强弱可用拍手的形式进行,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观看且模仿得有模有样。带领孩子们打节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随时更换节奏,同时更换部位拍打,如拍肩、拍两臂、拍桌子等,帮助幼儿了解节奏快慢及强弱的关系,增强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小脚踏踏》是一首融入情节的歌曲,为了让幼儿感受乐句的停顿,每唱一句,教师都引导幼儿做一个动作。听着自己的小脚踏在地板上的声音,幼儿充分感受到了音乐节奏带来的乐趣。

小班幼儿虽感受不到复杂的音乐变化,但能感受音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因此,在幼儿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上打击乐,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结合音乐欣赏来进行音乐活动不仅能唤起幼儿对音乐的热爱,还能让幼儿体会欢快活泼的情绪,激发幼儿聆听音乐的热情。如《盆碗碟杯在唱歌》旋律轻快、节奏鲜明,教师可让幼儿边唱歌边做相应的动作,同时鼓励幼儿大胆仿编歌词,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投入活动并享受乐曲带来的愉悦,加深幼儿对乐曲旋律、节奏、音高的理解。

存在情景的音乐活动

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及认知结构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最有效地理解音乐,存在情景的音乐能营造一种氛围,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某些知识。如教师教唱《笑嘻嘻》、《你好歌》等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小伙伴、增进友情。欣赏歌曲《一只蛤蟆一张嘴》时,教师让幼儿分组戴头饰扮蛤蟆、池塘,进行表演。幼儿在歌声中不仅理解了蛤蟆的外形特征,同时还理解了数字的增减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欣赏音乐时,教师最好重复播放曲子,不要随心所欲地更换,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印象,用音乐训练来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

除了有旋律的音乐外,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幼儿身边的声音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好素材。把自然界的声音搜集起来放给幼儿听,可让他们感受声音的优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声音,如喝水声、敲门声、汽车喇叭声等则是幼儿很容易识别的声音,利用这些声音素材可激发幼儿对声音的热情,从而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周围的世界。

与绘画相结合的音乐活动

放一段音乐让幼儿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并让幼儿展开想象,运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听音乐的感受。这种方式会极大地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对小班幼儿来说,可以在雨声、流水声、气泡裂开声等熟悉的声音的伴随下手拿画笔边听边画,还可以在一些简单小歌曲如《玩手绢》的陪伴下给纸上的画面涂颜色。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可以逐渐增加难度,边听音乐边作画。如教师让大班幼儿边听《庆祝六一》的音乐边画“六一”节的热闹场面。在无需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孩子们把优美的音乐和有趣的情节有机结合起来,画出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绘画作品

本文Hash:80b230be8008e1c00e5a85007118a72c13844237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