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长、老师常常因为孩子进步缓慢而着急,或者自认为学识浅、水平低,不会教育孩子。实际上,只要方法妥当,任何孩子都是优秀的;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二、扮弱计——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责任感是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

三、诱导计——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

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厌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然而强制孩子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

四、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专家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将《热血教师》重温了一遍。这是第二次看它了,尽管其故事情节简单,叙事平淡,但每看一次,心中就会热血沸腾,无法自抑。这部拍于2006年的美国电影,讲述的是美国青年教师罗恩•克拉克的一段动人故事。克拉克是美国教师中极普通的一位,但正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人,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事。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则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成功地教育了每一个调皮的小捣蛋,把一个全校最差的班变成了全区成绩最好的班。影片中克拉克的一句话让我始终铭刻在心:每一年我都告诉我的学生们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敢于冒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让一群几乎对学习与生活失去信心的孩子们重拾自信,最终走向成功。做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从克拉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概括起来就是:做老师应该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

冰心老人说得好:“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的,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爱可以化解难以调解的矛盾。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爱,克拉克才会鼓起勇气接下一个曾经气走了很多个老师的烂班;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爱,克拉克才会想出用喝巧克力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爱,克拉克才会在重病的时候仍然牵挂着自己的学生。可以说克拉克对学生的爱,早已不是简单的几个文字所能承载得起的了。因为这爱就在他的一言一行当中,在他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我想,真爱无痕,说的也许就是他这种吧。想想我们现在教的这些孩子,学习习惯也很不好,但跟克拉克教的那群疯疯颠颠的孩子比,真的强多了。开学到现在,尽管表面不说,在心里总不时地会生出些许埋怨之情。与克拉克相比,真是羞愧难当!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我很欣赏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这句话。因为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句话尤为重要。面对一群别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孩子,克拉克一直保持着他的耐心。调皮的莎美卡就餐时插队违反了班规,克拉克让所有学生留下,直到莎美卡承认错误为止;学生不愿听课,他就千万百计想办法,甚至不惜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学生基础不好,他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竟通宵达旦不睡,给学生编关于美国历史的RAP。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身上缺少的正是克拉克的这种耐心。面对调皮的学生,他们显得束手无策。他们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但是遇到稍微棘手一点的教育问题,他们的做法却跟他们教育学生的那一套背道而驰。这难道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吗?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是啊,教师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的灵魂都失去了,又如何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呢?

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我们在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之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世上无数的成功者就是明证,克拉克也不例外。对于那群三番五次给他出难题,一心想赶他走的孩子们,尽管他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他的持之以恒,最终让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并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他的持之以恒,最终让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转变;他的持之以恒,也最终让他成了孩子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克拉克以他对教育不懈的追求,给我们验证了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 师。

从公立学校出来后,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民办学校工作,教的学生跟克拉克的学生有相似之处,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习惯不好,缺乏自信。正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没有打好,到高中就更差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完全照搬教育理论去教育他们,很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枯燥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早就不管用了,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给予的尊重与关爱,而在小学和初中,这两样东西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因为成绩差,习惯差,他们得不到尊重与关爱,相反,他们能够享受到的只有抱怨、嘲笑和岐视。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转变观念。多一点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点和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点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点鼓励帮助;少一些大声呵斥。

《热血教师》已播出三年多了,它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批批教育工作者。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你有吗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并不是无节制地表扬他。要知道,过分表扬也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过分及不当表扬的五点害处

1.太过高调和夸张的表扬是无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哦,今天早上你表现得像一个天使!”对于小于5岁的宝宝来说,这样“抽象”的鼓励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为像“天使”,哪些行为又成了爸妈的“骄傲”。既然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宝宝的好行为,那么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他就会自觉自愿,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省力而见效”。具体到某一个细节的鼓励往往是低调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动帮妈妈铺床,我真高兴,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摆放碗筷,下楼时主动搀扶爷爷,真不错!”低调而具体的鼓励听上去随意而亲切,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是应该养成的行为,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这很自然。”

具体而低调的鼓励,听上去才不会很“假”。

2.过分的鼓励引发反感和不安

相当一部分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来,甚至认为,“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事情果真有这么简单吗?孩子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他会怀疑父母这样夸他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为了表扬“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赞扬越多,就越顽劣。心理学家H·G·吉诺特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反而会引发反感和不安。”对了,一旦孩子发现父母的鼓励带有“哄骗”性质,他有可能抵触心理越严重。

3.过分的鼓励令孩子受不了挫折和批评

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幼儿园中400名幼儿的行为心理调查发现,那些在3岁之前受到父母夸张式的鼓励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适应得很慢,容易情绪低落,人际关系也不佳。“因为超乎寻常的夸奖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会错。这样他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时,会很受不了。”因此,在家受到无微不至夸赞的孩子,经常到大班快毕业时还没有喜欢上幼儿园,他也会时不时产生这样的困感,“为什么我把玩具捡回抽屉里,妈妈就会夸我‘真了不起’,老师却会批评我没有把玩具一样样收进纸盒里呢?”家庭教育对孩子鼓励的“过分慷慨”,事实上与幼儿园的鼓励原则形成双重标准,这让孩子感到迷惑,从而更有可能乐意呆在家中,而不愿意留在集体活动的场景中。

本文Hash:90c2fe99ffaddcabdff9edd585b41a6c1046f5d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