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的4大动作反射

宝宝发出了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这不仅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意味着他的胎儿生涯就此结束,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之旅。那么爸爸妈妈知道第一个月的宝宝有什么生理特征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了解吧!

第一个月的宝宝

娇嫩的新生儿

出生28天以内的宝宝被称作为“新生儿”,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需要爸爸妈妈的细心呵护和帮助。

出生后,脐带的通道被切断了,营养供给、呼吸、排泄等生理功能都必须由宝宝自己独立完成了。妈妈肚子外面的生活环境并不像母体中那么安逸、温暖和舒适,对宝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生存考验。

一般来说,健康足月的宝宝出生2个星期左右就能适应外界的生活了。

新生宝宝的4大动作反射

宝宝的模样可能没你想象的可爱

宝宝的模样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说实话,刚出生的宝宝看上去有点不尽人意,不过你放心,一切都是暂时的,不用几天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下面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1、脑袋尖尖的,不太圆,那是产道挤压的结果。

2、皮肤皱巴巴、红彤彤的,有的宝宝还有暗红色小点小块,不用担心,稍大就会变得白白胖胖。

3、头顶上有一块区域软软的、蛮吓人的,宝宝的颅骨尚未完全闭合,以后会慢慢闭合的。

4、有的宝宝出生时只有很少的头发,甚至没有头发,但有的却有一头浓密乌黑的头发,有一些宝宝的头发还会改变颜色……这些都属于正常,是你们夫妇俩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新生儿的动作反射(一般会延续几个月左右)

莫罗反射受到惊吓时,宝宝会突然张开和收拢手臂和双腿。

觅食反射用手触动宝宝的面颊,他会立即转头做吸吮状。

抓握反射将任何东西放在宝宝的手掌里,他都会立即握紧拳头。

踏步反射将宝宝垂直扶起,双脚轻触硬面,他会自动做踏步的动作。

小编总结:读完这篇文章以后,爸爸妈妈们应该知道正常情况下新生宝宝的各种反应了吧!虽然新生宝宝刚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漂亮,但是慢慢地宝宝就会变得很可爱哦!另外,新生宝宝还有一些动作反射哦!

别被忽悠了:新生宝宝4大反射行为

为何孩子喉咙会发出怪声?手脚会不正常抖动?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爸爸妈妈。那么到底这些反常行为是不是病呢?一起来看看吧!

正常的新生宝宝一出生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

一、被原始条件反射忽悠了?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出生没多久的宝宝有反常的表现,宝宝的手脚无缘无故就抖动几下,有时则是突然受吓的样子,这些都是正常的吗?其实,这些属于未成熟神经系统的正常原始反射。正常的新生宝宝一出生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这些反射能够反映出你的宝宝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手足抖动:在新生儿时期,宝宝的大脑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功能尚不健全,可运动神经系统相对发育得较为完善,所以常常表现出手、臂、手指、小腿等肢体的不自主的抖动,这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手足抖动的现象就会消失,所以新爸妈不必担心。

惊吓反射:当突然改变宝宝的姿势时,或他受到很大的响声或其他刺激后,宝宝会出现身体短暂用劲,双臂外展伸直,手掌打开的现象,有时还伴有啼哭。刚出生时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之后逐渐缓和,过了4个月左右便会消失了。

TIPS:哭泣时神经敏感或者手脚发抖也是新生宝宝会出现的正常现象,一般1-2个月后就会消失。如果是抽风或缺钙引起的手足抽搐,都一定伴有其他的病理现象,如高热、烦躁不安、吃奶不好等等,父母可自行观察和判断,情况严重者,请联系医生。

二、喉咙鼻子呼噜奏音乐?

新生宝宝的喉咙里、鼻子里有时候会发出一些怪声,有时还很有节奏,仿佛是在“奏音乐”。这些怪声是怎么形成的呢?

喉咙杂音:空气经过正常的唾液或逆流的乳汁时会发出喉咙杂音,这种声音在宝宝睡着时更明显。等到宝宝逐渐学会增加吞咽次数,这种现象就好转了。另外,有些宝宝的喉头出生时很软,每当呼吸时,喉头局部就有变形现象,使气管变得狭窄,也有可能致使喉咙发出声响了。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其柔软的喉头逐渐变硬,这种声响也就逐渐消失。

新生宝宝喉头软骨比较软

鼻杂音:通常是由鼻腔内干燥的黏液造成,而不是因为感冒。新生宝宝喉头软骨比较软,协调能力不足,而且鼻道小,稍有点异物就容易鼻塞,所以出现呼噜呼噜的像小猪般的呼吸声。因此,父母需要为宝宝清理鼻腔,清理异物并使干燥的黏液湿润,以便打喷嚏时打出来。如果清洗鼻腔不起作用,宝宝呼吸变得困难,请尽快联系医生。

TIPS:帮助宝宝清理鼻腔可以用温水清洗鼻孔,也可以自己配制洗鼻盐水:在一杯温水中加入1/2茶匙食用盐即可。清洗时每次用一滴水,每次洗一侧鼻孔,多做几次。可以使用吸鼻器,但不要用棉签,以免伤到鼻腔。要避免让新生宝宝吸入香烟烟雾,因为这会造成鼻腔阻塞或打喷嚏。也要减少室内空气中的绒毛、灰尘或任何强烈的异味。

三、呼吸有点急促或暂停?

爸爸妈妈有没有遭遇过这种情况——宝宝一脸的舒适状、肤色没有发青,但是呼吸的节律有点不规则呢?其实,新生宝宝的呼吸系统发育还没完全,他们为了更好地呼吸,有时会有不同的呼吸模式和一些“反常”的表现,这些是属于正常的。如果宝宝呼吸变得困难、呼吸间隔大于10秒钟,父母就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了。

节律性呼吸:呼吸频率虽然低于每秒60次,但宝宝一脸的舒适状,肤色没有发青,其它方面也显常态,那么可以判断这种呼吸模式是正常的,在医学上叫瞬态呼吸暂停。这种情况通常会在 生儿满月后消失。

瞬态呼吸急促:有时候,新生宝宝会呼吸急促,出现快速、逐渐加深的呼吸。其实这是他们在扩大他们的肺活量。如果这种情况在1分钟之内缓解,是正常的。

呼吸一上一下:有些新生宝宝在呼吸时,腹部鼓起的同时胸部会凹下去,呈现一上一下的状态,就像跷跷板那样。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有些新生儿的柔软胸腔容易随着隔膜的向下移动而被吸得凹陷。

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

TIPS:白天父母有空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学会在心里默数呼吸节奏,及时发现宝宝呼吸的异常现象,尽早治疗。

四、嘴巴太敏感,一碰即开?

对于新生宝宝来说,嘴是一个敏感的部位,因为在还没脱离母体的时候他不是靠嘴来觅食的,而现在,他只能靠嘴来觅食,嘴是他求生的工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生宝宝会有以下两种反射,这些反射都会致使他们的嘴巴或嘴巴旁边的一些部位一旦被触碰,嘴巴就自然张开。

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抚弄一下宝宝的面颊,宝宝就会转向这一侧并且张开嘴,开始吮吸动作,像吃奶时的样子。这个重要的反射能使宝宝找到和吃到食物。在出生仅半小时的、醒着的宝宝身上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反射了。这种反射会持续到6个月长。然而,酣睡着的宝宝是没有觅食反射的。

吮吸反射:无论什么东西放入宝宝嘴里他都会吮吸。这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也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这种求生的本能并不意味着宝宝饿了。到6-12个月,这种反射会渐渐消失,逐渐被主动的进食动作所代替。但在睡眠和其他一些场合,宝宝仍会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自发的吸吮动作。

TIPS:如果你家宝宝不是碰嘴即张开也不要太大意了,新生儿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显减弱,那就提示脑内病变,父母要及早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小编结语:看完以上的解读,不知道身为爸爸妈妈的你们有没有觉得有所帮助呢?宝宝的这些反射行为在成人的眼里,通常有点“反常”,可是,在正常范围内那并不代表是一种疾病,随着新生宝宝的发育,这些反常行为是会慢慢消失的,家长们也不必过于担心。

新生儿有趣的7大反射动作

1、新生儿的嘴部反射

当你刺激宝宝的软腭、嘴巴内部、嘴唇、脸颊和下巴时,会发现他自动做吮吸动作。这些反射动作能帮宝宝找到食物来源,消化食物。与吮吸反射相关的是觅食反射,当你用乳头轻碰宝宝的脸,宝宝会立即朝着乳头转过头来,好像在寻找食物。

2、新生儿的惊吓反射

如果宝宝入突然被抱到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或者你抱着他时突然放开对宝宝头部和背部的支撑,这个时候宝宝会下意识地张开手臂,手好像要抓住或者抱住什么似的。这种反射还伴随着痛苦的表情和哭闹声。惊吓反射在宝宝出生第1个月内最明显,在3-4个月会逐渐消失。它传达着宝宝的意愿,需要一个人抱着自己。

3、新生儿的抓握反射

用你的手指去触碰宝宝的手掌,宝宝会紧紧地握住你的手指不放开。宝宝紧握的力气非常大,你甚至可以把他拉起来些。抓握反射在出生1-2个内最强,出生后3个月开始消失,在第6个月则完全消失。

4、新生儿的翻正反射

让宝宝趴着,你会发现他会努力地抬起头,并把头转向一边。如果有毯子或者枕头落在宝宝头上,他一开始会去咬它,然后用力地左右甩头,挥舞胳膊,把毯子之类的推开,让视线和呼吸都恢复正常。

5、新生儿的咽反射

如果有手指或者什么东西刺激到宝宝的喉咙,他的下巴就会放低,舌头会往前、下推,把东西推出嘴巴外面。这种行为能保护宝宝在学习进食和吞咽的过程中不会被食物噎住,可以自动地从喉咙口吐出难以下咽的食物。咽反射会持续人的一生,不过舌头部分的反射会在宝宝6个月时消失。

6、新生儿的退缩反射

在给宝宝做身体检查时,宝宝的脚跟被刺破取血,宝宝的腿和脚就会缩回来,避开疼痛。同时,另一条腿会向前伸,就像要把侵犯者踢开一样。

7、新生儿的踏步反射

抱着宝宝,让他一只脚接触到桌面或地面,你会发现承重的这只脚会向上抬,而另一只脚会向下降,好像宝宝要踏步一样。如果让宝宝的脚趾接触到桌子边缘,他会抬起脚,好像要踏上桌面一样。这种行为并不是宝宝要学站,而是一种目的不明的好奇动作,大概在宝宝出生2个月左右就会消失。

温馨提醒,宝宝的反射动作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逐渐消失,他会逐渐由更多的思考,由反射动作变成了认知行为,会在行动前先思考。(99健康网(www.99.com.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Hash:a9e4697edcdc56fd868ddaeed8d0c7c670823d4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