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让图图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处处争强好胜固然不好,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孩子将来必然要为进入好的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正是父母内心的这种矛盾,使他们也无法给孩子明确的教导。他们既想让儿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图图的父母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专家分析:

  ●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导读:家长和老师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竞争。可是家长应不应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呢?答案当然是不应该了。那是为什么呢?孩子过早竞争的坏处又是什么?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妈妈,特别崇尚“鳗鱼效应”。其“理论依据”是:以前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带鱼捕上来后很容易死,后来,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位妈妈认为,对孩子也应该让他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的竞争天性“激活”。

初听这番话颇有道理,但仔细澄清一下,便发现这个类比有点简单化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释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这种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

而孩子们生活在“太平天国”中,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优良的品格的。

电视台要来幼儿园给孩子们拍摄一段录像,老师、孩子和家长知道了都很高兴。摄制组来了以后,发现为了取得较好的视听效果,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参加,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长来园告状:“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原来是没上节目的个别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饭,发脾气,哭诉:“某某还没有我表现好呢,为什么她上电视我不能上电视?”“老师偏心,喜欢某某,不喜欢我。”家长知道后不但没有正面引导孩子,而且还把老师告到园长那里,弄得园长和老师都很被动。

可见,对孩子实施“排他性竞争”教育,会使孩子对人对事缺乏理解、宽容和大度,而且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

输不起的孩子真痛苦

输不起的孩子常常是这样的:

生气

中班孩子在进行拍球测试,蓓蓓刚拍了两下,球跑了,她气得噘着嘴不拍了。小朋友帮蓓蓓把球拣过来,她还是不拍,老师来劝也没用。蓓蓓平常就是这样,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稍微有点不顺心就生气。

说谎

上大班的都都经常制造“家园矛盾”。美术课上他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有坐在中间,他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于是妈妈常为此类谎话去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导读:家长和老师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竞争。可是家长应不应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呢?答案当然是不应该了。那是为什么呢?孩子过早竞争的坏处又是什么?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妈妈,特别崇尚“鳗鱼效应”。其“理论依据”是:以前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带鱼捕上来后很容易死,后来,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位妈妈认为,对孩子也应该让他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的竞争天性“激活”。

初听这番话颇有道理,但仔细澄清一下,便发现这个类比有点简单化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释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这种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

而孩子们生活在“太平天国”中,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优良的品格的。

电视台要来幼儿园给孩子们拍摄一段录像,老师、孩子和家长知道了都很高兴。摄制组来了以后,发现为了取得较好的视听效果,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参加,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长来园告状:“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原来是没上节目的个别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饭,发脾气,哭诉:“某某还没有我表现好呢,为什么她上电视我不能上电视?”“老师偏心,喜欢某某,不喜欢我。”家长知道后不但没有正面引导孩子,而且还把老师告到园长那里,弄得园长和老师都很被动。

可见,对孩子实施“排他性竞争”教育,会使孩子对人对事缺乏理解、宽容和大度,而且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

输不起的孩子真痛苦

输不起的孩子常常是这样的:

生气

中班孩子在进行拍球测试,蓓蓓刚拍了两下,球跑了,她气得噘着嘴不拍了。小朋友帮蓓蓓把球拣过来,她还是不拍,老师来劝也没用。蓓蓓平常就是这样,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稍微有点不顺心就生气。

说谎

上大班的都都经常制造“家园矛盾”。美术课上他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有坐在中间,他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于是妈妈常为此类谎话去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

本文Hash:6c82d5ea92b7ec54af95ec9a487786e35448d933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