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朋友

目的:教孩子使用连词“和”。步骤:游戏时,全家人坐下,幼儿边拍手边蹦蹦跳跳地走,念儿歌:“拍拍手,向前走,找朋友,握握手。”当念完最后一个字“手”的时候,孩子可以抓住妈妈(爸爸、奶奶、爷爷等的手,并说:“我和妈妈是妈朋友!”接着重复念儿歌,找其他人做朋友;亦可以找到谁谁就与孩子交换位置,游戏继续进行。注意:孩子对游戏熟练后,可启发孩子边念儿歌边作动作,并大胆地、有礼貌地邀请任何一个人。此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幼儿。

找啊找,找朋友(下)

(接上文)还好,周末,院子里还会有许多上了学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那些大点的孩子踢着球、跳着绳的时候,轩儿就站在一边看得入迷。有时,那些大些的男孩子,会摆出一副大欺小的姿态来吓唬轩儿。一次两个男孩子踢球,轩儿也想玩,那孩子说:“不行,你靠墙站着,不许动。”“我要回家。”轩儿的声音。“不行!”那孩子说。我在楼上,一边择着菜,一边听着楼下的动静。却是许久不见轩儿的声音。我站到门口往下望,原来那小子还乖乖地站着呢。终于忍不住,我提醒那个男孩子(以前事先吩咐他带着轩儿玩就比较好)带着轩儿玩儿,男孩子接着球说“好”。我看看轩儿,眼睛望着我,很委屈的样子。我忙闪回屋去。没多久,就听到下面轩儿突然大哭起来。“怎么啦,怎么啦?”那男孩子忙问。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哭,只有我明白,他看到我啦,心里的委屈憋不住啦。有人在旁边提醒,“叫他回去。”那男孩子说:“你回家吧。”于是,轩儿的哭声开始上楼。搂着扑在我怀里哭泣的轩儿,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我的儿子,你怎么这么听人家的话呢?叫你不回家你就不敢回家啊?更有些时候,我会丢下去一些玩具、一个球给轩儿,就听见他很自豪地与那些孩子分享着自己的玩具,甚至会把一帮朋友带到家里来,把玩具柜翻了个底朝天。而身上手上脸上,却是脏兮兮的,整个一小泥人。而我,不断地带着轩儿与同学聚会、去外婆家、看朋友,甚至去公园的游乐场,找着机会让轩儿与小朋友玩,让他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交"。但大多的时候,轩儿仍旧会依着楼上的栏杆叫着“郎翔!”转眼轩儿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告诉他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这成了轩儿接受幼儿园的一块吸石。实际上,轩儿很快能适应幼儿园,也与他交到了好朋友有关。没过多少天,我就知道,他最好的朋友是“松松、贝贝和玲玲”,最爱哭的小朋友是“甘甜、小虎”。有次上街,正好碰到松松和他爸,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弄得双方的家长莫明其妙了半天,才知道两小子是同学!每天到幼儿园接他,他也要跟着班上同时接出的小朋友追半天,直到到了大门口,才疑惑地问我:“圆圆怎么走了?”渴望朋友喜欢朋友之心真是昭然若揭啊!回到院子里来,郎翔还没进幼儿园哩,两个人见了面,依旧是大声地呼唤着对方的名字,而显然,轩儿却变得有些不屑一顾,叫完之后,就只管昂着头,哒哒地奔上楼去,弄得郎翔妈在后面叫:哟,轩轩上幼儿园变傲了!真的,轩儿现在好象不太跟比他小的朋友玩了,他是真的长大了吗?season的回复:(写于4/9/015:18:59PM)我们能给孩子的是什么?昨天我先生说,“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地成长。”我问道,“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自由?自由完全取决于大人提供给他的环境,取决于社会提供给他的环境。”轩儿妈的感受也是我的担心。我家蹦蹦虽才9个月,但已看出是很活泼外向的。路上见了谁都嘻嘻笑着打招呼,见了小朋友就想拉拉衣服拉拉手。而若见了哥哥姐姐在玩耍,那蠢蠢欲动的样子,那渴望参与的神态,我们见了都不忍心。哥哥姐姐一般是不想和他玩的,认为“他太小,不好玩”,或认为“我不认识他,他想干什么?”大人的猜测疑忌有意无意地影响了孩子。我也许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经受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学会“防范别人,保护自己”,学会“长大”。嗟夫,我们的孩子!心痕的回复:(写于4/6/0111:36:59PM)还记得很久以前在轩妈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类似的语句:极想小朋友的轩儿常常会在楼下大声喊着" 妈妈,下面没有小朋友!"而我,却是越来越sentimental起来,想着儿子的孤独,却无法帮他。心有戚戚!摇篮妈妈的回复:(写于4/6/012:08:51PM)轩儿妈妈用心良苦!

找啊找,找朋友(上)

nightingale的原帖:(写于4/6/0112:44:55PM)找啊找,找朋友--轩儿交朋友的故事轩儿是在快二岁的时候开始主动地要“找小朋友玩儿”的。因为小阿姨性好结交,轩儿也就成天地在我们的宿舍大院里泡着玩。可是到了夏天,太阳老早就开始火辣辣地烧,从山区来的小阿姨刚刚把皮肤革了命,不想毁坏革命果实,轩儿也只好被关屋里,每每听到楼下有小孩子的动静,就会趴着纱门大声叫“郎翔!郎翔!”郎翔是我们院里一个同事的孩子。也是虎年出生的,比轩儿小了近四个月。小家伙长得圆胖敦实,更如烈马般不驯。轩儿初识“朋友”字意时,问他你的好朋友是谁,回答的就是这个郎翔。想着独生子的孤独,每天下班后,我是一定要带轩儿下来跟小朋友们玩一会儿,同时也希望借此让他学学如何与人交往。于是,有好一阵子,两个小家伙一见面,就要互相拥抱着亲亲对方,憨态煞是可掬,看得站在一旁的大人笑弯了腰。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闹矛盾啦——我要你的玩具枪,我看中了你的玩具汽车,你不让、我不让,那就抢!轩儿虽然个子比他大半个头,却只懂转着身子护着自己的玩具,而那个小家伙却是懂得进攻的,一伸手就去推轩儿。以轩儿的体重,我想着他也吃不了什么亏,我没出手制止两个孩子的争执,反倒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如何解决。“不给!不给!”轩儿一边避着郎翔,嘴里还一边嘟囔着,而郎翔却是恼了,把手伸到了轩儿的脸上。这可不行,我也伸出手去把郎翔的手挡住,并没有阻止他们的争抢,心里还想着看下一步呢。而郎翔的妈,却大声地喝斥着,并一把拖过自己的儿子。正在酣战的小郎翔不依了,大哭起来。而轩儿,却靠着我,手里还护着自己的枪呢。而郎翔的妈,却大声地喝斥着,并一把拖过自己的儿子。正在酣战的小郎翔不依了,大哭起来。而轩儿,却靠着我,手里还护着自己的枪呢。我蹲下去问轩儿,“能不能把枪给弟弟玩玩?”轩儿拼命摇着头说“不”。“那你想不想玩弟弟的飞机呢?”“想啊”“你把枪给弟弟玩,弟弟就会把飞机给你玩儿。”一听这话,轩儿便飞腿把枪送到了弟弟手中,另一只手却同时伸手去拿人家的飞机。而郎翔一见到枪,注意力就转移了,另一只手就自然地松开,正好合了轩儿的意。于是两个人再次玩得津津有味。自此以后,轩儿每遇到想玩郎翔的玩具,就心眼多多地使用起这招“交换术”来,有时看中了别人的玩具后,还会专门上楼去拿一个交换物。为此,还赢得了一个“别看长得憨,心眼可多呢”的荣誉。而郎翔,却是每每中套,弄得他妈妈半真半假地生起气来:“郎翔你真没用!一骗就骗走了!你看你的枪比他还大,他是手枪,有什么好玩儿的?!”按我的主张,孩子交往,大人最好作个旁观者,除非有可能的危险发生,才会出手阻止。因此对郎翔妈的这样言语不以为然。那时,轩儿和郎翔的争执,往往是轩儿处于下风,而郎翔的进攻性要强些。我就会劝阻郎翔妈:“让他们去吧,不会有什么危险的。”然而,随着轩儿的“社会经验”越来越多,他也开始反击了。本来他的块头就比较大,这么一来,就很快占起上风来。心疼儿子的郎翔妈转而训斥轩儿(也是半真半假):“你还蛮坏的啊,欺负起弟弟来了!”而我,却再也说不出“让他们去吧,不会有什么危险的”这样的话来。后来,据小阿姨说,如果我不在场,她就会吓唬轩儿:“叫警察把你抓起来!”慢慢地,轩儿下楼找朋友玩时,就很少看到郎翔在外面了。极想小朋友的轩儿常常会在楼下大声喊着“妈妈, 面没有小朋友!”而我,却是越来越sentimental起来,想着儿子的孤独,却无法帮他。(转下文)找啊找,找朋友(下)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就是好朋友……”相信爸爸妈妈都还记得小时候找朋友的歌吧。朋友,不仅仅是童年快乐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更能对一个人性格、气质、人际交往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交朋友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生下来到进入幼儿园之前,只能面对一个缺少伙伴的环境。虽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让孩子并不缺少智能、身体成长的条件,但是这些家庭人员和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这样的成长体验让一些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也丧失了交朋友、与人相处的能力,产生“交际障碍”。看来交朋友还真不是“敬个礼,握握手”那么简单的事情。交朋友,是宝宝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儿童社会化需求,可以说它是幼儿学会如何在人群中与他人共存合作的过程。3岁之前的独生宝宝,是妈妈爸爸的“小影子”,家人几乎是宝宝全部的“生活圈”。此时的宝宝,对家人带给他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有着强烈的依赖。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宝宝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但随着个体的成长,宝宝的“生活空间”开始扩展。3岁之后的宝宝开始表现出对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兴趣与关注。幼儿期的宝宝开始踏入同伴行列。大多数宝宝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迫切要求寻找小朋友,并加入到其中去。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4-5岁的宝宝每天在游戏中平均拥有3个同伴。幼儿社会化发展以从婴儿期的依恋状态,经过模仿与交往,逐渐走向比较独立的活动。这时,宝宝花很多时间与幼儿园的伙伴、邻家同伴以及聚会中的玩伴一起游戏。虽然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其行为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随着游戏从平行性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在游戏中同伴关系也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发展到比较协调和有规则的结合。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宝宝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从而调试其“自我评价”。与同伴的游戏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这些活动,都使宝宝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与同伴交往不仅能使宝宝理解对方的态度和愿望,而且能使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朋友的合作、同伴之间的约束,这正是宝宝体会与尝试与他人在“互动”中传达关爱的前提。幼儿末期,宝宝在与家庭以外的同伴进行交往中和其他社会行为中学到了许多新的行为方式,并且养成了一套行为习惯。这将使他们成年后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本文Hash:69af29ed7159e87ae4b73298f1106fcd1b14c651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