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同情心哪去了?

现在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当老师批评孩子是,下面传来一片幸灾乐祸的声音。孩子同情心跑哪去了呢?

什么是同情心呢?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在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其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是“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一种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它既是道德情感的一种,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是社会道德的根本,也是社会责任的前身,;是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共同基石。

而为何我们现在的孩子却缺少了同情心呢?

1、社会的发展相成和成人的思想行为灌输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好多人都是只考虑到自己如何来获取自身利益,而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还会试图从别人的地方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注重个人利于高于一切。而成人往往忽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造成代沟;幼儿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时间相对减少,缺少施与别人同情的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2、成人注重的是知识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培养

现在好多家长只重视如何对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同情心的培养;有些家长还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受人欺负,对幼儿进行消极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想玩你就拿”“他不给你玩你也不用给他玩”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缺乏同情心,难以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些家长只给孩子爱,却不教孩子爱同伴、爱别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你了解孩子的内心吗 孩子们害怕的事情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值得广大家长关注的 ,所以说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们的焦点,也牵动着家长的心,在照顾宝宝身体的 方面家长们十分用心,那么你关注过宝宝的心理吗?孩子们害怕的事情有哪些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关注一下吧,不要错过。

孩子是爸妈的心头肉,他们的一举一动宝爸宝妈们是都很在意的,所以有时候孩 子做出的一些事或者是一些小动作,许多宝爸宝妈都在自认为能够猜到他们的小 心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可能他与你心中所想的事情截然不同,他们也会害 怕和担忧一些事情,而各位宝爸宝妈们有时候是全然不知的,所以为了更清楚的 了解孩子们的脑海里在害怕。么,在想什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心理师是怎么介绍 的。

孩子们害怕的事情

1、孩子最怕:父母争吵

有的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自己,所以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不然孩 子会一直怪自己。只要跟他解释,爸爸妈妈吵架并不代表他们就不爱彼此了。所 以夫妻双方吵架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如果被孩子看到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和 好。

2、孩子最怕:遇到的事故

通常情况下,孩子一个人外出的时候,你会非常担心孩子的安全。反之,你出门 以后,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安全感。所以,在你出门之前一定要跟孩子说明你 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不然孩子会很惊慌的。另外,告诉孩子的保姆、托儿所 工作者、课外俱乐部管理员你的电话号码,如果孩子有任何情况,请第一时间联 系你。

3、孩子最怕:搬家

离开家和远离朋友是孩子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爸爸妈妈不妨去问一下孩子是不 是这样。除了担心这些,关于搬家孩子也是有很多恐惧的,孩子可能会担心房间 里墙的颜色、桌椅的摆放等。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就要调动起孩子关于搬家 积极的想法,比方说邻居小朋友非常好相处等等。

4、孩子最怕:鬼怪和未知

跟孩子说黑暗的好处,比如黑暗能够帮助你睡眠和休息。有时候孩子不是怕黑, 他只是怕黑暗中那些未知的东西,所以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好好说说黑暗的好处 。很多孩子都怕鬼,所以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魔鬼只是故事书里的角色,是虚 拟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孩子不用害怕,他们是很安全的。不要让房间太 热,太热太闷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害怕。

5、孩子最怕:不好的时间

不要让孩子去阅读新闻,虽然有时候在公共场所很难避免。当孩子听到儿童走失 的新闻时,他的内心是非常担忧的。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分享他的情感和顾虑,跟 他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不用过于担心。

听完上面介绍的这么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其实孩子们在生活当 中惧怕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父母吵架对于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因为环境 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阴道作用,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那么孩子的安全感 也会比较差,甚至会产生厌世的心情。

孩子的耐性哪去了?

是你让宝宝越来越没耐性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却在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使宝贝的“耐性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和正确的航向。

“没耐性”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爱”也会使宝宝“受伤”——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紧急刹车,必然引来一场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缺乏耐性会埋下哪些隐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忍耐力训练进行时

灌输“等”的概念

1岁左右的宝贝还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含义,他可能指着门、含混地说着:“去外面”。这时你可以说:“等妈妈把你的奶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或者:“等你把这小碗蛋羹吃完,咱们就去找小朋友。”对宝宝,妈妈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让他看到: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延迟满足从易到难

操练宝宝的耐性要考虑其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对1岁的宝贝,最初能等上三五分钟已经是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来抗议,就让他哭上1分钟;2岁孩子的忍耐力训练难度可稍大一些,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更好的选择,但他们的愿望要推迟到明天才能实现;而当一个经历过耐性训练的3岁宝宝提出去动物园的要求时,妈妈不妨准备一个日历,告诉他:“每天撕下一页,等宝宝撕下三张,到绿色数字的那一天,就可以去了。”

说出你的理由

如果让1岁半以上的宝宝等待或把正在进行的游戏继续下去,妈妈应该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比如:“你现在咳嗽,吃了冰淇淋会咳得更厉害,过几天好了才能吃;”或者“把积木再往上搭一些,你的‘楼房’肯定会更漂亮。”

创设一个压力情境

设立压力情境是锻炼孩子忍耐力的好方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价格昂贵的电动车,而你的支出计划中没有这笔消费,你跟他商量:可以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但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买电动车,如果你能帮妈妈节省生活费,妈妈会很感谢你。如此,孩子心中有了矛盾,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制造一点困难

有意识鼓励宝宝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能提升他的耐性。比如请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比如3岁的宝宝“走迷宫”失败了,父母不妨告诉他: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 爸爸妈妈相信他。然后,告诉他一个窍门儿——反复说:我一定能走出去。借助这一方式,宝宝给了自己积极的暗示,避免半途而废。

给点“阳光雨露”

在培育宝贝耐性的过程中,表扬和奖励好比“阳光雨露”,因为控制情绪时非常痛苦,当宝宝经过努力“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这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自我激励。

本文Hash:9a4782ed65aea952769efc305c840a45b446a44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