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分享化妆经验

如果当你几岁大的孩子跟你说想化妆去学校,你会答应吗?不答应你又会如何应付呢?你会和孩子分享化妆的经验吗?妈妈,我想涂着睫毛膏去上学,可以吗?当10岁左右的女儿提出这样的请求时,身为父母的我们感觉就像进入了布雷区一样,觉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实在是难以应对。目前,还没有现成的规则和方法可供遵循和借鉴。有谁规定说年纪轻轻的小女孩就不能化妆、不能穿露脐装、不能效仿MTV里当红明星的着装打扮呢?然而,一想到我们10岁的女儿受着广告宣传的影响,打扮穿戴成这样,并被鼓励着迅速成长,甚至过早地成熟,我们就不由地感到隐隐的不安和担忧。市面上有糖果色的唇彩,包着一层粉红色的包装纸,看起来格外精美,而这种产品定位的消费群竟然是4岁以上的小女孩。此外,还有用闪光的金属片装饰而成的紧身衣,竟然是5岁小女孩穿的。5年之后,她们就吵着嚷着要买睫毛膏了。那么,我们该在哪些方面设定限制?又该在什么时候设定限制呢?亲子间分享化妆经验英国消费者分析研究机构明特尔公司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年龄范围在7到19岁的6000名女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小学女生经常化妆。不过,大部分小学明文规定不许学生化妆,也不允许佩戴金银珠宝之类的首饰,而且采取了坚定的措施,在学校门口进行例行检查。如此看来,学校不可能允许艾比化妆。或许艾比有一两个古灵精怪的朋友,想方设法地从如同雷达系统般严密的巡查中逃脱,侥幸成为漏网之鱼,但你仍然可以将一切推到学校在这方面的规定上,这样一来,你设定起限制来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弄明白睫毛膏对于成长和体验意味着什么,对你和你的女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罗瑞恩?希尔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女性、性别和美容。她表示:“所有的化妆打扮都是性征不断成长的简略表现形式。”罗瑞恩?希尔补充说:“孩子涂睫毛膏,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她们希望使自己看起来女性化一些,这是她们迈出的第一步。”一旦迈出了这第一步,后面就会变得一发而不可收。也就难怪这个问题会让我们和其他社会工作者感到诚惶诚恐了!罗瑞恩希尔教授继续说:“多大的孩子才算年龄太小,而不能涂睫毛膏呢?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社会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只是没有白纸黑字地写下来而已。有时候,当规矩被破坏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规矩就是规矩,而涂着睫毛膏去上学就是其中之一。”即使是这样,不让一个10岁的小女孩化一点点妆,也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她眼巴巴地看着你在晚上外出时,甚至每天都往脸上涂这个抹那个。不要拒绝孩子的这个请求,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分享化妆的体验吧。心理学家和亲子教练詹妮弗?伦纳德建议说:“你可以提议一起去逛街,买一些化妆品回来。你可以和孩子聊聊护肤常识,还有你们的预算,告诉艾比她可以花多少钱。试着和她商量,告诉她上学的时候不可以涂睫毛膏,但是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化妆。让孩子积极地配合你,总比她背着你偷偷摸摸地化妆要好得多吧!”孩子学化妆对此,罗瑞恩希尔教授表示赞同,她说:“在家的时候,你可以让她把化妆品都试个遍,并表明你的意思,你可以说,‘让我们一起来试验一下吧!’这样一来,就能明确你特别的意图了。”你也可以跟着试验一下你自己的化妆品,尝试不同的化妆风格,但是要尽量抱着玩一玩的心态,玩的时间尽可能长。想必,你一定不希望孩子觉得你剥夺 她探索女性气质的机会吧。不管有没有广告宣传的推波助澜,女孩子追求女性气质的高涨热情通常会在10岁左右开始。罗瑞恩希尔教授说:“我们希望这么做是积极的、有意义的。那就把孩子的这个问题当作一次机遇吧,和年幼的女儿好好聊一聊这些事情――她认为自己的长相和形象怎么样?她是怎么看待自己渐渐长大,最终成为一个女人的?”小编总结:当你的孩子向你提到一些尴尬,左右为难的问题时,不要冲动就凶他们,你也可以当作是一次机会,让你们在一起分享经验,或许在你分享下他们更能正确面对问题。(兼职编辑:梁隽红)

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

自从我在幼儿园的家长会上听完“分享阅读”(编者注:“分享阅读”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同阅读一本书,让幼儿在享受亲情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强调以亲子分享的方式,让幼儿从共同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的过程,体现教育的互动性)教材的说明后,“分享阅读”就成了我们家里每天的必修课。

“分享阅读”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每天晚上我在给芸芸洗完澡后,让她自己选好要看的绘本,然后和她一起在床上阅读。《云娃娃》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的“云娃娃”,住在高高的云端,因为寂寞,它用云丝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伙伴。它编出了美丽的蝴蝶和可爱的兔子,它编出了小小的帆船和大大的鲸鱼,它编出了排队出游的天鹅妈妈和天鹅宝宝,它编出了飞翔的鸟儿和沉睡的猫咪……它将它们放到天空中去,让大家都能看见。

当初选择这本书时,我希望能和芸芸一起抬头看看天上的云朵都有哪些形状。但是很惭愧的是,我总会忘记这回事,哈哈。我们只好在床上趴着做出云朵的不同形状,两人还常常滚成一团玩闹起来。我还找来医用的棉花,让芸芸自己试着做出书中“云娃娃”编出的图案。但是都会被芸的一句“妈妈我不会,妈妈教我”给推回来,只好手把手地教她做了。

前两周,幼儿园教给孩子认识了数字。每次我翻开书的第一页,都会先让芸芸数一数云朵,当翻到编蝴蝶的那页时,我指着蝴蝶问芸芸:“蝴蝶的翅膀像什么数字啊?”“3。”芸芸接着又讲出“3什么3,蝴蝶3。”翻页看到小兔子时,问她“兔子是怎么跳的啊?”她立刻会把两只手指竖起来,两手放到头上,合着双脚在床上跳来跳去。再问她“兔子喜欢吃什么啊?”“青菜。”以前有空会带着她去公园用青菜喂兔子,看来她还是记得的。

《云娃娃》这本书读的次数最多,现在我喜欢把一句话读一半后,让芸芸来完成余下的部分。芸芸全都可以跟讲出来,这可以说是我最大的收获。

通过分享阅读,使我和芸芸之间有了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同时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每次阅读都能发现宝贝成长的点滴,也是身为家长最幸福的事情。

分享阅读不仅让芸芸喜欢上了看书,也让我和芸芸的亲密关系又进了一步。

学会和孩子一起分享

做父母是一个学习和体会的过程,以感性的方式与孩子分享生命,以理性的态度关心他的真正需要。这是我做父亲十几年来感悟最深的“育子之道”。

在我还没有做父亲的时候,我就从心底跟自己说:假如有一天我做了父亲,一定要把我认为世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孩子。在我看来,浓浓的亲情、平等的关系、良好的教育和经济条件都不可少,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用你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理和需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不要忘记将自己小时候觉得最开心的事情与孩子分享,也要将我小时候想要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都尽可能地给我的孩子。

但是,我发现两代人之间,真是有了很多的不同。

听父母讲不一样的故事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听父母讲故事是我们童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快乐而温馨的事。夜晚,在宁静的月色下,一群小朋友端个小板凳团团围着大人,小手支着下巴,个个好奇地瞪大期待的眼睛,谁家的爸爸如果是今天讲故事的主角,那个小朋友便特别的自豪,享受施舍的快乐。故事的内容如今大多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许多故事其实是差不多内容的,不过父母在讲的时候可能每次都会有所变化,小小的心因为可以感觉到有亲情的弥漫,很容易快乐和满足,因而留下了绵长的记忆。

等到我做了父亲,才知道讲故事原来是一件很费心的事。搜肠刮肚地将记忆里仅存的几个“狼来了”、“龟兔赛跑”、“守株待兔”讲完了,就只有买几本小人书来照本宣科。可现在的孩子却不那么容易满足,他们除了有亲情的需要,还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不断地问你“为什么”,直到问得你答不出为止。听过的故事不能再重复,而在他们那小小的脑袋瓜里,已经有了太多的资讯,他们有比我们那时候多得多的小人书,有我们小时候没有的电视、拼图,有变形金刚的玩具,有小影碟卡通片,有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3岁的孩子已经满口什么“忍者神龟”、“富贵猫”、“玩具总动员”、“蜡笔小新”、“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等新鲜另类词了,要想明白这些词的意思还要费一番思量,你有时还不得不向他们请教,想糊弄他们真是太难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孩子的生活,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智力,但同时也占去了他们太多的心思。父子之间亲密接触的时间在减少,孩子因而感到亲情的疏离和不满足。而每当看到他们向你瞪大求知与渴望的眼睛,我内心就会感到歉疚和不安。要想做一个好父亲,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信息量,跟得上孩子的时代,一个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的时代!

父母如朋友

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奢望过要与父母平等,甚至做朋友。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父母就是父母,有绝对的权威,父母要的是听话的孩子。有的人因为习惯了依赖,长大后还离不开父母,而有的人觉得太压抑形成了反叛的性格,父母对此又往往忧心忡忡,一筹莫展。

以己度人,使我们明白了更多的做人父母的道理。父母们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孩子有权知道父母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决定自己的事情,参与家庭的事务。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许多东西都不懂,让他参与和决定一些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兄弟姐妹,与父母的交往也就会成为他学习与人相处和交往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模式,与子女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让他学会尊重、理解别人的行为和习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人格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当孩子感受到这种平 的时候,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张扬。

在我的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周末带他去泉城广场玩,都要经过一间麦当劳西餐厅,那里每星期推出一款带玩具的儿童套餐作为促销手段。儿子早已吃厌了那种味道单一的食品,但却喜欢那个玩具,每次经过,他都要求买一个套餐。买了几次以后,我就不再给他买了。儿子说什么都不依,他问我:“为什么你说买才买,我说买就不买呢?”我说:“只要玩具,不吃套餐太浪费了。”他说:“那为什么别的小孩可以买呢?”我说:“别的小孩也不是天天买的。”儿子反问我:“你怎么知道?”是啊,我怎么知道呢?他还太小,才3岁多一点,他的思维方法简单而直接,只相信他所看到的,但如果我不能说服他又不给他买,他岂不是会认为我太专横?相信这样的小问题许多父母都会经常遇到。是不是因为要平等,就事事迁就孩子?所以,父母于子女既要做一个亲密的朋友,又是一个睿智的长者,既要能与孩子心灵相通,又要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威望,矫正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浸于其中,超乎其上,而不能百依百顺或高高在上。孩子的生活由窄变宽,对事物有一个思考、学习和逐渐理解的过程,正确的引导,才不至于使他迷失方向。

这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独生子女的友谊和童心童趣

最让现在的我们觉得骄傲的是可以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无论是从精神还是物质方面,他们都比我们那时候优越得多,所以,现在的孩子也比我们那时候聪明得多,他们的智力及时地得到了启蒙,想象力及时地得到了开发,这使我们感到欣慰。

我们小时候没有玩具,但有许多玩伴,小孩子们发明了许多不需要玩具的集体游戏,并且玩得很开心。我们从这里学会了与人群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矛盾,并得到了乐趣。

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了,唯独缺少玩伴,也不再会玩我们小时候那些自得其乐的游戏了;而且,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正在将他们与自然隔得越来越远,少了田园牧歌,少了追逐游戏的空间。

十多年前,我去上海组稿去过作家陈村的家。那时,他7岁的女儿因为烫伤了脚在家疗养,而陈村自己也因为脊椎炎发作在家休息。我们刚落座,躺在床上的女儿不断地要求爸爸给她拿这个拿那个。陈村十分耐心,有一次甚至躬着难以活动的腰在床底下给女儿找集邮册。他歉意地说:“现在的小孩太寂寞,她也是不得已才跟大人玩的,小孩子本应该跟小孩子玩才会觉得开心。”

我被深深地打动并一直记着这句话。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父母们无比紧张,小孩也跟着紧张,有多少时间留给了孩子,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奔跑呢?孤独是一种难言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怎么办?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带孩子走出小家庭,给他们创造一个群体生存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寻找伙伴,跟伙伴游戏;当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时,采取放手的政策,让他们自己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也许这种独生子女时代特有的交往方式和来之不易的友谊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做父母的总是想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付出感到快乐。孩子都会一天天长大,只要我们与孩子一起细心地体验过、分享过,生命就从亦喜亦忧的体验和分享中走向真实,走向完整。

可以坚信,孩子的生命比我们的更丰富、更鲜活、更灿烂。

本文Hash:7393b055a662e3a0a120e6ad5d6980d1a1847137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