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满眼是孩子的缺点

不要轻易贬低孩子的偶像不要一看到孩子看电视就泼冷水不要满眼全是孩子的缺点——

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为了让孩子过来听讲座,就跟孩子说中午请孩子吃比萨,也许家长以为有这样的小诱惑,就可以对付孩子。殊不知孩子最大的武器是他自己,在与父母斗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毁了。”

8月11日,在一场名为“培养孩子走向成功的15种能力”的公益讲座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韩晓燕这样说道。这场讲座是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2007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家校互动助成长——零时间沟通,零距离接触”系列讲座的内容之一。

当韩教授问起孩子们是不是一大早就被父母给拖了起来,孩子们纷纷点头。当问起家长是不是许诺中午请孩子吃好吃的,不少家长会心地笑了。

“他本来不想来的,被我拖了过来,到现在还板着个脸。”一名初中生的家长看着身边一句话不说的孩子说。

韩晓燕提醒家长,每周一定要有和孩子独处的沟通时间,比如在嘈杂的公交车上,四周都是陌生的环境,只有父母是孩子唯一认识的人,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尽情地沟通,孩子也会很信任父母。

“记得儿子小时候,我问他,你妈妈几岁了?儿子告诉我说,妈妈你7岁了!我一听奇怪了,妈妈怎么会7岁?儿子更加奇怪地看着我说,妈妈是生了我才做妈妈的,所以妈妈和我一样大!”韩晓燕进一步解释说,作为父母,担任爸爸妈妈这个角色的时间和孩子的年龄是相同的,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沟通的手段、技巧都要注意。

韩晓燕经常接受家长的咨询,曾经有一位爸爸让他印象深刻。这位爸爸的孩子非常喜欢周杰伦,但这位爸爸却很看不惯,说周杰伦“唱歌听也听不清楚,表情也不丰富,甚至像‘脑瘫’一样”,孩子听了这话摔门就走。

韩晓燕认为这位父亲的做法很不妥当,“周杰伦会创作、会演戏、会唱歌、会给妈妈作曲,多么有孝心,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呢?但是父母却往往看不到这点。”

韩晓燕善意提醒各位家长,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贬低他们的偶像,孩子崇拜偶像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如果像这位父亲一样侮辱孩子的偶像,只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敌对感。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韩晓燕建议家长不要太紧张,一定要理解孩子,对一些不是原则性问题的事情,可以采取一定的忍让,以促进与孩子的沟通。

韩晓燕举例说,一些家长发现,在和孩子逛街时孩子会问父母商店里哪一件衣服最难看,而当父母指出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时,孩子却反而一定要买,“这时孩子正在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家长不能一味反对。”

韩晓燕建议家长要多为孩子着想,“想想孩子上了一天的课,从早上六七点上到下午四五点,回到家中,已经很累了,这时候想看看动画片放松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父母不应该一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就泼冷水,就问功课做的怎么样了,孩子已经很累了,再听父母这样说,就更不想和父母说话了。”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非常重要。经常有一些家长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明明孩子考了98分,家长却偏偏要责怪那2分是怎么扣的,却看不到孩子辛辛苦苦取得的98分。”韩晓燕认为,如果孩子的优点得到鼓励会更好,但坏的方面受到批评也会更坏,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8岁以下儿童“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chris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chris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chris拿邻桌同学的P2P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老师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孩子啃手指甲的心理暗示

案例二:lucy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lucy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好静,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爱学,有的孩子贪玩;有的孩子内敛,有的孩子活泼……这些都是孩子各自的特点。

可是,我们往往会给那些好动、贪玩的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差异性,差异性使整个世界文明得以发展,重视差异性具体而言,就是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孩子的成长更加健康。

家长张港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的经验:

张港的孩子非常厌学,老师、家长、班干部三结合,采用种种手段全部无效。某天,张港惊讶地发现孩子居然在看书,还看了两个多小时。于是,他偷看了一下,发现孩子在看他的一本关于古钱币的小读本。他灵机一动,决定从此处下手,马上就给孩子讲了几个关于古钱的趣事,发现孩子对古钱非常感兴趣。孩子过生日,张港特意送给他几枚古币,以后又有意识地给他一些零花钱,孩子都攒着买铜钱和书了。渐渐地孩子看一些课内书了,成绩也在上升,还立志要考大学学古钱。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最终考入了重点大学的历史系。

从一个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到名牌大学的学生,是父亲根据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的结果。假如这位父亲不是引导孩子,而是严厉地责骂、无情地否定,这个孩子还可能成功吗?有些父母在发现孩子的特点后,就加以严厉地管教。这样,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越是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他们偏不做。所以,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才有可能找着他们正确的成长道路。

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特点,才能正确地理解孩子,增进亲子关系。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了,有的孩子居然敢公然对抗父母。感叹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反思自我:我了解孩子吗?我尊重孩子了吗?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不尊重孩子,就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特点,教育就可能出现问题。孙云晓教授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憨厚淘气,非常可爱。可他却是一个在学校里出了名的“坏孩子”。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因为好动,每天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常常撞倒好孩子,老师经常批评他,并且还叫其他的小朋友离他远点。有一天,老师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还说他是寄生虫。直到小学,他还是别人眼里的坏小孩。他曾经在一篇日记里写道:“坏孩子怎么努力也变不成好孩子,这种感觉真让我觉得像冻冰棍似的那么冷。我真是坏孩子吗?可我实在不想当坏孩子!”

这篇日记道出了一个孩子真实的心声。老师没能理解孩子,没有尊重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有些父母也这样,一旦孩子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时,就认为一定是孩子做错了,不问青红皂白就责骂、批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情况,只是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其实,如果没有了解作为基础,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一道阻隔双方交流的无形的墙,融洽的亲子关系就只能是奢望。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尊重孩子的特点。

北京市第三幼儿园张菁老师班上有一位名叫赵姗的小朋友,她特别不爱说话,非常内向,做事情时动作也极其缓慢。有一次,张老师 她把《萤火虫找朋友》的故事复述给伙伴们听,她明显地表现出胆怯。张老师问她故事听明白了吗?她摇摇头,其实这个故事大家已经听了许多遍。张老师知道这是姗姗羞于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原因,于是在她耳边轻轻地说:“你不愿讲没关系,晚上你把故事磁带拿回家,再仔细听听……”第二天,姗姗的父亲拿来磁带,说姗姗愿意将自己讲的故事放给大家听。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张老师鼓励姗姗复述故事,孩子可能会更加害怕,由于说不好故事,又会越发自卑。而张老师采取了巧妙的教育方法,尊重了孩子的特点。如果我们父母能从正确的教育观出发,尊重孩子的特点,就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有效、更加艺术。

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特点,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特点。

如何才能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特点、尊重孩子的特点呢?我的建议是:

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点。有些父母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会有出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的孩子并不喜欢读书,如果一味强求,也很难有大的改观。因此,在平时,父母应该多多观察孩子,看看他对什么最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天赋,及时地发现孩子的特点。

承认差别的存在。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许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把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父母发现孩子的特点后,不要打击和压制它们,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孩子不断地发挥与运用,鼓励孩子将自身的特点变成特长。

与孩子多交流。父母应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因而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了孩子的喜好,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

本文Hash:f9e67ad1b634e67a7cc6a4608337471df415db3e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