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怎样预防儿童疾病

多数病毒在气温降低时容易大肆繁殖,且迅速播散,直至感染人类。而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体内能抵御疾病尤其是抵御传染病的抗体,无论从种类还是从数量上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极容易染上冬季病。

脆弱人群:婴幼儿、儿童

专家点评:每年冬季,孩子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哮喘、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疾病,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喝水,适当进食梨水、蜂蜜水、菊花茶、莲菜、甘蔗等具有清热润燥作用的食物。

预防招数:屋里应当每天定时通风,使用加湿器保持适当的湿度,尽量让孩子少去人多、密闭的公共场合。有哮喘和过敏性紫癜病史的孩子外出时要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和呼吸道感染。

在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儿童们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居住的环境要定时地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被褥要经常进行日晒等;防肺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防寒保暖,合理地增减衣服,在家长的带领下,科学锻炼身体,使机体能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儿童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保证饮食的清洁,多饮开水等。

预防冬季儿童病,除了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增减衣服、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换气等基本措施外,姜医生还提供了以下一些特殊方法:

首先,做好预防接种。儿童应按计划免疫程序全程预防接种,体弱儿童在冬季来临前,要注射当年生产的儿童流感疫苗。

其次,进行饮食预防。儿童需按时就餐,营养要丰富而均衡,多喝汤食。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寒冬时节,每天最好吃几瓣大蒜或几段大葱,这对预防流感有效;大葱浸泡液对预防百日咳有一定作用,此外,秋梨汤对防治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功效。

再次,要保持儿童居室适宜的温度和适度。儿童居室的空气要保持新鲜流通,室温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45%至55%为宜。儿童的睡眠应充足,饮食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吸收,杜绝彻夜玩游戏。

小贴示:可选用中药来预防。在医生指导下,儿童可考虑选用麻杏石甘汤、上青龙汤、人参白虎汤、银黛菜等方剂加减,都有一定的疗效。对病程较长者,可采用补脾益肺、化痰止咳法。贯仲10克泡水当茶喝也能预防感冒等;板蓝根20克熬水当茶饮,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儿童秋季常见病怎样预防

儿童秋季常见病怎样预防,秋天是个多事的季节,所以秋高气爽,空气宜人,但是秋天早晚温差大,而且秋天比较干燥,忽冷忽热的天气很容易让儿童染上疾病。感冒,腹泻都是儿童秋季要重点预防的疾病,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秋季常见病怎样预防。
1.感冒:这是秋季常见病。记住不要服用过多的抗感冒药,更 不要轻易用抗生素,因为90%以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非但无效,反而有副作用及增加耐药细菌。较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多饮水,适当用些中药及冷毛巾 外敷降温。
2.秋季腹泻: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秋季肠泻、肠炎)高发季节。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家长一定要注意家庭的饮食卫生,餐具要进行消 毒,肠道传染病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在小摊点吃零食、就餐。另外,生食瓜果要洗净,孩子要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在腹泻流行期间不要接触患儿,不带孩子到人 群聚集的地方。患了病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不要用抗生素。
3.盗汗:秋季孩子容易出汗,要注意衣服随气温适当增减。衣服湿了要及时更换,以免受凉感冒。用中药玉屏风散有较好止汗效果。
4.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发现孩子结膜充血,眼有浓分泌物。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对孩子的用品(面盆、毛巾、玩具等)进行消毒,爆晒。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区,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流鼻血。因秋季气候干燥,阳光照射较强烈,孩子易出鼻血。家长应让孩子多饮水,少吃油炸和辛辣食物,多吃清洁食物。另外注意不要撞伤,若发现孩子出鼻血,用压迫法(手指压迫鼻血多的鼻翼)止住血,出血较多时到医院就诊,教育孩子不要挖鼻子。
总之,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让孩子能健康愉快的成长。
秋季穿衣有讲究
由于气温变化较大,应给孩子多准备几套衣服,如长袖单衣、夹衣以及薄的毛线衣裤。外衣可用棉布、棉毛布做成的单衣或夹衣。
秋季吃也有讲究
以下几款粥品可防秋燥:
1.菊花枸杞粥:取菊花30克,枸杞子15克煎汤,再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具有清风热、补肝肾、明目作用,对风热感冒、咽干、目赤有一定效果。
2.生梨粥:取生梨2只,洗净后去皮切成碎片,加粳米100克煮成粥食用。可防治口干、舌燥、燥咳。
3.银耳粥:取白木耳10克,用水浸泡发涨,加粳米100克,冰糖30克,煮成粥食用。用于久咳、干咳。
4.芝麻核桃粥:取芝麻及核桃各30克,炒熟后研碎,同粳米100克煮成粥。有滋润五脏作用,用于皮肤毛发干燥,秋燥久咳。
儿童秋季常见病怎样预防,以上是小编带来的介绍,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平时要注意对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这样才能让孩子远离疾病,健康快乐的成长。

怎样预防儿童牙病?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口健康的好牙,牙齿健康以预防为主,预防牙病、爱牙护齿从小做起,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家长们的重要责任。

乳牙龋齿应当及早治疗

据了解,超过八成的父母都认为,乳牙早晚要换掉,就算出现蛀牙了也没有必要看医生。据最新一项儿童口腔健康调查数据显示,1岁婴幼儿就可以发生龋齿,患龋率0.35%,4岁幼儿有5成以上发生牙龈炎,全国的儿童龋齿患病率为83.65%。

从宝宝出生到3岁的阶段,是儿童乳牙陆续萌出、形成牙列的时期,此时恒牙牙胚逐渐形成,恒牙处于钙化时期,也是摄取营养、颅面骨骼肌肉发育、牙牙学语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婴幼儿容易发生各种口腔疾病,而婴幼儿期产生的口腔疾病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一直以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乳牙认识存在错误,孩子龋齿了也不及时带到医院诊治,最后给孩子恒牙的生长带来不利后果。孩子3岁前由于年龄小,对食物的摄取也不是太多,因此,许多家长经常忽略了这一时期宝宝的口腔保健。许多家长晚上给孩子喝完牛奶或酸奶后,往往不给孩子漱口,这就给蛀牙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有一部分家长还受到“乳牙迟早要换”这种想法的影响,当孩子的乳牙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孩子都是被龋齿折磨得吃不下饭了才被家长领到医院看牙医。

专家介绍,乳牙如果被蛀掉,会严重影响孩子恒牙的萌出。乳牙的下方正常情况都会对应一颗恒牙,乳牙对恒牙的萌出起引导方向的作用。乳牙龋齿会引起疼痛使孩子害怕咀嚼,从而养成偏食的习惯。若前排牙齿被蛀光,不但发音不准,还可能成为同伴嘲笑的对象。有的孩子牙龈反复起脓疱、破溃流脓血,这就是由于乳牙龋齿未及时治疗而发展成根尖脓肿的缘故。因此,乳牙若有龋齿应该尽早治疗。

没有牙病也要定期检查

有些家长的观念是,没有牙病不会去看牙医。专家提醒,在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时就应该带他去看牙医,最迟也要在一岁前去检查,而且之后每隔三个月就带孩子复查一次。儿童看牙医不光是防龋齿,还要让医生看牙齿的成长状况和咬合情况等,若有异常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时牙科医生也能提供有关口腔保健的知识,让家长更好地照顾宝宝的牙齿。据专家介绍,有时一丁点的腐蚀就能很快使孩子的乳牙损坏,如果父母患有严重的牙龈疾病或龋齿非常厉害,那么孩子也就极有可能患有同样的口腔疾病。有时即便仔细刷牙和清洁牙齿都不能避免龋齿的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旦孩子告诉父母他的牙齿有点疼、牙齿掉了一小块、牙齿变色或受不了冷热等刺激的时候,父母就必须马上带孩子去看牙医了,因为这些都是牙病的征兆。

家长要注意消除儿童惧怕牙科医生的恐惧心理,培养孩子定期看牙医的习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小洞早补,既不痛又花钱少。换牙时期常去牙科医院,孩子在换牙时期,经常会发生恒牙萌出异常的情况,如恒牙未按时萌出、萌出异位、多生牙、牙瘤、唇细带异常、恒牙萌出而乳牙未退等情况,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来看牙医,由医生查找病因并给予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最好。

爱牙好习惯早养成

专家认为,爱牙护牙,养成良好口腔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是靠家长,要及早进行,不能敷衍了事;二是帮助宝宝一定要从小做起,越早越好。

专家建议,要采取以下几项家庭口腔护理措施。要尽量避免亲吻婴幼儿的嘴;要重视初萌牙的家庭护理,在乳牙未萌出前定期喂凉开水清洁口 ;乳牙开始萌出后要用生理盐水或指套式牙刷清洁牙齿;孩子2岁时可学习刷牙,3岁时可以教孩子使用牙刷正确刷牙了;另外,要养成儿童从小刷牙的好习惯;吃完任何食物后就刷牙或漱口;少吃零食和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多食水果和蔬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如不吸允唇、舌、颊部软组织;不咬钱币、手指等异物,若不能自行改掉口腔不良习惯,则需要及时矫正,以免发生牙颌畸形;一旦发现有牙颌畸形,应及早进行咬合诱导。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乳、恒牙替换的混合牙列期,也是颌骨和牙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建立恒牙牙合的关键时期,又是第一恒磨牙最易发生龋病的时期,因此要加强第一恒磨牙的预防保健。恒牙萌出后需做窝沟封闭,孩子新萌出恒牙容易发生龋齿,所以需要将窝沟用流体树脂填充并固化,这就叫窝沟封闭。这是一种预防龋齿的最佳方法。当孩子每换出一颗后磨牙时就要及时来做窝沟封闭。此外,要注意双尖牙(前磨牙)畸形中央尖的问题,第二恒磨牙点隙裂沟龋等都可能出现。所以,做好年轻恒牙的保健工作,是学龄期儿童较为突出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预防儿童牙齿外伤的方法———佩戴运动护齿器,牙齿损伤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伤害,尤其是青少年正值恒牙萌出,不可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终生遗憾。所以孩子们做运动时应佩戴“运动护齿器”,运动护齿器在欧美已非常流行,它是专门为每一个孩子特别设计的。

□济南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诊疗中心主任邵林琴

本文Hash:ebd9bbd0143fd7ad84d349dd9c08ff48bd3795ac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