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自杀现象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导读: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常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18~20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常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18~20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青少年为何在如花一样的年龄选择死亡?仔细分析起来,原因千差万别,根据国内学者库少雄先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生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认知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一旦综合作用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对技能的极限,自杀意念就有可能产生。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最终导致自杀行为的实现。

生理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个体的生理生化因素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物质也许是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从而成为自杀的间接原因。

心理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抑郁的情绪、绝望和无助的感觉、不良的自我概念与低自尊、不良的自我防御机制与应对能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对于青少年来说,其中的绝望心理特别值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与抑郁、不良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相比,绝望度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自杀行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各方面都尚不成熟,他们必须受家长和学校的约束,受同辈群体的压力,必须寻求社会的接受并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有时,这些努力会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难,让人绝望——一些在成人看来并不严重的问题却足以使青少年感到伤心、绝望,其中又以繁重的学业(特别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情感问题(往往缺少父母老师的指导以及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居多。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困境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而抑郁症的存在让很多家长都感到恐慌,抑郁的情绪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家长希望的专家们能给出一些指导与帮助。

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宝宝患上抑郁症,或者说从自己宝宝的一些表现方式上觉得宝宝可能已经患上了轻度的抑郁病症,为此来求教的专家,希望得到相关的帮助。

专家指出: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对于这一病症,我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主要为临床病症,专家建议,如果自己的宝宝有了这方面的倾向,一定要及早地进行治疗,以免耽误了病情。

对于患抑郁症的孩童来说,重要的因素还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其实都患了抑郁症,这一个事实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一些行为的转变,抑郁的情绪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暴躁的情绪使他们有侵略性和好勇斗狠,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像是放弃了自己并不顾一切。还有,他们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值得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将导致自杀的发生,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现象日益增多。

对于家长求助的关于儿童抑郁症治疗方法,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两种:一种是心理治疗,一种是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使用较普遍,治疗前要熟知患儿的情况,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他们,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反复保证以减轻患儿的怀疑、恐怖、焦虑紧张和不安。

药物治疗

儿童抑郁症药物一般10~12岁以上方可使用。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推荐用抗焦虑药,对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镇静、睡眠作用,主要药物包括阿普唑仑、氯硝西泮、氟西泮等。抗焦虑药副反应较轻,但需要经常反复使用者最好不要长期单一用药。

专家指出:家庭治疗是患儿和家庭成员共同作为治疗的对象。情绪与行为模式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后天获得,儿童既接受父母或祖辈的遗传素质,若在后天仍然受到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那么只是依靠一时的药物治疗是难以痊愈的。各位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最温馨的呵护和帮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浇灌出阳光的种子和希望的成长!

孩子内向怎么办如何帮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内向怎么办

孩子内向怎么办?父母对孩子要有耐性。内向的人说话办事比较谨慎,常常要仔细思考后才会表达想法,付诸行动。作为父母,要尊重宝宝的行为风格,不要急于打断孩子说话。

父母不要对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父母在提问时不仅要有耐性,还要注意问的方法。内向的孩子,如果你一下子问他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会特别紧张,语无伦次,没有办法思考。所以,在提问时不要问太多,慢慢来。

其次,要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内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尊及自信,常觉得自己不够好,课堂上不敢大声发言,也不敢和小伙伴玩,怕被人拒绝。父母要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多抽时间陪孩子玩游戏、读书等,积极表扬孩子。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玩耍,建立良好关系,周末可以带孩子出去串门,让他体验交往的乐趣。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小技巧,增强自信。而且尊重孩子社交习惯。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

本文Hash:1668ccc27c4859cc34bb25e109320495c3859ac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