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后的桐桐,对“五角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家园联系手册上,连续两个月的精彩瞬间记录都与“五角星”有关――
十月份记录,桐桐表现得很好,能一口饭一口菜地吃,老师当场就表扬了她:“桐桐,你真棒!能自己吃饭了!”结果桐桐淘气地对叶老师说:“老师,今天你可以给我五角星吗?”
十一月份记录:“桐桐,老师喂你吃饭好吗?”“不要,桐桐要自己吃!”啊呜啊呜,桐桐吃得可香了!吃完饭,桐桐走到韩老师面前,大声说:“给我五角星,我表现很好!”
此之外,桐桐对于五角星的钟爱甚至延伸到了家里。小家伙从幼儿园回家后竟然天天晚上缠着要爸爸奖励她五角星,爱女心切的爸爸手头没有五角星,便心生一计,用笔在纸上画五角星,剪下来再“奖励”她,小家伙竟然也乐得屁颠颠的……
两岁以后的孩子,已经逐渐从复杂的情绪中分化出自豪感、羞耻感甚至道德感等复杂的情感体验,同时,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还渐渐学会了把自己作为主体的人来认识,出现了初步的自我评价。然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是依从性的,年龄越小,这种特征越明显。
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常常是以他人的贬褒为转移的,如果别人说她好,说她乖,说她能干,她就觉得自己很好很乖很能干,从而感到自豪,认为自己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如果别人说她不听话、没本领,她也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差,甚至一无是处。
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对可取的教育方式是以正面表扬为主,让孩子在正向的引导中调节自己的行为。相反,经常性的负面评价信息,会让他们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甚至形成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由于还不懂得在独立的自我肯定中寻找积极情感体验,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五角星”等实物便成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孩子这种对良好情感体验的追求和自我评价心理的不成熟性,为我们利用“五角星”之类的“正面”刺激物去引导他们的行为提供了方便。
比如,习惯的养成。如果我们期待孩子养成坐在餐桌前乖乖进食的习惯,就可以在孩子主动做出这种行为后用“五角星”予以强化,甚至以五角星为诱饵,诱导孩子完成相应的行为,直到“习惯成自然”。
比如,道德行为的规范。每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就给她贴一个“红五星”,做了一件“坏事”,就贴个“黑五星”。为了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约定,每件“坏事”产生的“黑五星”记录,可以用5件“好事”来抵消。如此便可以把孩子对五角星的追求跟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星”的运用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运用之前要给孩子讲好规则,让孩子了解“五角星”的象征意义,不为了拿到“五角星”而追求“五角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纯粹地要求五角星的时候满足他的要求。
★奖励“五角星”时一定要态度认真,郑重其事,最好当着他人的面奖励,以让孩子体会到“五角星”带来的自豪感,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如果情理引导可以达到同样目的,则不推荐频繁使用这种外在刺激的诱导方式。因为外在的刺激虽然容易立竿见影,但很容易让孩子为了得到这种奖励而做出相应的好行为,不利于他建立内在的自觉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文Hash:7bac32ab235765d013c7f3ff2e7da847310b6dd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