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谈心”的六个尺度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压力,学生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加之所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而出现过激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摸准脉搏,对症下药。“谈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借助的是语言和情感的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达
到工作目的,其过程是无形无规则的,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效果是明显的。通过“谈心”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在具体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扣心弦”。即把握学生的心态,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触动学生心弦。心弦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心理上因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共鸣的一种心理状态。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就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心态,把握住共性和个性,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心态,又要掌握好学生的个性特征。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确实是至理名言。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

  二要“用诚心”。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位,在具体的工作中以诚相待,坦诚交流,以理服人是十分重要的。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语气温和亲近,行为诚恳真挚,切忌用伤害学生感情,伤害自尊,甚至侮辱人格的方式开展工作。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在摆事实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细节问题上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引导,要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学生的思想,使其豁然开朗,心悦诚服。

  三要“有耐心”。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一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他也会觉得心情舒畅得多了。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为了解决某个棘手问题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谈心不顺利,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和报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

  四要“将心比心”。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切忌高高在上,亦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就不同;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将心比心,真心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要“选时机”。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是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也可选择家访的方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六要“以德感人”。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平时师者形象不正,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 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总之,只要运用好“谈心”,把握好应有的尺度,真正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就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更多>>

做个慧心仁慈的好妈妈

美好宜人的志愿者

第一次见到冯红――是在一个心灵成长课上。我是学员,她是志愿者。她的气质很好,给人非常美好惬意的感觉!问起来,她只说是个家庭主妇!锲而不舍地追问,她才说――以前办公司,自己当董事长。一边笑眯眯自我解嘲那时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凶着呢!

真的假的?!眼前的这个人,这般的平静美好――虽然知道她是先我一步走过一些心灵成长课程的,可是还是固执地以为她应该有着很好的环境――因为那种自然和美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儿子孙哲童,俊朗、帅,跟妈妈有着一脉相承的平静,还有着八九岁男孩子自然的一份活泼和灵动。

所以当我们面对面坐着,听她讲述那些惊涛骇浪的过去时――多么不能置信!

走过成长的炼狱

她从小跟父母分开,7岁之前一直跟着奶奶,7岁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亲关系不很好,身为二女儿的她成为风暴中心那个当然的牺牲品。父母在她11岁那一年离异。13岁父亲娶了继母,再后来母亲改嫁,她跟母亲和继父还有继父的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母亲很不幸福,也很不快乐,转嫁到她这个女儿身上的,就是伤害和打骂。她不敢反抗,因为妈妈是她惟一的庇护。她常常惶恐于会失去妈妈,失去了妈妈,就意味着自己再也没有家,无家可归了――

于是她和母亲延续着那个互动模式――儿子三岁那年,偶然之间,听闻她居然跟父亲有了联系,母亲在深夜跑到她的家里,冲着她噼里啪啦一顿耳光,她一动不敢动!

这就是她曾几何时的人生。

若干年后接受心理辅导,她说这才发现原来人可以有感受,而在当年,她必须切断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完全麻木钝化,才能存活下去!

逃不脱的“母爱”模式

做了妈妈以后,她曾经试图走向母亲的反面,不要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她很爱儿子。可是纵然努力地爱孩子,她还是发现,愤怒的时候,她就是曾几何时的那个母亲,一般无二地伤害着那个无辜的小孩!

儿子习惯在她发火、情绪失控的时候讨好她。情绪好的时候她也心疼孩子,可是她管不住自己,有一段,她沉迷于摔碗,情绪一失控就奉上“打击乐”!她说简直沉浸于听那些容器落地的爽脆响声!

孩子很喜欢爸爸送的一个礼物,价格不菲的一个二代PSP。一次母子两个爆发战争,儿子为了避免妈妈摔了他深爱的宝贝,抢先休战跑到自己房间把自己的PSP小心翼翼藏到被子里。她这个盛怒的母亲追到孩子房间,把儿子心爱的宝贝翻出来狠狠摔向地面――

她的朋友说:换了个人,以前对孩子那个凶呀!

她自己总结以前的育儿: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不懈的学习成长

缓过来劲的时候她开始借助专业的心理辅导,开始读大量的心灵成长书籍,上一些相关的课程。她悟到很多――譬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直接决定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当母亲再要打她的时候,她不允许母亲打到她。她从这个模式中挣脱了出来,只有这样,伤害才能中断,儿子才能不被殃及。

通过对亲子教育的大量学习,她认为:如果只把训练、改变、提升的焦点放在亲子关系技巧上,就好比是只改良种子而不关注土地。再优良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它也很难有所成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土壤,孩子在家庭里被塑造成人,不是“肖父(像爸爸)”就是“肖母(像妈妈)”。然而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高度,充其量只能到达自己成长的高度。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想要孩子有更加宽广更加无远弗届的未来,父母自己要先成长!

爱是最好的教育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长动力和感悟,冯红跟孩子开始有着越来越多良好的互动。儿子放学回来,会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骂同学了,你觉得对不对?

那你觉得该骂不该骂呢?

那我觉得不应该骂!

孩子不会藏着掖着,自己惶恐地消化事件。而是借助母子间良性的互动释放掉自己那份不安的情绪,让情绪可以自由地流淌。在这个情境中,她这个妈妈只是一个协助者和支持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冯红说:亲子关系,心灵的连接比教育重要多了,爱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爱孩子就是――不伤孩子的自尊、不伤孩子的本真;当孩子失误时就事论事,不伤害孩子;只在人格层面引导他,努力保有他灵魂的纯真,不让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本性的纯真。

父母可以看到孩子本原的那个好,孩子才会有一份圆满、圆融自在出来,自我价值感随之提升!

教育就是情绪的转移,耐心地对孩子,充分地接纳和允许。这两年,她说儿子一个显明的变化就是不像过去那样遇事大发脾气,有独立应对问题和处理跟小朋友纠纷的能力了。不只儿子,老公也变了个人,以前在家什么活都不干的一个大男人。现在一回家什么都做,且做得自得其乐。

编辑的话:

从恶性的循环到良性的互动,冯红让自己脱胎换骨,也把自己从痛不欲生的窠臼中唤醒到了圆满幸福自在的现在。说到老公的改变,她说因为自己接纳的品质提升了。以前他“一说就是错”。现在我平静下来了,他说什么我都觉得“是啊,很好啊,没什么不可以啊”!对孩子,顺应他自然的智慧和灵性,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做个慧心仁慈的好妈妈

美好宜人的志愿者

第一次见到冯红――是在一个心灵成长课上。我是学员,她是志愿者。她的气质很好,给人非常美好惬意的感觉!问起来,她只说是个家庭主妇!锲而不舍地追问,她才说――以前办公司,自己当董事长。一边笑眯眯自我解嘲那时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凶着呢!

真的假的?!眼前的这个人,这般的平静美好――虽然知道她是先我一步走过一些心灵成长课程的,可是还是固执地以为她应该有着很好的环境――因为那种自然和美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儿子孙哲童,俊朗、帅,跟妈妈有着一脉相承的平静,还有着八九岁男孩子自然的一份活泼和灵动。

所以当我们面对面坐着,听她讲述那些惊涛骇浪的过去时――多么不能置信!

走过成长的炼狱

她从小跟父母分开,7岁之前一直跟着奶奶,7岁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亲关系不很好,身为二女儿的她成为风暴中心那个当然的牺牲品。父母在她11岁那一年离异。13岁父亲娶了继母,再后来母亲改嫁,她跟母亲和继父还有继父的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母亲很不幸福,也很不快乐,转嫁到她这个女儿身上的,就是伤害和打骂。她不敢反抗,因为妈妈是她惟一的庇护。她常常惶恐于会失去妈妈,失去了妈妈,就意味着自己再也没有家,无家可归了――

于是她和母亲延续着那个互动模式――儿子三岁那年,偶然之间,听闻她居然跟父亲有了联系,母亲在深夜跑到她的家里,冲着她噼里啪啦一顿耳光,她一动不敢动!

这就是她曾几何时的人生。

若干年后接受心理辅导,她说这才发现原来人可以有感受,而在当年,她必须切断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完全麻木钝化,才能存活下去!

逃不脱的“母爱”模式

做了妈妈以后,她曾经试图走向母亲的反面,不要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她很爱儿子。可是纵然努力地爱孩子,她还是发现,愤怒的时候,她就是曾几何时的那个母亲,一般无二地伤害着那个无辜的小孩!

儿子习惯在她发火、情绪失控的时候讨好她。情绪好的时候她也心疼孩子,可是她管不住自己,有一段,她沉迷于摔碗,情绪一失控就奉上“打击乐”!她说简直沉浸于听那些容器落地的爽脆响声!

孩子很喜欢爸爸送的一个礼物,价格不菲的一个二代PSP。一次母子两个爆发战争,儿子为了避免妈妈摔了他深爱的宝贝,抢先休战跑到自己房间把自己的PSP小心翼翼藏到被子里。她这个盛怒的母亲追到孩子房间,把儿子心爱的宝贝翻出来狠狠摔向地面――

她的朋友说:换了个人,以前对孩子那个凶呀!

她自己总结以前的育儿: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不懈的学习成长

缓过来劲的时候她开始借助专业的心理辅导,开始读大量的心灵成长书籍,上一些相关的课程。她悟到很多――譬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直接决定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当母亲再要打她的时候,她不允许母亲打到她。她从这个模式中挣脱了出来,只有这样,伤害才能中断,儿子才能不被殃及。

通过对亲子教育的大量学习,她认为:如果只把训练、改变、提升的焦点放在亲子关系技巧上,就好比是只改良种子而不关注土地。再优良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它也很难有所成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土壤,孩子在家庭里被塑造成人,不是“肖父(像爸爸)”就是“肖母(像妈妈)”。然而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高度,充其量只能到达自己成长的高度。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想要孩子有更加宽广更加无远弗届的未来,父母自己要先成长!

爱是最好的教育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长动力和感悟,冯红跟孩子开始有着越来越多良好的互动。儿子放学回来,会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骂同学了,你觉得对不对?

那你觉得该骂不该骂呢?

那我觉得不应该骂!

孩子不会藏着掖着,自己惶恐地消化事件。而是借助母子间良性的互动释放掉自己那份不安的情绪,让情绪可以自由地流淌。在这个情境中,她这个妈妈只是一个协助者和支持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冯红说:亲子关系,心灵的连接比教育重要多了,爱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爱孩子就是――不伤孩子的自尊、不伤孩子的本真;当孩子失误时就事论事,不伤害孩子;只在人格层面引导他,努力保有他灵魂的纯真,不让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本性的纯真。

父母可以看到孩子本原的那个好,孩子才会有一份圆满、圆融自在出来,自我价值感随之提升!

教育就是情绪的转移,耐心地对孩子,充分地接纳和允许。这两年,她说儿子一个显明的变化就是不像过去那样遇事大发脾气,有独立应对问题和处理跟小朋友纠纷的能力了。不只儿子,老公也变了个人,以前在家什么活都不干的一个大男人。现在一回家什么都做,且做得自得其乐。

编辑的话:

从恶性的循环到良性的互动,冯红让自己脱胎换骨,也把自己从痛不欲生的窠臼中唤醒到了圆满幸福自在的现在。说到老公的改变,她说因为自己接纳的品质提升了。以前他“一说就是错”。现在我平静下来了,他说什么我都觉得“是啊,很好啊,没什么不可以啊”!对孩子,顺应他自然的智慧和灵性,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本文Hash:8d21ff46498d8fa53d9fca8a06865b05fbd4b14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