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寄语:教育要从“心”开始

近年来,教育改革似乎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对新教育的讨论此起彼伏。但是讨论中心几乎都围绕着技术层面的改革:学校如何变换体制,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和考核制度,学生如何学到更多的知识。殊不知,我们更需要的是“心”教育,而不仅仅是“新”教育。>>>入园啦,你家宝宝准备好了吗?

“心”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应由心而发,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对心灵进行培育。有一则寓言就讲了这样的道理——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撬不开锁,而钥匙却轻轻一转把锁开了。铁棒问:“钥匙,这是为什么?”钥匙答道:“很简单,因为我懂锁的心。”教育也是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拿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那把“钥匙”,走进孩子们的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然而,在近期国内媒体的一项调查中,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该项调查针对北京、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8个省市的446名中小学生进行,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太缺乏主动性,而且还存在害怕与老师交流的情况。在问到为什么不与老师交流时,百分之六十多的学生回答是因为“自己胆小”、“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等。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学生对老师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心怀畏惧,很少真正的对老师袒露心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不能走近孩子,教育的成果也将大打折扣。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现状深感忧虑,却不知如何破解难题。

然而近日,一组名为“教育从心开始”的公益教育纪录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很多视频网站上,这组教育纪录片得到了妈妈们和教育工作者的推荐。教育从“心”开始由六个主题组成,分别讲述了六个年轻的老师和几个“特殊”孩子之间发生的感人小故事,无论是把数字“8”当成仇人的孩子,还是被其他老师认定智力有问题的“转校生”,或是渴望得到关爱却习惯性把自己像刺猬一样包裹起来的孩子,都因为这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师而变得开朗和快乐。

相关阅读:

·幼儿园入园体检石家庄4成宝宝异常

·宝宝不喜欢的八种妈妈

·宝宝入园要准备什么

12

宝宝的礼仪教育要从“心”开始

所谓的礼仪,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应该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

我的女儿在3岁半时鹦鹉学舌般地学会了说“对不起”,当时的确是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我后来发现,一旦她做了错事,她就会没有一丝愧疚、轻描淡写地说:“我说对不起总可以了吧。”于是,我一直在找机会让孩子真正理解“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真正意义。

女儿的舞蹈表演一直很精彩,有一次,幼儿园举行大型的文娱表演,我是答应了女儿到时候一定会去观看她的演出的。但后来因为我没能抽出时间错过了,当晚女儿在埋怨了之后,一直沉默不语。在她睡前,我坐在她的床前,真诚地对她说:“宝宝,妈妈知道你的演出非常的精彩,我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宝宝的出色表现啊。错过你的精彩表演,妈妈感到伤心,更为没能实现诺言感到对不起你。对不起,宝宝。”孩子听完,紧紧地搂着我,哭了。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可能是完人,在做错事的时候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对不起”别人不是件轻描淡写的事。

同样,在孩子帮助我递过一件小物事时,我也会诚恳地说声“谢谢”,在孩子扑向刚下班的我并说“妈妈好”时,我也同样表现出格外的兴奋。渐渐地,孩子不再随随便便地滥用礼貌用语了,她懂得了这些词汇所传达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

女儿刚入幼儿园时,经常因抢夺玩具而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这也是同龄孩子普遍的特点。我也曾简单地告诉她要懂得谦让,但效果并不好。她曾对我说,谦让并不让她高兴。我明白,孩子没有在谦让这种交际方式中感受到快乐。现在有些父母也会对孩子说:“如果别人要抢你的玩具,你可以对他说‘我们一起玩好吗’。”其实,合作是社会礼仪活动中更为复杂的一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一起玩”要比谦让更难以应对。于是,我对孩子的“改造”首先从谦让开始。

平时,我每天都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一同玩耍,但这回我把自己的角色稍作了一下调整,不是“陪”,而是以一个大孩子的身份,一起与她玩。我会对她说我也喜欢那些可爱的玩具,甚至把她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玩“过家家”。起初,我也与她及别的孩子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天,我对她说:“本来我们玩得很高兴的,但跟别人抢玩具不是件高兴的事,怎么办呢?”过后,我看得出来,她也在想这个问题。终于有一次,在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女儿把一个玩具让给我玩。我马上表现得异常的兴奋,并大声对所有的孩子说:“言言(我女儿的小名儿)真好!她太让我高兴了!明天我还要和她玩!”我的异常兴奋感染了女儿及其他孩子们。爱玩的他们发现谦让原来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渐渐地,在我与他们的游戏中,谦让成了很常见的事,而在此基础上,女儿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时也很少发生矛盾,谦让促成了她与伙伴们的合作。

还有一次,我带女儿与大学同学聚餐,在座的其他同学也有携带孩子的。聚餐的地方围有不少对于孩子来说很好玩有趣的东西。席间,有的孩子就在那乖乖地坐着,不时斜眼看看自己的父母,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我的女儿则东跑西跑,兴奋得不时惊呼雀跃,还不小心打碎了别人的酒杯。对此,我没有像其他父母 厉批评,而只是让她下次小心些。之后,曾有同学出于好心劝我好好管管孩子,不可娇惯,还说看看人家孩子坐在那多安静、多乖。但我的同学却不知,这次聚餐我心里很不好受,不是因为我的女儿的好动,而是因为那个安静的孩子。

那个好心的同学说什么大人交谈时小孩子要安静、吃饭时小口进食等,我感到不解。为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子就得安静,而不是大人们给孩子让出空间?成人聚餐往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多的是为了交流或者交际,而玩闹对孩子来说则是件享受的事,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得以释放呢?为什么孩子打碎酒杯就应该挨骂,而成人不小心打碎酒杯也很常见,又有谁责骂了呢?

爱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扼杀孩子的天性能更残酷的了。我不能说我的女儿在未来就一定会比那个安静的孩子优秀,但我高兴的是我的女儿享受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快乐。

宝宝的礼仪教育要从“心”开始

所谓的礼仪,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应该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

我的女儿在3岁半时鹦鹉学舌般地学会了说“对不起”,当时的确是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我后来发现,一旦她做了错事,她就会没有一丝愧疚、轻描淡写地说:“我说对不起总可以了吧。”于是,我一直在找机会让孩子真正理解“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真正意义。

女儿的舞蹈表演一直很精彩,有一次,幼儿园举行大型的文娱表演,我是答应了女儿到时候一定会去观看她的演出的。但后来因为我没能抽出时间错过了,当晚女儿在埋怨了之后,一直沉默不语。在她睡前,我坐在她的床前,真诚地对她说:“宝宝,妈妈知道你的演出非常的精彩,我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宝宝的出色表现啊。错过你的精彩表演,妈妈感到伤心,更为没能实现诺言感到对不起你。对不起,宝宝。”孩子听完,紧紧地搂着我,哭了。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可能是完人,在做错事的时候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对不起”别人不是件轻描淡写的事。

同样,在孩子帮助我递过一件小物事时,我也会诚恳地说声“谢谢”,在孩子扑向刚下班的我并说“妈妈好”时,我也同样表现出格外的兴奋。渐渐地,孩子不再随随便便地滥用礼貌用语了,她懂得了这些词汇所传达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

女儿刚入幼儿园时,经常因抢夺玩具而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这也是同龄孩子普遍的特点。我也曾简单地告诉她要懂得谦让,但效果并不好。她曾对我说,谦让并不让她高兴。我明白,孩子没有在谦让这种交际方式中感受到快乐。现在有些父母也会对孩子说:“如果别人要抢你的玩具,你可以对他说‘我们一起玩好吗’。”其实,合作是社会礼仪活动中更为复杂的一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一起玩”要比谦让更难以应对。于是,我对孩子的“改造”首先从谦让开始。

平时,我每天都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一同玩耍,但这回我把自己的角色稍作了一下调整,不是“陪”,而是以一个大孩子的身份,一起与她玩。我会对她说我也喜欢那些可爱的玩具,甚至把她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玩“过家家”。起初,我也与她及别的孩子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天,我对她说:“本来我们玩得很高兴的,但跟别人抢玩具不是件高兴的事,怎么办呢?”过后,我看得出来,她也在想这个问题。终于有一次,在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女儿把一个玩具让给我玩。我马上表现得异常的兴奋,并大声对所有的孩子说:“言言(我女儿的小名儿)真好!她太让我高兴了!明天我还要和她玩!”我的异常兴奋感染了女儿及其他孩子们。爱玩的他们发现谦让原来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渐渐地,在我与他们的游戏中,谦让成了很常见的事,而在此基础上,女儿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时也很少发生矛盾,谦让促成了她与伙伴们的合作。

还有一次,我带女儿与大学同学聚餐,在座的其他同学也有携带孩子的。聚餐的地方围有不少对于孩子来说很好玩有趣的东西。席间,有的孩子就在那乖乖地坐着,不时斜眼看看自己的父母,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我的女儿则东跑西跑,兴奋得不时惊呼雀跃,还不小心打碎了别人的酒杯。对此,我没有像其他父母 厉批评,而只是让她下次小心些。之后,曾有同学出于好心劝我好好管管孩子,不可娇惯,还说看看人家孩子坐在那多安静、多乖。但我的同学却不知,这次聚餐我心里很不好受,不是因为我的女儿的好动,而是因为那个安静的孩子。

那个好心的同学说什么大人交谈时小孩子要安静、吃饭时小口进食等,我感到不解。为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子就得安静,而不是大人们给孩子让出空间?成人聚餐往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多的是为了交流或者交际,而玩闹对孩子来说则是件享受的事,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得以释放呢?为什么孩子打碎酒杯就应该挨骂,而成人不小心打碎酒杯也很常见,又有谁责骂了呢?

爱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扼杀孩子的天性能更残酷的了。我不能说我的女儿在未来就一定会比那个安静的孩子优秀,但我高兴的是我的女儿享受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快乐。

本文Hash:059770dad2cfea517fcc97600b0eda0d73f54efe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