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见义勇为,你的孩子知道吗

“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曾经被写入小学生守则,也是几代人从小受过的教育。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正直、勇敢的孩子,要像英雄那样,成为军人和警察曾经是大多数人儿时的梦想之一。

然而,“见义勇为”从中小学生守则中被删除后,却受到了教育部门、家长们的赞同。尽管多年来,国家为了提倡见义勇为,专门成立了表彰机构,各类见义勇为的事件每年都是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变化、判断和自护能力都不强的中小学生要真正做到“见义勇为”绝非易事。往往事件发生后,会造成未成年人的意外伤害,或是让未成年人处于不利的处境中。

据资料介绍,意外伤害造成的夭折,已成为世界各国0—12岁儿童的第一死亡原因,是危害未成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有不少中小学生尤其是喜欢参与一些不安全的,甚至是危险性的活动。如:有的男生喜欢运用棍棒刀枪、石头泥沙作武器“开战打仗”或逗打嬉闹,以致戳瞎眼睛,打掉牙齿,砸破脑袋,折伤筋骨;有的学生玩耍射伤力较大的玩具枪、飞刀造成同伴间的意外伤害;有的学生喜欢登高攀树、翻墙,导致从高处摔下,自身伤残;有的学生追赶汽车,攀爬机动车辆,被摔得生死难料;有的学生骑自行车带人,在马路上横冲直闯,致使车祸发生;有的学生违纪违章使用体育器械,从单双杠、吊环、滑梯上摔下,造成脊柱裂伤;有的学生在打架斗殴处围观而遭误伤;有的进出影剧场等娱乐场所追赶拥挤、打架逗闹,造成跌倒踩伤、挤伤、砸伤;有的到动物园游玩,爱把手伸进动物笼子里逗趣而被咬伤……

一些孩子在天真的正义感的支持下去帮助同学,伤害了别人的同时更伤害了自己。

帮助同学是不是见义勇为

日前,记者在北京顺义某学校见到今年17岁的小利,他是班里的好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人们不知道,这个腼腆得像女生的好学生,在去年因为帮助女同学,以涉嫌故意伤害犯罪,曾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差一点人生就陷入不可挽回的深渊。

2002年5月18日下午放学后,当时正在上初中的小利与两位女同学小月、小丽3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回家在小丽家门口聊天。这时,同村的15岁的少年小胜从胡同里出来,问也不问,一下子就坐到了小丽的自行车后捎货架上,与小月搭喳。过了十几分钟,小月要回家,就去推自行车,小胜却抓住了她的自行车不让她走。小月百般恳求,也无法摆脱小胜。站在一边半天不说话的小利早就心中不满,他冲过来对小胜说:“把车给她。”小胜说:“不给,你给我站到一边去。”小利又连说几遍,小胜就是抓着小月的车不撒手。

小利气鼓鼓地说:“你找打是不是?”边说边走到附近一个木头堆旁,抽出一根长约2米、粗约4厘米的木棍就向小胜走过去,他走到跟前,抡起木棍就向小胜的肩膀打去。小胜低头一躲,正好打在他的右脑部,小胜当即倒在地,血流了满脸。

小胜家人把小胜送到了附近医院。因伤势严重,又转到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半个月后才出院。经法医鉴定:小胜头部损伤致颅骨骨折,出血50ml,构成重伤。右额处做了开颅手术。5月31日去法医院作鉴定时,小胜额顶部的手术创口疤痕仍长达23厘米。

小胜的母亲报案,因涉嫌故意伤害犯罪,2002年6月4日小利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6月27日,公安机关提请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对其批准逮捕。

< p>由于老师和校长都证明:小利在校一贯表现很好,遵守规章制度,学习成绩良好,以前从未与同学打过架。

于是承办该案的检察官认为,小利在校表现一贯很好,家中也愿意赔偿受害人损失,且不会再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可能,依据我国刑法规定没有逮捕的必要,提出了建议公安机关撤案或者作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意见。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对其作出了不予逮捕的决定,小利才回到了家中。

小利曾经哭着对检察官说,自己以为自己在“教训”一下这个“坏人”,因为大家都认为小胜经常欺负女同学,他以为自己是“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让他患上了强迫症

近日,记者拨通了小飞(化名)家的电话,小飞的母亲在电话中哭诉了她家压抑的生活,而这一切无穷无尽的烦恼,源于小飞一次替朋友出头的“见义勇为”行为。

3年前的一天,11岁的小飞放学的路上,遇到好朋友小东、小强等,他们告诉小飞说,附近有一伙社会上游荡的大孩子经常欺负他们,管他们索要钱财。小飞一听非常生气,他说:“你们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和老师呢?”小东哭着说,自己爸妈正在闹离婚,而老师不管校外的事情。小飞决定帮小东出头,讨回公道。

小飞和小东等人准备了皮带、铁链等东西,在学校的附近的路上等着欺负小东的人经过。不久,那几个孩子出现了。小飞带领着小伙伴冲上去,抡起皮带、铁链就打。在纠缠厮打中,有一个孩子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小飞得意洋洋地说:“不许再欺负同学了,否则我还会找你们算账的。”

几天以后,警察找到了小飞的学校,把小飞带走了。小飞的妈妈急忙赶到派出所,才知道这个平时又懂礼貌自尊心又强的儿子居然打架的事。

警察严肃地告诉小飞的母亲,小飞打架的后果非常严重,一个孩子的癫痫突然发作,正在医院抢救,另几个孩子的外伤也构成重伤。后来事情在双方协商下解决了,受伤的孩子也得到了小飞家长的赔偿。小飞也免于刑事处罚。

学校因为小飞参与打架斗殴,给小飞记过处分。而小飞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认为自己是帮助朋友,团结同学,和坏人坏事勇于斗争。可是不但自己被警察抓起来,而且还受到学校的处分。自己从一个被同学们喜欢的好学生变成了一个坏学生。小飞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回到家中,也不和家长交谈。在学校里,经常和老师顶嘴,和同学吵架。

为了避免小飞在学校里压力太大,父母给小飞转了学,每天不辞辛苦地送孩子上下学。可是小飞在新学校里并没有进步,反而变得更加孤僻。家长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结,经常想找机会和孩子聊聊,但是小飞总也听不进去。

从初中到高中的3年中,小飞换了好几所学校,见过好多教育专家。小飞的妈妈也听过许多的教育讲座,可是这在小飞身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年初,妈妈发现小飞行为古怪,精神恍惚,凭着当医生的职业敏感,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小飞患上了强迫症,最好休学治疗。

小飞妈妈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单纯,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呢?”

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不爱画画吗?

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我不爱画”很少有孩子天生不喜欢画画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不喜欢画画了呢?我觉得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们最初的涂鸦很随意,随便涂涂抹抹、点点画画,就算完成了一幅“作品”,而且会很高兴地拿来给爸爸妈妈看。而父母们呢,却往往对这些“瞎画”的东西很不以为然,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瞎画”中的兴趣点和潜藏的能力。“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要画就好好画,别乱涂乱抹的。”“他哪儿会画呀,不过瞎涂涂罢了。”“都是他乱涂的东西,跟废纸一样,都扔了都扔了。”这些话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有些不愿意等待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者房子,要求孩子照着画。还有些父母为了吸引孩子,把家里挥洒得到处鲜艳卡通。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弄得孩子对自己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些碰巧被行家说是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家长却对他的“潜力”的实质毫不知情。孩子的天赋再高,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了。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这对孩子的发展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孩子的天赋和灵性渐渐地被消磨掉,孩子的兴趣渐渐地被抹杀,而家长还一无所知。“我不会画”成都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给我写信说:8年前,她的小侄儿只有5岁时,曾经与她有一段对话,让她刻骨铭心:“维维,明天是你妈的生日,你妈属马的,你给你妈画匹马做生日礼物吧。”“我不会画。”“为什么?”“老师没教过。”这位妈妈当时就想,如果我有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可现在8年过去了,她发现她所在的地方,美术教学还是那么传统。岂止是她所在的地方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在我们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更多的家长陷入困惑。“我不会教”有位2岁多孩子的妈妈非常疑惑地说:到底我该如何帮助女儿?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对绘画不感兴趣,照着实物或书本,怎么也下不了笔。还有位妈妈说:画画,我是最头痛的。小时候上画画课,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如今更是画不成画,毫无美感可言,指点孩子画画更加没有可能了。这位妈妈为什么对画画课感到最头痛?是什么样的教育使她“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错误的美术教育的结果。我们曾经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个误区,它让我们把技法当作美术本身,把“画得像”当作美术好的标准。于是,如果我们不能对着一个东西画得很像,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于是,我们看不懂那些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法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能像孩子们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自己的心去感受,更不用提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了,同样的问题还在继续。家长表面上赞美着孩子的画,实际上却觉得孩子的画很乱、很难看。有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她发现她的孩子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可她也诚实地告诉我,对于梵高的作品,她除了觉得难看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打你吗?

打孩子,骂孩子,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哪个都不愿意。只是有时候还是会动手,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打你吗?我自己小时候也曾被爸爸打过,当然只是偶尔,不过可以知道被打的滋味。所以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苦口婆心,动手不是最佳选择。然而真的自己遇上了,要控制还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 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本文Hash:136ced30d4c4ee58429ab5c7769bae71c3e6dbc1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