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孩子身高的那些事

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足够的身高,而孩子们也是向往着一米八的高个子或者高挑的身材。然后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着身高?家长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能长个儿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身高俗语”有道理吗

“国人身高节节蹿升,最主要是大家的营养越来越好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全世界范围内的身高增加也是这个原因。除此之外,身高还受遗传、疾病等多方面影响。一直以来,百姓中流传着很多和身高相关的俗语,从中也能透视出一些身高秘密。

“三岁定身高。”伍学焱表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人一生中,有两个“长个”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刚出生时人大概在50厘米左右,一岁时长到75厘米,以后每年长5厘米左右,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岁前长成的。第二个是青春期发育前,这个阶段一年可长8―10厘米。接下来,就是青春发育时的猛烈一跳,这一跳因人而异,大部分男孩能长30厘米左右,女孩长25厘米左右。

“二十三蹿一蹿”。伍学焱告诉记者,过去由于营养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长停滞,到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所以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二十三蹿一蹿”的现象。其实,人到十五六岁后就不会再长个了。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男孩到18岁、女孩到16岁以后,骨骺已基本闭合,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伍学焱表示,这是一种误传。而且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爸爸,35%来自妈妈,其余30%则与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

“早长晚长都一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教授表示,不论男女,判定儿童矮小都有一条黄金分界线,那就是4岁。这时人体内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已基本成形,从身材上可以初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而长得过早危害更大。早熟的孩子就像一辆还没加满油,就抢先冲出起跑线的车,开始可能领先,但不久就会因为动力不足中途抛锚,最终被别的车赶上。伍学焱告诉记者,早熟的儿童可能提前一年进入青春期,成年后的身高就会少6厘米。

“越老越抽抽”。人过了50岁,身高就会走下坡路。其实,中老年人经常测量身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评定衰老程度。美国克利夫兰专业女性健康中心主任霍利・萨克博士称,人在21岁时身高达到最高值。21岁之后每年应测一次身高,如果身高比21岁时矮了3.8厘米,应该立即检查骨骼密度。发表在英国《内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在20年间身高降低3厘米或更多,老年男性因突发心脏病死亡的几率更高。

有关孩子身高的那些事

到底什么决定身高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身高是“天生的”,其实,决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遗传,还包括内分泌、营养代谢、心理、睡眠、运动等很多方面。武学焱列出了决定人体身高的排行榜。

第一名:遗传

据研究,人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告诉记者,确实有一个预测下一代成年身高的公式(儿童靶身高):

儿子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

女儿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

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在生活中也有父母都不高,儿女却“出类拔萃”的情况。

第二名:营养

身高是由营养“堆砌”起来的,而蛋白质是人体主要的“建筑材料”。即使拥有再好的遗传基因,如果营养不良,个子也不会长高。此外,“精神营养”也会决定孩子的个头。如果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

第三名:正常发育

以下几大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骨骼发育早,但闭合也会提前,最终身高会低于正常发育的孩子。缺觉:睡眠不足,对身高有重要影响。姿势:有些孩子不太注意站、坐、行、读、写的正确姿势,习惯性地低头、端肩、含胸、驼背,致使脊柱变形,会影响长高1―5厘米。

第四名:疾病

像慢性胃肠炎、心脏病等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疾病,会使得孩子的身体营养不够,身高无法正常生长。还有一些疾病会直接影响身高,如甲状腺、脑垂体功能低下等。

第五名:地域、气候

南北方人的身高确实存在差异。北方气候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新陈代谢慢,大多发育时间较晚,基础身高较高,所以身材高大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因为气候温暖或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快,大多青春期发育较早,基础身高低,所以身材会矮小一些。季节也会影响人“长个”。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发现:儿童生长速度,在5月份最快,10月份最慢,所以在5月前后应供给孩子足够的营养。

吃好睡好才能长个

如果父母不高,如何创造后天的条件来弥补先天不足呢?几位专家建议,要想抓住18岁前这个生长的“黄金季节”,建议从营养、运动、睡眠等方面下工夫。

蛋白质、矿物质不能缺。10―13岁的青少年,每天需要蛋白质70克,13―18岁需要80克,每天一杯奶是增高的秘诀。矿物质中,一定不能缺了钙、磷、锌。还要注意给小胖孩减肥,过胖也会影响身高。

每天必须户外活动1小时。婴幼儿可做主动或被动体操;学龄儿童可做向上跳的运动,如跳皮筋、踢毽和各种球类;青少年可做跳高等弹跳运动及全身性运动,如篮球、排球等。而举重、杠铃、铅球、铁饼等负重训练,18岁前最好别练。

10点前睡觉。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达高峰。3―6岁儿童要每天睡10―12小时;小学生、初中生9―10小时;高中生每天8―9小时。为了尽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最好让孩子晚上10点之前入睡。

尽量少蹲着。蹲着玩会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骨骼向外弯曲。坐椅子上时让后背靠紧椅子背,这样的姿势有利于脊柱保持挺直。

衣袜宽松点。衣服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紧紧箍住脚踝、穿脱都困难的袜子,会影响腿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长高。

每两个月量次身高。一般来说,孩子每年的生长速率低于4厘米,与同龄孩子的差距逐渐拉大时,你就要多加留意了,应及早带孩子到儿科内分泌专科咨询检查。

别迷信增高补品。现在所谓增高助长的医保用品“遍地开花”,千万不可盲目使用,如果骨龄已经成熟,用了也不会有效果,如果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滥用这些保健药物可能导致性早熟,反而不利于长高

小编总结:身高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和孩子都非常重视的问题,除了遗传因素外,营养、发育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多注重这些方面帮助孩子长高。另外,不要迷信增高产品甚至是增高手术哦!

有关3岁孩子的那些事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而在每个时期爸爸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以及培养孩子的重点也不一样。爸爸妈妈知道孩子3岁的时候要做些什么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3岁时的特点,让爸爸妈妈与3岁小宝宝快乐地相处!

3岁宝宝的年龄特点

★动作发展快

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喜欢用笔画画,已经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如,走、跑、跳、骑三轮车、玩球等,宝宝的爸爸妈妈时常会发现在墙上、桌上、纸上可能看到他们的涂鸦。

★认识靠行动

3岁宝宝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3岁宝宝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会碰一下你,摸一下你,以这种方式来打招呼,如果对方的小朋友不理解,以为是打他,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冲突。

★爱模仿

爱模仿是宝宝的天性。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宝宝是好模仿的。宝宝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同伴,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你看书,他也像模像样地看书;你写字,他也像模像样地写字;家长之间经常吵架,那么孩子间可能不团结;家长不敬父母,孩子很可能以后就不尊敬长辈等。

★情绪作用大

宝宝容易激动,自我为中心强化,行为具强烈的情绪性,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

自我中心

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都围着宝宝转,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仿佛都是宝宝一个人的,在幼儿园里,玩具、食品、老师的爱都是大家共享。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宝宝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依恋

刚入园的宝宝不可避免有分离焦虑,同样的,不少家长也有分离焦虑,担心自己的宝宝被人欺负,老师不关心自己的宝宝。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后,往往一步三回头,给宝宝造成妈妈不放心幼儿园的印象。送宝宝入园时,妈妈应该微笑着离开,并给宝宝一个肯定的承诺:“妈妈一下班就来接宝宝。”当然,老师应该像妈妈一样体贴、关爱宝宝,为宝宝创设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宝宝喜欢上幼儿园。

有关3岁孩子的那些事儿

★学习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3岁宝宝来到幼儿园后,老师会教他们穿脱衣服、洗脸、洗手等,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宝宝在幼儿园学习了五天,周末在家待两天,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很可能给宝宝喂饭、穿衣、脱衣等,到下周去幼儿园时,宝宝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或水平(这所谓的“5+2=0”现象)。所以,幼儿园教育需要爸爸妈妈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掌握一定口语

和1~2岁的宝宝相比,3岁的宝宝已学会用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成人可以经常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提供一些和其他同伴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经常和宝宝念儿歌、讲故事等,促进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给宝宝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

宝宝的天性是好动的,不可能安安静静的。饭后、周末,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去室外走走,到公园、游乐场玩玩,散散步、爬爬山等,老师也可以经常让宝宝在户外游戏。

★允许宝宝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起来表达思想

3岁的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应允许他借助肢体、动作、表情等来表达意愿,不要随意打断宝宝的表达。

★体贴、关爱宝宝,给宝宝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个时期的宝宝处于安全感的建立时期, 果经常恐吓他,会给他造成心灵的伤害。如“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要避免。成人应该体贴、关爱宝宝,让他们觉得环境是安全的,爸爸妈妈是可以信赖的,这样他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后也会很自信。

★创造许多在家庭外和其他儿童接触的机会

宝宝在和成人交往时,成人经常是从成人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命令、强迫宝宝;可是,宝宝与同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互惠的,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他慢慢学会协商、合作,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提供具有丰富刺激,能激发宝宝探索欲望的环境

宝宝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爸爸妈妈应该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表象。如我们要教给宝宝“沉浮”这个概念,不可能像教给成人或大宝宝一样抽象,可以先为宝宝提供一大盆水,各种各样的材料:积木、塑料、石块、铁块等,让宝宝去操作,去摸索,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让宝宝学会观察。

★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宝宝可以自由地活动,做他想做的事情

宝宝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成人的保护,如插座就不能让宝宝去碰,尖的、圆的小东西就不能给宝宝玩等。让宝宝做自己能做并应该做的事情,如吃饭、穿衣、脱衣等。当然,除了为自己服务,也可以替成人服务,如给爸爸拿报纸,给妈妈搬小凳子,给幼儿园的盆景浇水等。

★称赞、鼓励、肯定宝宝,容忍宝宝的过失,放手让宝宝再做尝试

爸爸妈妈应该宽容宝宝的错误,经常鼓励、称赞宝宝。如宝宝替妈妈搬了一把小凳子,可是到中途时,他摔了一跤,你不是呵斥:“怎么这么笨,说了你不行的!”而是鼓励孩子:“宝宝,没有关系,勇敢爬起来。”等宝宝过来后,称赞宝宝:“宝宝真能干,可以帮妈妈搬凳子了。”

小编总结:孩子在每个成长期都会又不一样的表现,因此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与孩子相处。以上所提及到有关3岁小宝宝的特点以及其他内容,希望能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帮助!让宝宝健康成长起来!

关于孩子左撇子的那些事儿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在讲,家里的孩子是左撇子,无论父母们怎么帮他改正,可是过了一会儿后,孩子自己就又会换成左手了,这颇让一些父母们苦恼。那么,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关于孩子左撇子的这些事情,父母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就带父母们来学习下吧!

孩子用手的偏向性是逐渐显现的。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来说,你看不到他有明显的偏好。比如,给他递1次玩具,他可能用左手接48次,用右手接52次,没有明显的差异。

18~34个月期间的孩子,随着手的动作控制精细性的增加,用手的偏向性开始显现。但这种倾向要稳定下来,经常需要更长的时间。通常要到三四岁时,孩子的用手习惯才会基本固定,有的孩子甚至要到小学三四年级才能稳定下来。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习惯用手并不相同。爸爸妈妈要多体谅左撇子宝宝在生活中的困难,给予他需要的帮助。

1、体谅和尊重

让我们想象一下,左利手宝宝会遇到什么事情:左手宝宝系鞋带和爸爸示范的是反方向的。剪刀、直尺等常用工具都是为右手设计的,左手宝宝用起来颇不方便。热水龙头,向左是热水,向右是冷水,左利手就需要牢记,以免顺手拧了被热水烫着。此外,各种乐器的设计也是遵循右利的习惯……

2、在左利手宝宝遇到这些生活困难时,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宝宝刚开始学习各种技能时,弱势的左手宝宝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在孩子学习系鞋带、拿餐具、系纽扣等需要精细动作的事情上,你可以和孩子面对面做示范,放慢动作,这样孩子可以以你为镜,模仿你的动作。

3、适当活动右手

大多数父母们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强迫左利手孩子改用右手,这很好。当然,也可以适当让孩子活动少用的那只手。比如,让左撇子孩子学着用右手捡球;同理,惯用右手的宝宝可以学着用左手捡球,多种刺激对宝宝的综合发展有帮助。

但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特别是遇到宝宝操作具有难度的精细动作时,不要强迫他一定要学会左右开弓。

本文Hash:732e9b1b80ec9e761b800aa592b19fa7664b5338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