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探索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因此,提问的设计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提问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能指向幼儿的操作、探索与思考,引发幼儿自由的表达、发现与创造。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根据活动中的幼儿掌握知识的表现状况,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随机的提问,意在巩固幼儿的认知,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每一个幼儿。在这次教学活动的制定中,我虽然围绕重点和目标设计了提问,但是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加强经验的积累,不断的提高自己应变能力。

拟定自我教学评价的获取信息

给教学活动的一个正确的评价,对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促进今后工作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制定完成了教学活动后,我拟定了获取这次活动是否达到预想目标的信息方法:

第一,从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中,第二,从家长和孩子的参与活动中,第三,从幼儿最后的作品完成的结果中,第四,从自我组织教学的过程感受中。

经过周密严谨的教学活动的制定,我的这次活动圆满成功的完成了,同时通过这次教学活动的展示,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信任。打消了一部分家长的疑虑,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并不是吃饱了、玩好了,而是真正能学到知识、锻炼孩子们的能力、发展孩子们的智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效果,作为老师我深感欣慰。

活动结束后,反思自己,也从中找出了一些遗憾的方面,如果我的活动材料准备的更加丰富多彩一些,那么就能满足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和家长们创造性的完成最后的《串彩环》的环节。如果在提问、引导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关注个别孩子的即时兴趣和需要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更好的发挥和保护他们的自主探索的思维和能力。

这些都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学习,丰富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和促进专业水平,更好的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从而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成功的实施。

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的探索

一个主题的诞生,往往来自于幼儿的兴趣,而幼儿兴趣的产生则受他们的好奇心驱使。幼儿有了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才会产生兴趣,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在围绕一个问题讨论时,思维会非常活跃的。但是,由于幼儿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极为表面的现象,很少有自己比较深入地思考,也常常会轻信成人的回答。

幼儿天生爱问,但是幼儿会不会不断发问,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兴奋点能否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问题作出的反应。

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往往是直接回答,从而使幼儿接受现成答案。幼儿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很难形成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在主题活动中,教师的启发性语言需要引起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探索,寻求对问题的答案。因此,探索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学期,家长对于幼儿即将上学的事情非常关注,经常聚在一起议论,还常和老师探讨关于上学的话题。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孩子们,在班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们对上学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上学了就不用睡午觉了。”“我知道上学要很早起床呢。”“上学每天要上很多课。”“上学就不能玩了。”可以感觉得到,孩子们对上学这件事是又兴奋、又紧张。为了使幼儿对小学生活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了解有序的学习生活,帮助幼儿顺利的升入小学,我们和幼儿共同商议,开展了“我要上学了”的主题活动。

记得刚开始布置主墙饰时,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讲述了小学校的样子:大的楼房、一个大门、草地、老师等,并且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可是,装饰好了以后,孩子们产生了问题:“为什么不像呢?”“忘记操场了,小学生每天都要做操的。”“怎么有点像我们的幼儿园?”我问他们:“我也觉得有点不大像,那我们怎么才能布置出一个特别棒的小学校呢?”孩子们出了许多的主意:“老师,我们可以到小学去看一下。”“我回家问一下我姐姐,她就在上小学。”“我让我爸爸把小学的样子照下来,拿像片到幼儿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小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起增加了升旗台、有跑道的操场、锻炼器械,孩子们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做操、踢球、跑步,还有老师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情景,真的既形象又生动。

认识时间是我们主题活动的一个分枝活动,孩子们通过讨论、研究,了解了按时间做事的重要性,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时间观念。不过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时间的长短概念很模糊,为此,我们用小鼓的声音代替上课的铃声,设计了“课间十分钟”的集体活动。我问幼儿:“你们知道小学生什么时候可以喝水、上厕所吗?”“下课的时候。”“那么,下课的时候还能够做什么事呢?”“可以玩。”“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做游戏。”为了孩子们能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活动,我们先带孩子们到小学校进行参观,观察了小学生在下课时都在做什么,观察后进行了总结和记录。然后,我们在班上开展了模拟课堂的活动,听鼓声上、下课,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可有兴趣了。活动后,孩子们针对“十分钟该怎么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法说:“十分钟怎么这么短呀,一下子就过去了。”宁宁说:“是呀,我先看了一会书, 没有来得及上厕所。”大可说:“我现在想去厕所了,可是又上课了。下次,我一定先上厕所。”杨扬说:“我忘了喝水了。”晶晶说:“有事情应该在下课时说,上课不许讲话的。”孩子们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逐步获得了小学生活的经验。

通过集体交流活动,幼儿分享他人经验,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努力的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个体经验转变为集体经验,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推进主题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探索设置新的疑问,促使幼儿有所反应,才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继续探索。

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的探索

一个主题的诞生,往往来自于幼儿的兴趣,而幼儿兴趣的产生则受他们的好奇心驱使。幼儿有了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才会产生兴趣,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在围绕一个问题讨论时,思维会非常活跃的。但是,由于幼儿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极为表面的现象,很少有自己比较深入地思考,也常常会轻信成人的回答。

幼儿天生爱问,但是幼儿会不会不断发问,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兴奋点能否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问题作出的反应。

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往往是直接回答,从而使幼儿接受现成答案。幼儿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很难形成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在主题活动中,教师的启发性语言需要引起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探索,寻求对问题的答案。因此,探索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学期,家长对于幼儿即将上学的事情非常关注,经常聚在一起议论,还常和老师探讨关于上学的话题。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孩子们,在班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们对上学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上学了就不用睡午觉了。”“我知道上学要很早起床呢。”“上学每天要上很多课。”“上学就不能玩了。”可以感觉得到,孩子们对上学这件事是又兴奋、又紧张。为了使幼儿对小学生活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了解有序的学习生活,帮助幼儿顺利的升入小学,我们和幼儿共同商议,开展了“我要上学了”的主题活动。

记得刚开始布置主墙饰时,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讲述了小学校的样子:大的楼房、一个大门、草地、老师等,并且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可是,装饰好了以后,孩子们产生了问题:“为什么不像呢?”“忘记操场了,小学生每天都要做操的。”“怎么有点像我们的幼儿园?”我问他们:“我也觉得有点不大像,那我们怎么才能布置出一个特别棒的小学校呢?”孩子们出了许多的主意:“老师,我们可以到小学去看一下。”“我回家问一下我姐姐,她就在上小学。”“我让我爸爸把小学的样子照下来,拿像片到幼儿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小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起增加了升旗台、有跑道的操场、锻炼器械,孩子们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做操、踢球、跑步,还有老师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情景,真的既形象又生动。

认识时间是我们主题活动的一个分枝活动,孩子们通过讨论、研究,了解了按时间做事的重要性,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时间观念。不过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时间的长短概念很模糊,为此,我们用小鼓的声音代替上课的铃声,设计了“课间十分钟”的集体活动。我问幼儿:“你们知道小学生什么时候可以喝水、上厕所吗?”“下课的时候。”“那么,下课的时候还能够做什么事呢?”“可以玩。”“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做游戏。”为了孩子们能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活动,我们先带孩子们到小学校进行参观,观察了小学生在下课时都在做什么,观察后进行了总结和记录。然后,我们在班上开展了模拟课堂的活动,听鼓声上、下课,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可有兴趣了。活动后,孩子们针对“十分钟该怎么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法说:“十分钟怎么这么短呀,一下子就过去了。”宁宁说:“是呀,我先看了一会书, 没有来得及上厕所。”大可说:“我现在想去厕所了,可是又上课了。下次,我一定先上厕所。”杨扬说:“我忘了喝水了。”晶晶说:“有事情应该在下课时说,上课不许讲话的。”孩子们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逐步获得了小学生活的经验。

通过集体交流活动,幼儿分享他人经验,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努力的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个体经验转变为集体经验,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推进主题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探索设置新的疑问,促使幼儿有所反应,才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继续探索。

本文Hash:db2f26ff71d966770316d03f727ea0b64f9e248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