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宝宝拇指依赖的源头

我的儿子今年6岁,是个文静内向的孩子,十分讨人喜欢,可是有一个问题却使我十分苦恼,就是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大拇指。

不离嘴的手指头

这个现象从孩子几个月就出现了,开始我觉得他年龄还小,也没有太在意,可现在朋友们看见了都说:吃手指是个不良习惯,一定要尽早纠正。我也发现,因为吃手指,孩子的牙长得都有些问题了,大拇指也秃秃的,很难看。于是我们开始纠正他。

为了能达到目的,我和他爸爸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我先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吃手的种种不良后果,他听着直点头,也拍胸脯保证一定改。可几个星期过去了,他根本没有信用可言。只好换他爸爸的高压方式,如再发现就敲手指等等,可孩子除了掉眼泪之外,没任何改观。搞得我也挺心疼。

最后,我们甚至连往手指头上抹黄连、辣椒这种给小孩子断奶的招数都使过了,孩子还是依然如故,只不过是一听到大人的声音,就条件反射般地把手指从嘴里拿出来。可这有什么用呢,只要大人看不见,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我曾悄悄观察过他,发现他一个人的时候,吃得最勤。如看书的时候,一个人想事的时候。尤其是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只有在户外活动或者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才不去吃手。可我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带他出去玩或伴在他身边吧!

现在,我一方面十分后悔,应该从小就坚持制止他吃手,另一方面也十分苦恼,我到底该怎么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寻找拇指依赖的源头

拇指是儿童内心世界中母亲乳头的替代品。我们可能知道孩子吸奶的生理学意义,却不太知道吸奶中存在着更重要的心理意义。刚生下的孩子自然感觉与母体是共生的,他拥有着妈妈的一对乳房,吸吮乳房的时候他获得一种快感,得到一种心理满足。当他大一些以后,发现并不是每次自己需要乳房的时候都能得到满足,那么焦虑、恐惧、孤独、不满足就会产生,这时候孩子就会渴望乳房的替代品,而自己的拇指永远不会和自己分离。于是,拇指便成了孩子心目中乳房替代品的最佳选择。

2~3岁的孩子喜欢吸吮自己的拇指是太正常不过的行为了,但6岁的孩子如果还这样就有些不好了。

孩子为什么喜欢怀抱毛茸茸的东西,因为柔软和温暖象征着与母亲相依偎。吸奶的时候与母亲相拥,听到母亲的心跳,孩子会有安全感。同样,孩子的口腔感觉敏感,对世界的探索也由口腔去达成,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抓住什么都会先往嘴里送的原因。吸吮拇指虽然吸不出甘甜的乳汁,却能降低儿童的焦虑、孤独感、不安全感,给孩子带来情绪的稳定。北美的母亲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半岁孩子断奶后,会给他准备一个奶嘴,让孩子想吸吮的时候就含着,以此补偿孩子的心理需求。

正常情况下,1岁以后的孩子会逐渐地放弃奶嘴,把兴趣放在自然的饮食方面,学习像父母那样进食。如果孩子到五六岁还在吸吮拇指,父母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一个很焦虑或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自然会有一个情绪焦虑的孩子,而孩子也会自然需要一个拇指来释放焦虑。

母亲过多鼓励孩子口欲,比如任由2岁多的孩子叼着奶头睡觉。有的心理医生认为,口欲的滞留是成人贪食、话多、抽烟、饮酒的原因。有的心理医生也认为,儿童口欲不能满足,有可能在成年以后喜欢讽刺挖苦人、爱批评、唠叨等等。

孩子吸吮拇指有时不完全是吸,也伴随轻咬。这种咬,一是牙齿的生长刺激,二是儿童的攻击性的发泄,母亲要仔 看看拇指上是否留有牙印。

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意识,如果吸吮拇指是无意识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睡觉前为自己的拇指套上一个指套,或轻轻地给拇指缠上线,当孩子想吸时会感到很麻烦。当然要注意缠线的力度,不能影响拇指的血液循环。

另一方面,孩子总是一个人的时候才吸拇指,好像拇指是陪伴他的朋友,爸爸妈妈不妨为他养一个小宠物,减轻他的孤独感。

在这里,我要推荐一个朋友的做法:在拇指上涂抹红色的食用颜色,如果某一天那颜色没有掉光,就给孩子一面红旗,等红旗攒到10面就给孩子买一个他渴望得到的玩具。这种办法之所以很见效,是因为如果想让孩子自然放弃一种快乐,需要用另一种更大的快乐去替代。但愿你们也能帮助孩子摆脱对拇指的心理依赖。

从源头解决宝宝耍赖的坏习惯

一般宝宝都有一个习性,喜欢跟家里人耍赖,例如买玩具,吃东西,都通过耍赖的方式试图成功,爸爸妈妈要是不同意就会一直耍赖,甚至在地上打滚,让人很头疼。虽然适当的满足宝宝的需要很重要,但是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们不能纵容宝宝“耍赖”的性格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广州妈妈网网友哈皮宝妈分享经验。一、了解“小赖皮”心理发展的秘密1、宝宝的心理世界与成人不同。宝宝的创造力是一种天生、潜在的本能,他能构建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心理世界,能应对将阻碍自己发展的冲突,而做出保护自己心理生活的斗争。正是这样,宝宝才会与成人的方式发生“矛盾”,但成人不相信宝宝开始有了自己的“立场”,而用自己认为很科学、权威的方式来看待宝宝的表达方式。于是,爸爸妈妈就可能忽略了使宝宝形成“赖皮”习惯的因素——让宝宝尝到过耍赖的“甜头”。2、宝宝“赖皮”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宝宝“赖皮”是一种成人看来不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像婴儿一般用哭来表达信息。当宝宝开始会笑时,他又多了一种表达信息的手段。宝宝越长越大,当他的某种愿望达不到要求时,他就会用耍赖来表示不满。耍赖的手段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哭,有的则赖在地上边哭边打滚。二、“对症下药”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防止宝宝养成“赖皮”的坏习惯很重要。当宝宝耍赖时,爸爸妈妈可以这么做:1、转移宝宝的注意力2岁宝宝的语言发展状况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他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宝宝“赖皮”无非是某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当你确实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切忌强制性地压制,不妨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后,宝宝才能平息情绪,此时你最好认真倾听、了解宝宝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当然,也必须做到尊重宝宝的合理要求,这样,宝宝才会慢慢学会正确表达需要的方法。2、冷处理如果宝宝“赖皮”时间过长,转移注意力法不成功时,就应采用冷处理。家庭所有成员必须离场、态度一致,不然效果肯定不好,反而会让宝宝更加“赖皮”。当宝宝停止耍赖时,所有人都要一致给予表扬,让他意识到所有大人都喜欢不赖皮的宝宝。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多给宝宝情感关注。有时宝宝需要的不一定是他所想要的物品,或许只是想让你亲一亲、抱一抱,感到自己被重视。3、学会与宝宝进行“协商”性沟通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平等、民主、充满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使宝宝心情愉悦、性格开朗。遇事多和宝宝商量,使他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宝宝克服暴躁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也可以考虑与宝宝一起制定规则:任何家庭成员发脾气都得不到奖励,并会失去某一次机会,如看喜欢的电视、吃好吃的食物等。总之,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分析宝宝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理性对待宝宝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耐心与宝宝“斗智斗勇”。为了让宝宝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爸爸妈妈还得率先做好榜样哦。看望网友的经验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哦。查看更多回帖,点击原帖链接:http://www.gzmama.com/thread-3065451-1-1.html

宝宝依赖的利弊

在婴幼儿时期,宝宝的依恋对象主要为家人,特别是母亲。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宝宝依恋的利与弊

宝宝依恋的利:

宝宝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并影响他之后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依恋,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宝宝依恋的弊: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中过度的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家长包办,宝宝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

宝宝过分依恋的表现

1、紧张

一到陌生的环境,宝宝就会出现莫名的紧张,不知所措,一定要和爸爸妈妈有肢体接触才能稍稍解缓。

2、脆弱

宝贝受不得任何的批评,一旦有人对他说了重话,宝宝就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示反抗,没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3、易怒

当有人想靠近宝宝时,他会表现出特别的抗拒,如果抗拒不成,很容易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对试图接近的人进行攻击。

宝宝过分依恋的原因

1.过分宠爱。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宝宝的事情甚于一切,只要宝宝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很多父母都认为,现在条件好了,要尽量给宝宝提供舒适宽松的环境,何必过于苛刻呢?因此,只要宝宝开心,父母哪怕是上天摘星,入海擒鱼都在所不惜。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明白父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只要有爸爸妈妈在,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2.身体接触。从出生开始,宝宝和妈妈的接触就是最频繁的,妈妈也乐于用拥抱、亲吻等小动作来表示自己对宝宝的爱意。久而久之,宝宝就习惯了妈妈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也让宝宝慢慢有了安全感与依赖感。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更学会了礼尚往来,懂得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妈妈,因此,对妈妈的依恋感也进一步加深。

3.过度保护。因为家长怕宝宝发生危险,拼命扼制宝宝爱动爱玩的天性,学走、学坐的基本愿望都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主动去寻找、探索什么未知的世界了。在心理方面,家长为了让宝宝保持快乐的情绪,从不在宝宝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时间长了,宝宝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对父母的依恋度只增不减。

宝宝过分依恋的解决方法

1.全家参与育儿。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不要大包大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的亲戚朋友都参与进来,让宝宝从小享受和谐自然的大家庭氛围,让他在和别人的接触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也相对弱化对父母的过度关注。

2.锻炼交往能力。利用节假日,带宝宝多到户外活动,特别是儿童聚集较多的公园、游乐场等,通过带宝宝观察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鼓励宝宝尝试和别人交往,让宝宝在和其他儿童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体会到与平时不同的快乐感受。

3.发挥榜样力 。利用宝宝爱听故事的天性,在选择故事时多找一些类似的内容,用书中的人物作为榜样,来让宝贝理解他在长大,很多事情需要勇敢面对。通过诵读对宝宝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在榜样的力量下逐渐改变。

4.独立游戏空间。给宝宝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游戏空间,在排除不安全因素后,让宝宝在自己的领土内自由地玩耍。这种情况下父母尽量不要参与,给宝宝一个机会,让他学会自己寻找乐趣,同时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本文Hash:a66c03c3e47fb954154121646ebb1c2324b5b6e0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