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该说“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兔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的耳朵,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糖尿病遗传父母的影响各有不同

糖尿病的遗传非常复杂,迄今并未十分清楚。子女从父母那里可能得到容易患糖尿病的基因,加之一定的环境因素,彼此互相影响,则可能得病。在这里,环境因素主要充当导火索和催化剂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种或民族,遗传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存在这些危险基因的人都会发生糖尿病。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会发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父母都可遗传,遗传性父亲比母亲强。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以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患者的兄弟姐妹中这些抗体的阳性率也比无1型糖尿病的兄弟姐妹高,而且这些抗体阳性的同胞更容易患1型糖尿病,抗体滴度越高,患1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抗体预测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疾病,而且往往与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伴随存在。母亲在2型糖尿病遗传中的作用超过父亲。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

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母亲遗传的糖尿病,呈家族性发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0.5%~1.5%。女性患者子女可能患病,男性患者子女均不患病。这类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体型正常或偏瘦的较多,伴有耳聋,少数伴有其他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另一种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发病较早,通常患者在25岁以下时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5%。其主要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家族中有多个患者,而且3代以上连续发病。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5岁以前,并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个别也可以在中年后才出现症状。与2型糖尿病不一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不是引起MODY的主要因素。MODY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无酮症,一般不需胰岛素治疗,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往往有效。在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起病年龄轻,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不需胰岛紊治疗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此病。

糖尿病遗传父母的影响各有不同

糖尿病的遗传非常复杂,迄今并未十分清楚。子女从父母那里可能得到容易患糖尿病的基因,加之一定的环境因素,彼此互相影响,则可能得病。在这里,环境因素主要充当导火索和催化剂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种或民族,遗传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存在这些危险基因的人都会发生糖尿病。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会发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父母都可遗传,遗传性父亲比母亲强。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以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患者的兄弟姐妹中这些抗体的阳性率也比无1型糖尿病的兄弟姐妹高,而且这些抗体阳性的同胞更容易患1型糖尿病,抗体滴度越高,患1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抗体预测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疾病,而且往往与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伴随存在。母亲在2型糖尿病遗传中的作用超过父亲。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

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母亲遗传的糖尿病,呈家族性发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0.5%~1.5%。女性患者子女可能患病,男性患者子女均不患病。这类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体型正常或偏瘦的较多,伴有耳聋,少数伴有其他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另一种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发病较早,通常患者在25岁以下时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5%。其主要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家族中有多个患者,而且3代以上连续发病。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5岁以前,并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个别也可以在中年后才出现症状。与2型糖尿病不一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不是引起MODY的主要因素。MODY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无酮症,一般不需胰岛素治疗,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往往有效。在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起病年龄轻,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不需胰岛紊治疗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此病。

本文Hash:c344668860bd13856a68212d81a435d66eb57f95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