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家长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不少家长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或是自己小时候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等。这些都是不足取的。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兴趣班,就是让小孩去上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班,进而让他更好的把兴趣发展为特长。兴趣班是小孩的兴趣班,不是家长的兴趣班,家长应该尊重小孩的意愿,绝对不能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小孩身上。如果不是的话,小孩的兴趣班就再也不是兴趣班了。

有些家长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家长,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帮小孩选择兴趣班的前提,就是要小孩真的感兴趣,而不是家长感兴趣。杜绝以自己的兴趣帮小孩报兴趣班的方法如下:

1、屏蔽一切自己的兴趣理想,绝对客观地观察小孩平时的兴趣。

2、询问小孩的意见,问小孩喜欢什么,从而了解小孩的想法。

3、了解小孩是否有读兴趣班的意愿,就算小孩对某项东西有兴趣,但是他根本不希望去读兴趣班,家长也不应该逼小孩就读任何的兴趣班。

4、如果小孩有意愿报读兴趣班,就带上你的小孩去初步体会一下兴趣班,让小孩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并确认小孩是否要报读兴趣班。

学习要主动,参加兴趣班更加是要出于自愿的,父母过多的强迫不但会让小孩抱负了过多的压力,而且还会让小孩产生抗拒感,使小孩越来越抗拒学习。父母要引导小孩学习最好用间接的方法让小孩自己爱上学习,千万不要用直接的强迫手段来逼小孩学习。家长们要避免以自己的兴趣帮小孩报兴趣班。

不要把父母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在大多数家长心里认为,小时候多让孩子学门技艺,总是没错。这也导致时下很多父母都会强迫孩子去学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如学琴,画画等。专家建议,培训孩子的技艺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不要把父母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宝贝,你看,这是钢琴,能弹出声音的钢琴,你想学吗?”

——“宝贝,这位叔叔拉小提琴是不是很帅啊?你想不想学?”

——“宝贝,要是你会弹琴,就能像你们幼儿园老师那样演奏曲子了,你愿不愿意啊?”

我们总是喜欢用以上类型的提问开启孩子学乐器的大门,像是设了一个圈套,把孩子圈进去,也把我们自己套牢。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曾说:“中国学钢琴的孩子全球第一。”如果再加上学古筝、小提琴、电子琴等其他乐器的孩子,中国的琴童数量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导致这种局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较为功利的原因,希望通过学琴让孩子在未来的考学就业道路上有更多的机会;也有家长的缺憾,因为自己当年条件所限,想学而没能实现,所以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更多的是从众心理,别人家孩子都学乐器,要是我们家孩子不学,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琴?

袁来爸妈建议家长们遵照以下提问,像做心理测试一样在心里画上钩钩或叉叉。

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案例:琴童孟孟(琴龄5年)

孟孟6岁第一次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时,脑袋一直是朝左上方拧着的。这摆明了他不想学琴,袁来爸爸为避免又一个孩子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精力,特意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跟孟孟和孟孟妈交流。

袁老师刚开口问了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学琴?”

孟孟就扯着嗓子喊起来了:“我不想学小提琴,我要吹号,我妈非让我学小提琴。”

孟孟妈又扯着嗓子叫回去:“学小提琴以后考学能用上,拉起来也比较帅。”

显然,学小提琴并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权衡后的选择。即便家长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孩子不愿意,在学琴的一开始就产生逆反心理,最终结果肯定是一门乐器也学不好。

袁老师先了解了孟孟想学吹号的真正原因,原来学校有个鼓号队,他看到高年级的男孩穿着队服站在队伍的前方觉得特别帅,于是萌生了想要学吹号的想法。

找到了事件的起因,袁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化解。首先,他告诉孟孟,想学吹号?可以,但需要等几年。吹奏类乐器对肺活量、气息以及上牙的整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6岁的孩子肺活量有限,气息控制不好,而且还没有完全换牙,不适合马上开始学吹奏乐。袁老师诱导孟孟,可以先学小提琴,在乐理、乐感等方面打好基础,等大一点儿再像高年级的哥哥一样学吹号。

孟孟觉得袁老师说得有道理,跟妈妈约定10岁以后学吹号,然后欣然开始学小提琴。后来,孟孟告诉袁老师,他不学吹号了,要坚持学小提琴。原来他发现吹号是一群人在表演,而拉小提琴是他一个人表演,一群人观看。他觉得拉小提琴更有成就感,决定对学习小提琴这件事从一而终。

在与孩子出现矛盾时,做家长的不妨以退为进。我们先退一步,在与孩子之间形成个“缓冲地带”,有些并非原则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中庸的解决之道,这样问题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僵持不下要好得多。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时候就像拔河一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我们是成年人,大方一点儿先退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必跟小孩子计较

像孟孟妈这样用自己的决定来代替孩子兴趣的家长不在少数。更有一类家长与之相反,他们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到毫无原则的程度。

案例:琴童亮亮(琴龄1年)

亮亮妈领着亮亮来学琴的时候神采奕奕,见到袁来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袁老师,我们家孩子是自己要求学小提琴的。他就喜欢小提琴,就想学,我们还犹豫,他说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学小提琴,所以我们就送他来了。”

旁边的其他琴童妈妈羡慕得不得了:“啊呀,你的孩子真好,哪像我们家孩子是硬逼着来的,每天都要我连哄带骗。”

羡慕吧?

对不起,你羡慕得太早了。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以袁来爸爸教琴多年的经验来看,来学琴的孩子分为三类:

第一类,兴趣型:对学琴超有兴趣,自己积极主动要求学琴。

第二类,盲从型:对学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妈妈让我来学琴,我就来喽。

第三类,排斥型:讨厌学琴,对学琴极度反感,被父母硬押着来学琴的。

第一类超有兴趣型琴童约占琴童总数的20%,100个来学琴的孩子中约有20个在正式开始学琴之前兴致勃勃,而这20个孩子在学琴1个月之后还能保持兴趣的约有10人,3个月以后还保持高度兴致的约有5人,坚持4年的练习依然兴致不减的琴童大概仅剩2人。这2人中,如果琴童和家长都能坚持下去,可以考虑走专业路线了。

袁来爸爸教琴13年,学琴学到第五年每天坚持练习2个小时以上,对小提琴兴趣依旧的孩子只有2个,其中一个目前已经进入专业音乐学院附中,另一个准备报考音乐学院。

就学琴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年龄集中在5岁左右,对于这个年龄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尊重他的兴趣学琴似乎更加不切实际。

袁来小朋友某日从幼儿园回来后声称他要学钢琴,袁来妈妈细问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实习老师,对他特别好。这位老师上音乐课的时候边弹钢琴边带他们玩游戏,还让他当“领头”的,基于“爱屋及乌”的情感,袁来小朋友决定学钢琴。

之后没多久,袁来爸爸去幼儿园参加亲子同乐会,演奏了几首小朋友喜欢的曲目,马上有几个孩子跳出来奶声奶气地说:“袁来爸爸,我要学小提琴,我要学小提琴……”

如果再找个拉大提琴的爸爸去幼儿园演奏,相信又有孩子想学大提琴了。

之前提到对学小提琴超有兴趣的亮亮在3个月之后对学琴渐失兴趣,一年后父母决定放弃学琴。

是否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所学的乐器?要依照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对于6岁以前没有明确自我主张的小朋友,还是应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学琴的具体事宜。

·对于已进入小学,养成一定学习习惯的孩子,家长不妨带孩子多接触几种乐器,带他一起欣赏音乐会,让他直观感受不同乐器的音乐魅力。最后,由家长给出建议,和孩子商议后共同决定是否学琴以及选学哪种乐器。

·对于10岁以上有一定自我主张的孩子,不妨把他们当成成年人看待,告诉他学琴之后将要付出的劳动和收获的成果,让他们自己选乐器,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

不要把父母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在大多数家长心里认为,小时候多让孩子学门技艺,总是没错。这也导致时下很多父母都会强迫孩子去学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如学琴,画画等。专家建议,培训孩子的技艺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不要把父母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宝贝,你看,这是钢琴,能弹出声音的钢琴,你想学吗?”

——“宝贝,这位叔叔拉小提琴是不是很帅啊?你想不想学?”

——“宝贝,要是你会弹琴,就能像你们幼儿园老师那样演奏曲子了,你愿不愿意啊?”

我们总是喜欢用以上类型的提问开启孩子学乐器的大门,像是设了一个圈套,把孩子圈进去,也把我们自己套牢。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曾说:“中国学钢琴的孩子全球第一。”如果再加上学古筝、小提琴、电子琴等其他乐器的孩子,中国的琴童数量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导致这种局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较为功利的原因,希望通过学琴让孩子在未来的考学就业道路上有更多的机会;也有家长的缺憾,因为自己当年条件所限,想学而没能实现,所以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更多的是从众心理,别人家孩子都学乐器,要是我们家孩子不学,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琴?

袁来爸妈建议家长们遵照以下提问,像做心理测试一样在心里画上钩钩或叉叉。

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案例:琴童孟孟(琴龄5年)

孟孟6岁第一次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时,脑袋一直是朝左上方拧着的。这摆明了他不想学琴,袁来爸爸为避免又一个孩子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精力,特意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跟孟孟和孟孟妈交流。

袁老师刚开口问了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学琴?”

孟孟就扯着嗓子喊起来了:“我不想学小提琴,我要吹号,我妈非让我学小提琴。”

孟孟妈又扯着嗓子叫回去:“学小提琴以后考学能用上,拉起来也比较帅。”

显然,学小提琴并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权衡后的选择。即便家长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孩子不愿意,在学琴的一开始就产生逆反心理,最终结果肯定是一门乐器也学不好。

袁老师先了解了孟孟想学吹号的真正原因,原来学校有个鼓号队,他看到高年级的男孩穿着队服站在队伍的前方觉得特别帅,于是萌生了想要学吹号的想法。

找到了事件的起因,袁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化解。首先,他告诉孟孟,想学吹号?可以,但需要等几年。吹奏类乐器对肺活量、气息以及上牙的整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6岁的孩子肺活量有限,气息控制不好,而且还没有完全换牙,不适合马上开始学吹奏乐。袁老师诱导孟孟,可以先学小提琴,在乐理、乐感等方面打好基础,等大一点儿再像高年级的哥哥一样学吹号。

孟孟觉得袁老师说得有道理,跟妈妈约定10岁以后学吹号,然后欣然开始学小提琴。后来,孟孟告诉袁老师,他不学吹号了,要坚持学小提琴。原来他发现吹号是一群人在表演,而拉小提琴是他一个人表演,一群人观看。他觉得拉小提琴更有成就感,决定对学习小提琴这件事从一而终。

在与孩子出现矛盾时,做家长的不妨以退为进。我们先退一步,在与孩子之间形成个“缓冲地带”,有些并非原则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中庸的解决之道,这样问题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僵持不下要好得多。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时候就像拔河一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我们是成年人,大方一点儿先退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必跟小孩子计较

像孟孟妈这样用自己的决定来代替孩子兴趣的家长不在少数。更有一类家长与之相反,他们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到毫无原则的程度。

案例:琴童亮亮(琴龄1年)

亮亮妈领着亮亮来学琴的时候神采奕奕,见到袁来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袁老师,我们家孩子是自己要求学小提琴的。他就喜欢小提琴,就想学,我们还犹豫,他说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学小提琴,所以我们就送他来了。”

旁边的其他琴童妈妈羡慕得不得了:“啊呀,你的孩子真好,哪像我们家孩子是硬逼着来的,每天都要我连哄带骗。”

羡慕吧?

对不起,你羡慕得太早了。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以袁来爸爸教琴多年的经验来看,来学琴的孩子分为三类:

第一类,兴趣型:对学琴超有兴趣,自己积极主动要求学琴。

第二类,盲从型:对学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妈妈让我来学琴,我就来喽。

第三类,排斥型:讨厌学琴,对学琴极度反感,被父母硬押着来学琴的。

第一类超有兴趣型琴童约占琴童总数的20%,100个来学琴的孩子中约有20个在正式开始学琴之前兴致勃勃,而这20个孩子在学琴1个月之后还能保持兴趣的约有10人,3个月以后还保持高度兴致的约有5人,坚持4年的练习依然兴致不减的琴童大概仅剩2人。这2人中,如果琴童和家长都能坚持下去,可以考虑走专业路线了。

袁来爸爸教琴13年,学琴学到第五年每天坚持练习2个小时以上,对小提琴兴趣依旧的孩子只有2个,其中一个目前已经进入专业音乐学院附中,另一个准备报考音乐学院。

就学琴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年龄集中在5岁左右,对于这个年龄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尊重他的兴趣学琴似乎更加不切实际。

袁来小朋友某日从幼儿园回来后声称他要学钢琴,袁来妈妈细问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实习老师,对他特别好。这位老师上音乐课的时候边弹钢琴边带他们玩游戏,还让他当“领头”的,基于“爱屋及乌”的情感,袁来小朋友决定学钢琴。

之后没多久,袁来爸爸去幼儿园参加亲子同乐会,演奏了几首小朋友喜欢的曲目,马上有几个孩子跳出来奶声奶气地说:“袁来爸爸,我要学小提琴,我要学小提琴……”

如果再找个拉大提琴的爸爸去幼儿园演奏,相信又有孩子想学大提琴了。

之前提到对学小提琴超有兴趣的亮亮在3个月之后对学琴渐失兴趣,一年后父母决定放弃学琴。

是否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所学的乐器?要依照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对于6岁以前没有明确自我主张的小朋友,还是应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学琴的具体事宜。

·对于已进入小学,养成一定学习习惯的孩子,家长不妨带孩子多接触几种乐器,带他一起欣赏音乐会,让他直观感受不同乐器的音乐魅力。最后,由家长给出建议,和孩子商议后共同决定是否学琴以及选学哪种乐器。

·对于10岁以上有一定自我主张的孩子,不妨把他们当成成年人看待,告诉他学琴之后将要付出的劳动和收获的成果,让他们自己选乐器,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

本文Hash:d1d673e70bdceadaf5554268b95c8c300f4f8b07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