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有六大特点

关于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

近来我们看到很多媒体报道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的身体素质却有下降的趋势。孩子的近视率在提高,而耐力和力量则在下降。原因就是影响一个孩子身体素质的因素并不只是生活条件一个。

影响一个孩子的身体素质有遗传、营养、疾病、锻炼、生活水平、社会环境、气候以及生长发育高峰期等等诸多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的可控性比较强,而有些因素的可控性比较低。作为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应该是那些可控的因素比如孩子的营养、体育锻炼和保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

比如在营养中,要注意孩子各类营养物质摄入的均衡性。尤其要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热能和水的质量和数量。

体育锻炼是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现代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越来越少了,有些学校还会因为要增加文化课时间而占用了孩子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放学之后,补课和作业又占用了孩子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更有甚有,有些学校还部分剥夺了孩子暑期休假的时间进行集体的补课或者超前上新课等等。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每天保证一定量的运动似乎成了奢侈的一件事情。有时候孩子连睡眠的时间都不够,就更别提体育锻炼了。但是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保持较好的身体素质,那么还是要尽量让孩子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时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生长发育速度是呈波浪式的,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也是不均等的。每个人的一生中,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发育突增高峰:第一次在胎儿期,尤其是在4~6个月时的胎儿身长约增加27.5厘米,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第二次的生长发育突增期男孩约在11~13岁、女孩约在9~11岁,在这一时期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年增长率可达8%~12%。在第二次生长发育期,必须增加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B族等营养素的供给量,以确保第二性征发育及其生长发育速度的正常良好发展。

如果能够在这三个方面给孩子创造一定的条件,那么就很有可能为孩子的身体素质奠定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关于智力

智力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各种感觉能力(如感受性的大小)、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如理解力、判断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很多方面,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人们评论某个孩子聪明,某个孩于愚笨,都是指智力水平高低的表现。

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大脑的功能、后天的学习和特别的训练。

大脑中特定的区域控制着人类的智力活动,不同的区域影响着人的不同的智力。比如左右半球会有不同的的分工,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分管着不同的智力区域等等。

后天的学习包括语言、计算、游戏、运动、音乐、美术、劳动、舞蹈、手工等各种学习活动。不同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发展孩子不同的智力。

特别的训练包括专门的记忆力训练,观察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思维力训练等等,这些训练可以在短时期内让孩子的某方面能力有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

关于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 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代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把情商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影响孩子情商的因素主要有大脑独特区域的发展、教育和环境以及父母自身的情商高低。

在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情绪的主管,那就是位于边缘系统的底部和脑干上端的杏仁核,它是大脑皮层的情绪中心。

而教育和环境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情商。专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够做到民主权威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情商发展的,而轻视、忽略、放纵、溺爱、严厉、控制等方式都是对情商很不利的方法。

另外父母自身情商的高低,比如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对自我情绪的管理也给孩子提供了情商发展的环境和榜样。

关于个性

个性是指那些习惯化的心理风貌,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天生的,而性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气质类型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把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是外向而稳定的,胆汁质是外向而不稳定的,黏液质是内向而稳定的,抑郁质是内向而不稳定的。四种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但是各有特点。每种气质类型都会有很多优秀人士的典型代表。

影响性格的因素则很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环境、亲子关系、教育、人际关系等等。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多面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衡量一个人的性格也要从多角度去看。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为认真、敷衍、忠诚、狡猾、谦虚、狂妄、热情、冷漠、正直、奸诈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独立、怯懦、计划、盲目、坚韧、软弱、自控、任性、毅力、脆弱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为稳定、波动、悲观、乐观等。

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为幻想、现实、偏见、客观、有主见、人云亦云等等。

对于下面这样一些在心理学上被广泛流传的关于父母态度与孩子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确,但是应该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父母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性格特点

过度控制胆小,不安全感;不敢违背别人的意志,不敢做出选择;

缺少充足的爱不安全依恋,基本焦虑;过度关注自我;自卑和自负等;

言语虐待极端负面的自我评价;感觉自己不重要;轻易放弃;

暴力冷漠、暴躁的个性;攻击性和反社会性;叛逆;

支配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拒绝反抗、冷漠、自负或者自卑;

关于能力

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从事各种活动的效率,也决定了他的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每个人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运用。比如一个人在画画的时候,就是他的观察 、想象力、概括能力、透视能力和灵活自如的运笔能力等等的综合。

一个人的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等等。

一个人的才能也并不取决于单种能力,而有赖于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无论是什么能力,都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同样也只有在活动才能发展一个人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孩子社交活动中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在社交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操作活动中去观察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在操作活动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特殊才能,比如有的孩子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孩子很有语言天赋,有的孩子对音乐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特别强。这些特殊能力的发现对挖掘孩子的潜能以及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也是让孩子对学习、活动、生活产生极大热情和兴趣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孩子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话,他在那一类的活动中就能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很容易让他在群体中突显出来,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个相通的心理原则,那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所以快乐和成就感是让孩子产生参与和喜欢学习和活动的动力所在。当然,发现并培养了孩子的特殊才能,无疑也是为孩子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和捷径。

关于习惯

习惯就是一个人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很多人认可这样一个规律: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好习惯,坏习惯,都是这样“养”成的。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被公认为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2003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书中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发挥潜能,改进方式,使个人最终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等。它们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不去刻意地改变,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永远地循环下去。行为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很经典:“习惯是人的第二个上帝”,可见习惯是如何地主宰着我们每一个人。

培养一个孩子习惯的关键年龄是3-12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幼儿期和儿童期。

以上若干特点共同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

什么是生命状态呢?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两幅画面,一幅画面上有一些让你感觉到很有生命力的植物,另一幅画面上有一些让你感觉很颓败、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植物,请你描绘一下这两幅画面。

也许你想象出来的画面中有这样一些情景:

很有生命力的植物:叶子很绿、枝条很粗壮、花儿很鲜艳、果实很饱满、色彩是绿油油的、长得很高大很茂盛……

没有生命力的植物:叶子枯萎、枝条很细小、花儿快要凋零、果实很干瘪、色彩是土黄色的、长得很弱小很萎缩……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而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它会具体表现为叶子、枝条、花儿、果实、色彩、形状的不同等等,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会从身体、智力、情商、能力、习惯、兴趣、个性等等诸方面表现出来 一样。

为什么有的孩子特别依恋大人?

常有家长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哭,比如玩积木、拧瓶盖什么的,只要是弄不好,就会大发脾气,开始大哭。这样的反应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由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日常小事如穿衣、提鞋、玩积木等,对于孩子都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多数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哭,这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受是:觉得自己无法做好这件事情,有种无力感。他们在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气愤、发泄。只要孩子在哭的时候没有停止尝试,这就是很好的,这比不哭但不愿再做半点尝试而直接放弃要好。

这时,大人要做的是安慰他,告诉他做不好是因为他还是个小孩子,力气不够,手还不够灵巧,等他多多练习就会的。孩子慢慢会明白他做不到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只要多多练习和时间够长的话,他最终能成功。

我曾经在这方面失误过。周周1岁8个月的时候,自己穿鞋,一只已经穿好了,另一只穿了很久却怎么也穿不进去,她小脸憋得通红大哭起来。我走过去说:“妈妈告诉你怎么穿。”便帮她把鞋穿上了,这一下她哭得更厉害了,“不要妈妈穿,自己穿。”边哭边使劲把鞋蹭了出来。我意识到自己这样处理不对,不应该帮她穿鞋。我真诚地向她道歉,并退到一旁静静地等,看她怎么解决。她还是哭,一边哭一边使劲儿穿鞋,穿了好一阵,终于穿上了,她大喊:“我穿好了!”破涕为笑,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小脸儿却笑得像绽放的小花!笑意里充满得意、自豪和满足。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地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如果孩子没有要求,别人自作聪明的帮助只会让他觉得挫败。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都会像我当初一样,在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时候,不假思索地上前帮助,或是干脆替孩子做了。不仅家长,就连老师也有这方面的失误。

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留言询问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王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课的时候,幽幽老师拿出七八张大图片。有太阳、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首先老师说出每张图片的名称,之后叫每个小朋友指出相应的图片(锻炼宝宝的记忆力)。叫到王雨涵的时候,老师让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会儿没有找到。老师给予了提示后并等待了一会儿,可雨涵还是没有找到。后来,老师直接拿起来告诉雨涵说:“这个是地球啊。你来摸摸它。”等雨涵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发现她撇着小嘴就要哭出来了,不过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抱起了宝宝安慰了一小会儿。过了一会儿,她又像以前一样和老师一起走红线、一起玩游戏了。也有其他宝宝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不过那些宝宝没觉得怎么样,一样笑哈哈的。为什么我的宝宝会有这种反应呢?难道是她的自尊心太强,或是因为我在生活中无形地给她什么影响了?

这个事例其实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样,尽管老师给她时间了,但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在意的是“寻找”的过程,她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寻找找到目标,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她。老师这么做,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所以她才会哭泣。

这位家长问得好,为何别的宝宝碰到同样的情形没觉得怎样,一样笑哈哈的呢?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思考、探索、克服,哪怕这个过程历尽千辛万苦。所以孩子碰到成人在提供不必要的帮助时,他们会反抗会哭泣,雨涵和周周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成人长期给予孩子不必要的帮助,孩子就会依赖于成人的帮助 不去尝试、不去探索,更不去自己思考了,遇到困难直接找大人求助,自己不会解决。这种情形才是令人担忧的。

有一位旅居德国的中国妈妈曾经问我:“孩子总是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不知是何原因?譬如骑单车,骑两下不会骑,他就不骑了;拧水龙头,拧一下拧不开,他就不拧了。”我问她:“是不是你提供的帮助和指导太多了?”她说以前是这样的,比如孩子玩沙,她会帮助他想出各种玩法,其实刚开始孩子玩沙的时候还有很多自己的玩法,但是到后来,如果妈妈不说,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玩了。这个孩子就是由于妈妈的帮助过多,已经依赖于妈妈的帮助,不去尝试了。

有些成人意识到了不必要帮助的弊端,但是有时候克制不住帮助孩子的冲动,尤其是看到孩子做某些事情完成得很糟糕或是让我们胆战心惊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对孩子施以援手。比如当孩子笨拙地提起裤子,裤子没有整理好的时候,妈妈会情不自禁地想帮孩子把裤子整理好;又比如孩子颤颤巍巍跨小水沟似乎又跨不过去的时候,家长忍不住一把把孩子提起来,帮他跨过去。这样其实破坏了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完整性,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到,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会成功。

孩子为什么会“没大没小”?让孩子有礼貌的3个方法

生活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没大没小的举动,碰到这些行为,家长不要一味的指责或打骂,先找出孩子没大没小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下面为大家推荐了3个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中成长,可是随着孩子慢慢懂事了,父母却发现他们越来越没大没小了,常常对长辈大吼大叫,怎么说也不听,有时候还会顶嘴。孩子出现这样的坏习惯,很多人觉得没什么,等孩子长大了,懂事理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有礼貌。其实不然,如果爸妈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没大没小的坏习惯,他们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反而会越来越没礼貌,甚至不止是对爸爸妈妈,对家里的客人、幼儿园的老师都会这样没大没小。这样时间久了,可是会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个性哦。这可怎么办呀?

通常孩子会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可先不要太着急地打骂、教育他,因为小孩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要先冷静分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地教导孩子呀!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一:孩子跟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三岁以上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他自己的立场就特别喜欢表现给别人看,所以当他跟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就会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而且还会以命令的口气让爸爸妈妈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小汽车,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让他要认真吃饭,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不吃饭,怎么可以没收我的玩具呢?”他觉得爸爸做的不对,就会大吵大闹说“我就是要边吃饭边玩,把小汽车还给我啦!”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二:挑战大人的权威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如果语气太严肃,开始懂事的孩子反而会觉得反感,不喜欢被爸妈命令,就会用不礼貌的口气顶撞爸妈。其实这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达他的不高兴,用不礼貌的行为来挑战您的权威。就想4岁的明明正高高兴兴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命令他“现在你要做作业了,还看电视!”这时候明明会觉得妈妈太霸道了,会大声地顶撞妈妈:“我动画片还没看完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写作业!”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三:属于心直口快

有时候,孩子没大没小也是出于无意,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个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相互大喊大叫,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坏习惯。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疑惑,但是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自己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口气说话了。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爸妈应该如何教导他变得有礼貌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一:告诉孩子要用正确表达方式

当孩子不礼貌地顶撞,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爸妈应该先保持冷静,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身边,然后用缓和一点的语气告诉他“宝宝如果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能这样大喊大叫,这样可是不讲礼貌的行为呀!”这样冷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哦。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二:先隔离冷静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没大没小来引爸妈的注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爸爸妈妈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独处一下,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比如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宝宝一样,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宝宝会不会觉得很难受,就不跟他玩了呢?”从小就教导孩子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他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能让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欢迎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三: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看到爸妈经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妈要做好榜样,比如遇到长辈或朋友都要问好、经常对人说“谢谢、对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模范,害怕他学坏吗?

爸爸妈妈除了自己要做到礼貌待人之外,也要常常跟孩子教导孩子,跟他说“小孩子要有礼貌、守规矩,要尊重别人,不能对长辈大喊大叫,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呀!”慢慢地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呢!

本文Hash:73f055e6749f795be46143caff3283b75c53167e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