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孩子成长的阻碍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家长要善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扬和鼓励,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这样便能让孩子拥有阳光般的自信。相反,如果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别的孩子的长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差,没有自信心。

自信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面对人生不同阶段挑战的勇气。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会积极进取,才会勇往直前。为此我常常对女儿说:“要相信你能行!”所以,依依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说:“放心吧,我能行!”或者当别人要帮她的时候,很干脆地拒绝:“不用,我自己可以的……”

关于自卑的对话

东子:自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范姜国一:我也曾心生自卑。

爸爸东子―――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始于儿童时代。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胆怯怕羞、猜疑心重、缺乏自信、表述困难、承受能力差。

自卑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日前,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武汉城区数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有300人,年龄从8岁到16岁。在调查中,有160余人感到自卑,其中130多名学生坦言,长相不美是自己自卑的最主要因素。

这些学生表示:平时同学没有夸过自己的相貌,就连家长也从来没有肯定过自己的长相。

据了解,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很少夸赞孩子的外貌,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贪慕虚荣,心思不用在学习上。为此,一些家长甚至直言孩子长相不佳,以打击孩子的臭美言行。

家长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些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不良暗示,那就是你长得不讨人喜欢。对于在长相方面自卑的孩子,家长和社会都有义务去帮扶。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太多,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干不好一件事。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说话太“绝”,如“你一辈子也改不了这个缺点”“你长大了肯定没出息!”“再没有比你更差的了!”。

这些一时生气说出的话,孩子听了可是当真的,他们会感到自己真的没希望了,自卑感便会产生。

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别人总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就渐渐觉得“我真的不行”了。这是暗示产生的结果。有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就板着脸说:“你呀,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要不你该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我看见别人的孩子都比看见你高兴。”爸爸则说:“现在把你扔了犯法,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你在你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把你打掉。”

听了这样的话,孩子能不自卑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嫌弃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一个总听到父母说自己不好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

所以,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特别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数落孩子的缺点。教育孩子时,不要重提孩子过去的错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只要擦掉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即可,不要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

对自卑的孩子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他们渴望别人的关怀和认可,特别是家长的关注;对自卑的孩子要多表扬,对他们正在做的好事或平时的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地予以表扬或肯定;对自卑的孩子要增加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对自卑的孩子要给予信任与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开导孩子,而不要总打击孩子。有许多孩子说:“我平时学习不错,可一到考试的时 候就掉链子。”像这些孩子,其实他们并不笨,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帮助孩子分析并开导他们,而是一阵打击,那孩子就会自卑与胆怯起来。

有这样一句格言:“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一试。”要使你的孩子鼓起学习与生活的勇气,就得鼓励他们凡事都“站起来试一试”,时时想着自己不比别人差。

自卑是一种精神摧残剂,自卑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它严重地压抑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我们应努力防止和去掉孩子身上的自卑。

有自卑感的人易产生孤僻性格,自信心和荣誉感易受到抑制。譬如,有的孩子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便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子”;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后,认为自己总比别人矮一头,再也不会有出息了,干脆“破罐子破摔”。

说到我的女儿依依,这孩子和我一样,向来自信,但是有时遇到失败,也会情绪低落,心生自卑,不过经过我的一番安慰和鼓励,孩子能很快振作起来。

女儿范姜国一―――

自卑谁没有过,前面老爸说过我在大连时,因为玩滑板把牙摔掉了,后来就因为这个事,我被同学取笑,渐渐地就很自卑我的牙……

刚到大连时,我刚好10岁,老爸给我买了一个滑板车做生日礼物,结果因为经验不足,在山上摔了一跤,于是我的牙就“光荣下岗”了,到现在我的门牙还是一半一半的,不过当时我可没有现在这么轻松,当时很自卑呀!

自卑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掉牙”事件后的两个月里,爸爸和我经常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虽然牙不疼了,但是医生说要18岁之后才能补牙。很快就开学了,同学们马上就发现了我这一“缺陷”,就纷纷给我起外号取乐,什么“板牙妹”“豁牙子”“残疾人”“小豁牙”……很多很难听的外号。有的同学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拿我开玩笑:“别欺负老弱病残!”,却故意把那个“残”字说得很重,总之什么逗乐气人的话都有,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一个“残疾人”。我也知道同学们没有恶意,只是拿我开心罢了,但就是心里很委屈,很自卑自己没有一口完整的好牙。

终于有一天,几个同学又拿我开玩笑了,我恼羞成怒,大声和他们吵了起来,然后自己跑到操场上吹风散心。在操场上,我生气地想:叫你们都嘲笑我,等我长大了,有出息了,我也要嘲笑你们,我一定会活出个样儿来给你们看,让你们看看我是不是“残疾人”!后来仔细想想,同学们也没有恶意,心里也就没那么气了。回到班里后,我发现老师正在批评那几个同学,原来老师听到了班里吵架的声音,就赶过来了解情况了。

后来在老师和老爸的帮助下,我不再觉得自己很难看,同学们熟了,也不再拿我开玩笑了。上了高中,同学之间当然偶尔也有拿这件事开玩笑的,但我已能正确面对,不生气了,谁让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呢!现在的我就是我,不管怎么样,我都能接受不会改变的我啊!

所以,你要告诉孩子:不要被自卑压住了头,要冲破自卑的束缚;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但并不安于比别人差这个现实,要立志赶上别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别人。

许多有所作为的人,大多有这样的心理:越是自己很难做成的事,越是忍不住要去尝试;越是看到自己比别人差,越是试图要去超过别人。这样才能冲破自卑的束缚。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一切就会迥然不同。所以我们应客观地看待事物,包括对人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人无完人,同样的道理,这世上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 当你用客观、全面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孩子,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许多被忽略的优点。

小编总结: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更应当给与他们鼓励而非一味地指责。让孩子有信心,有斗志,便有希望!

家长的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孩子成长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但是过度保护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孩子的方式。

过度保护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包办代替。很多父母过于小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往往是孩子刚说口渴,大人已经拿出水杯,拧开盖子,小心翼翼地把温度适宜的水送到孩子嘴边;发现鞋子的粘扣散开了,还没等孩子弯腰,大人已经蹲下去帮孩子扣好了鞋子……

过度保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过度干涉。怕地上不卫生,总是将孩子抱在怀中;怕孩子弄脏衣服而拒绝让孩子游戏;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他骑自行车;担心有碎玻璃会伤到脚而禁止孩子在沙滩脱鞋;教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质上就是对孩子的过度限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但是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很多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而采取过分的限制和保护措施,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某校野炊时,一个13岁的男孩什么也不会做。这个孩子说:“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如今不少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处处限制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将失去什么。“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家长们过度的关注和保护已经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无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副总编、“知心姐姐”卢勤在参加一次少儿教育专家论坛时语出惊人。过度保护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会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都比一般的孩子要缓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受过度保护的孩子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有人把这样的人叫做“30岁儿童”。

过度保护在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研究证明,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胆小,肢体灵活度差等等。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过度保护,使孩子缺少了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容易造成孩子的软弱闭塞、胆怯无能并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同时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墙,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会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在社会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不能否认,当今社会,各种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各种危险因素在增加,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我们应当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主动学习健康地爱孩子,用头脑去爱孩子。

首先要理智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学习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许多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父母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孩子,认为“别人也都这样做”,自己这样做是为 孩子健康地成长。但是,偶尔,在某一个瞬间,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过度保护,于是产生了“从现在开始你自己看着办”的想法,突然什么也不帮了,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处理方法。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要通过渐进式的成长才能形成。因此,父母要适当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多给孩子适度的探索空间,逐步学会独立地面对事情。

其次,既要有适当的奖励,又要有必要的批评。在孩子的探索中,家长的欣赏与鼓励永远是孩子有力的支持。及时而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做得很好,会让孩子继续在挫折中努力前行。但是这个过程中也要有必要的批评。比如当孩子总是依赖父母不愿意自己动手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孩子,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自己试试呢?”

另外,要帮助孩子建立危机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方法。当今社会,各种危险因素在增加,不该发生的悲剧时有发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危机意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面临危险时知道该如何应对。我们家长老是对孩子说“你得小心”,这等于是废话,仅仅告诉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遇到火情时不要直冲也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切实向孩子说明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做和不该怎做。但是必须要心平气和地讲得很清楚、很具体。比如,“你到了一个商场,由于人多,你走丢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告诉可靠的人,不能看着这个人可靠就可靠,而是要找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员”;“假如你的小朋友落水了,要是你不会游泳那怎么办呢?那就不能去救他,因为那样无异于自杀行为,而是应该赶紧喊周围的人,找能救的人把他救上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人……”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就请你们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用心去爱,用脑去爱,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前行。

你的负面评价是孩子成长的阻碍

  每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时起,到嗷嗷待哺,咿咿学语,蹒跚学步,都生活在一个温馨而充满了赞赏和鼓励的环境中。在这一阶段,他们得到了无数次的赞扬和鼓励。他会笑了,他会翻身了,他能自己在床上爬了,他能喊“妈妈”了,他能喊“爸爸”了,他能站起来了,他能自己走路了,他能拿起笔来画画了……所有这一切都让父母欣喜若狂,哪怕孩子只是因为喜欢听纸张翻动的“哗哗”声而搬弄着书本,你也会觉得这孩子这么小就喜欢书,长大了一定很好学。

  你所有的这些想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语言甚至是通过你的表情、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我们家孩子真棒”“我们家孩子真聪明”“我们家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这样的话,哪位家长不是发自内心地说了无数次呢?孩子感知到这些信息以后,非常明白自己受到了肯定和鼓励,于是,他会更努力地激发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以求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赞美。在这个阶段,他的动力是极其充足的,每一个孩子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探索、求知、体验、拼搏、突破极限的欲望,每一个孩子都体现出无穷的潜力和无限的可塑性,的的确确让人觉得他们的未来一定是令人满意的。

  这样的情形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走进学校,更确切地说,是到他们进入一种比较评价体系为止。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家长们会在比较中逐渐对孩子产生一种更为明确的和量化的评价,例如是否比其他孩子更听话,是否比其他孩子更努力,是否比其他孩子的成绩更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等等。

  这本来是好事情,家长通过比较,更具体、更清晰、更系统、更理性地掌握了孩子的情况,就可以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培养。但现实中,这一阶段却成为最让人揪心的一个阶段,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中突然出现了许多负面评价,而且,这些负面评价又来得实在太快也实在太多,使一直在顺风顺水的感受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忽然被一股逆风吹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所以各位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而不是用我们的负面评价影响孩子的成长。

本文Hash:379cebe8cef7d750e58850596244e422cbb4833f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