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真实”同在

在心理咨询接待中不难发现,那些成年后遭遇心理困扰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法接纳事实,特别是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真实的感觉。一味的逃避与自我欺骗渐渐侵蚀了他们健康的心灵,不可自拔地陷入抑郁、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中,甚至变得麻木、冷漠、偏执。因而,在人格奠基最关键的头几年中,保护孩子原有的真实状态成为了抚育者不可忽视的责任。

当“镜子”失真……

孩子往往通过抚育者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镜子”一旦失真,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我的感觉不对吗”

阳阳刚打完预防针抽泣个不停,妈妈抱着他一个劲说:“不疼,不疼,阳阳很勇敢。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吃麦当劳。”

解读:打针当然是疼的,疼当然要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妈妈却反复说“不疼”,阳阳可能会困惑:是不是我的感觉不对;他也可能会愤怒,因为得不到理解和接受。妈妈还用吃麦当劳来交换阳阳不哭,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只要我哭就可以……”。

潜在的危险:孩子不能接纳自己真实的感觉,并常常通过伪造感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真有那么疼吗”

齐齐学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还没等到他哭,外婆马上尖叫着冲过来,嘴上喊着“可怜的小宝贝”,齐齐愣了会儿,撇嘴哭出声来。

解读:孩子不慎摔倒是成长过程中的小事,摔多了自然就越走越好了。齐齐哭显然并非因为确实摔疼了,而是外婆的“大惊小怪”令他产生摔得很疼的错觉。

潜在的危险:孩子无法辨识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并学会用夸张的反应来引起成人的关注。

“我怕生就是不好吗”

露露内向腼腆,看到陌生人就躲,为了锻炼她的胆量,奶奶总是一把将她揪出来,推到陌生人面前,往往惹得她放声大哭。

解读:怕生是孩子情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内向的孩子更易如此。奶奶这种“一把揪出来”的做法无疑是告诉孩子:你怕生是不好的,是必须改正的。

潜在的危险:孩子对真实的自我产生羞愧感,极易变得自卑、不合群,也有可能缺乏主见,意志薄弱。

“我做错了什么吗”

爸爸心事重重,但勉强打起精神陪辉辉玩。辉辉不时地瞅瞅爸爸,玩着玩着莫名其妙就哭了起来。

解读:大人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绪不一定同步,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当爸爸掩饰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孩子在一起时,“是我惹爸爸不高兴的吗?”孩子心里会这样问自己。

潜在的危险:孩子学会压抑自我,将自我角色化,而且容易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

让孩子与“真实”同在

成人如何保护孩子与“真实”同在呢?

最基本的一点,允许孩子表达任何真实的感受与情绪。如果妈妈能够对阳阳说:“打针是会疼的……现在是不是好一点了……如果现在不疼了,我们笑一笑好不好……”,孩子就会明白“疼了哭是可以的,不疼了就笑也是可以的”。最忌讳一旦孩子哭闹就答允他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假装。需要提醒的是,假如孩子边哭闹边打人,成人就不能放任不管,必须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但可以建议孩子用语言、涂鸦、运动等其他方式为情绪找个出口。

其次,放下投射。齐齐外婆之所以会有那样夸张的表现,在于她内心对齐齐的重视,或者把孩子看得过于柔弱。她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作判断,这就是投射。但对孩子而言,也许摔一跤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有那么疼。我们可以先观察孩 的反应再处理,如果他放声痛哭就抱抱他,如果他咧嘴做哭相可以摸摸他的头,如果他开开心心地爬起来继续走,我们不妨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再次,破除固有的偏见,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一般我们会认为勇敢是好的,胆小是不好的,所以胆小的孩子需要锻炼胆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胆小或勇敢更多体现的是先天气质,无关乎好坏对错。成人过分的重视等于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当他以“胆小”自居时,孩子也许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很难突破自我限制。既然露露先天内向,成人就要引导她更多地表达和展现。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但前提是他得先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成人自己也要与“真实”同在。在孩子的心目中,抚育者具有神一般的地位。如果成人经常言行不一或者心口不一,孩子将陷入极大的困惑当中。当辉辉发现爸爸心不在焉时,他感受到的不可能是爱,而是难过与委屈。爸爸不如实话实说:“我很想陪你玩,但是爸爸有点累。如果你愿意的话,先自己玩一会儿,等半个小时之后爸爸来找你,好吗?”这样成人也给自己调整情绪作了时间限定。对孩子诚实就是尊重孩子,当他感觉受尊重时,他也懂得了尊重别人。同时父母也为孩子做了表达真实感受与想法的示范。(文/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培训部主任章淼榕)

本文Hash:a21f59d0dfbd75c827d9c573b0b0ec615b8e94ba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