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与孩子的生命状态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教养方式在生活中是否让我们感觉很熟悉?几乎每一天你都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家长。包括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很容易找到这些教养方式的影子。因为我们太习惯“家长”这个角色了,电影电视里、书本上、生活中,我们耳濡目染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父母形象。他们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责备或者说教着,认为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不懂事”、“不听话“的结果。但是,他们很难承认一点,孩子今天的这个样子与自己一惯来的教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些教养方式已经影响了孩子的生命状态,使孩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

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必然会导致孩子身上出现一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而这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又会刺激家长继续使用一些变本加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而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进一步让孩子自暴自弃。于是,孩子的生命状态开始出现前面曾经描绘过的那些趴啦状态的种种特点。

当孩子的生命状态进入到趴啦状态后,孩子的潜能就开始进入封闭状态。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情绪、行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佳表现。比如出现厌学、网络成瘾、撒谎、打架等等问题行为,更严重的时候,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社会交往、自卑等众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不会当场表现出来,而是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才慢慢在他们身上表现为一些心理障碍。

在我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因为神经症来做咨询的不下三分之一。其中也有不少是青少年,而焦虑、抑郁、恐惧这三大类心理障碍占的比例最高。

霍妮在《神经症的文化决定论》一文中提出:神经症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关系。儿童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但父母对待儿童的需要则有两种类型:(1)给儿童以真正的爱和温暖,满足其安全需要;(2)对儿童冷漠,厌恶甚至憎恨儿童,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挫。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引起神经症。因此霍妮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

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集中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患考试焦虑症的女孩。她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我的文章然后托同学找到我并自己预约了咨询。结果那天的咨询非常不顺利,下面是我后来写的咨询手记:

上上个周末的时候,接待过一对母女。

女儿是高三的学生,因为考试的压力,开始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完成听课和作业的任务,内心非常焦虑。她自己托同学在温州找了心理咨询的电话号码,先是跟我们的前台几次打电话咨询和预约。然后再跟她妈妈提出了要来做咨询的要求。结果妈妈严厉反对,说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她坚决不同意女儿来做心理咨询。直到女儿拒绝再去学校,她才觉得不得不来一趟。

我和女孩的交谈加放松练习总共只做了1个小时,但是这位母亲不断地接电话,不断地在咨询室进进出出。但是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咨询室里她又不放心。她的举动不仅打搅了我们的交谈,也干扰了女儿的放松练习。我在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在和女孩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女孩对自己的评价相当的低,没有任何优点,全部是缺点。女孩说 些的时候,我朝她的母亲看看,她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不置可否的样子,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想问她一些问题,她一副心不在焉最好立马就走的样子。

咨询结束的时候,我们约好上个周末继续来咨询。因为要调整考试焦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仅要在认知方面做一些调整,而且要结合行为训练和放松技巧训练。但是我有一种预感:下一次能否来,还是个问题。

结果,她们果然失约了。我们前台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过去的时候,电话是她母亲接的,对方居然凶巴巴地说:你们找错人了!

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位母亲身边的女孩子,无论如何都是轻松不起来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隐约地找到一些引起这个女孩焦虑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其实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光对孩子进行心理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会发现,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在家长的教养方式上。所以要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还是要从解决家长的教养方式开始。

孩子的快乐还与爸妈的教养方式有关!

相信让孩子快乐、无忧地成长起来是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可是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快乐是孩子的事情,可能是孩子性格原因,也有可能是孩子周围发生的事情。然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是否快乐也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养方式是否正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快乐程度!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孩子制造快乐的能力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孩子的快乐还与爸妈的教养方式有关!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

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听了这话的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自己给妈妈或是周围人带来的成就感,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贴士:

定期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与心理老师沟通,而是父母。父母获得充足的教养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帮助不快乐孩子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将关注的重点不是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教养思路上,从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孩子,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小编总结: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快乐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孩子的不快乐完全是孩子自身的情绪问题。其实,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也会决定孩子的快乐程度。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的情绪中成长起来!

从孩子的生存状态反省关怀方式

家长及社会一方面给了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百般呵护,毫不放手,这就从一个侧面造成了孩子实际上的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孩子的任务任重道远。

孩子面临的沉重压力与家长、社会过分呵护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我们的社会给儿童提供了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尽管家长们大都舍得投资金、投精力,为孩子成长竭尽全力,尽管孩子们大都健康茁壮,但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就发现,孩子,特别是城镇的独生子女们,过得并不轻松,活得并不快乐。

沉重的学习压力是孩子们不快乐的首要原因,据对“北京市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的调查,以每天6节,每周5天,周30节为标准,只有13%的学校不超此标准。每周40节左右的,占,另有近两成的学校超得更多。另外,有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全班性的集体补课;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做一至二个小时作业的占83%,而在家每天做作业两小时以上的达到了半数以上,约为54%,全部样本平均做作业每天达小时。

让孩子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学校里的成绩大排队,有的孩子承认自己的学校给学生排队;38%的学生考试成绩次次都要由家长签字;而有四分之三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因此有过打骂作法的家长总计达。对“是否感到学习负担重”的回答中;肯定表示不重的只占5%,明确表示“很重”和“比较重”的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常和偶尔有一提上课就头疼和厌烦的达,而经常有“因不愿学习而想自杀的冲动”的占,偶尔有这种自杀冲动的占。可见,对孩子来说,学习的压力是多么沉重,对他们身心的压迫又是何等严重。

另一方面,孩子们生活上受到了家长的百般呵护,自立的能力很差,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关于“北京市少年儿童安全状况及求助倾向”的调查中显示,父母不在家,只有61%孩子可以自己做饭吃;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的孩子不知道在野外如何找水源;路上遇到坏人,15%的孩子“扭头就跑”、的孩子选择“和他拼了”;的孩子不会做人工呼吸;游泳时抽筋,不懂怎么办的占。

最为严重的是孩子的心理安全状态十分令人担忧,一个关于平时感觉遇到安全威胁时在周围环境中获得帮助可能性的题目:“如果你遇到无论何种危险,你觉得都能比较容易地从别人哪里获得帮助吗”回答肯定是的只占13%,而不肯定的答案则达,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安全度不高。另一个关于自杀倾向的指标更为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回答曾有过多次自杀念头的占到,另有被试回答曾产生过一两次自杀念头,二者合计,高达。心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重大问题。

家长及社会一方面给了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百般呵护,毫不放手,这就从一个侧面造成了孩子实际上的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孩子的任务任重道远。

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避免走入的三个误区:

(1)排斥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孩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把心理健康神秘化。不能从自身家庭、亲子关系中去寻求解决办法,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

(3)知行冲突。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但因工作等缘故而不能对子女坚持进行心理保健。

本文Hash:a1e8336725aeb7959bc33548410c0b42b11f2794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