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别的早教给宝宝特别的爱

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出生时的场景,你痛苦而忐忑地躺在手术台上,将自己和尚未谋面的孩子托付给医生。这时,如果医生走过来对你说:“对于接生,我实在么训练,但我很爱我的病人,我会用常识为你接生的。”你听了这些会作何感想?恐怕会焦虑至极、惊恐不安,马上要求换一个医生吧?

用特别科学给宝宝特别的爱

你的孩子和你处在同样的境地,如果你也像很多父母一样,认为爱和常识就足以教育好子女的话。你的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孩子,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完全托付给作为父母的你,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和常识,而是像医生一样的专业以及能够成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特别技能。

怎样才能拥有或者培养出这样的专业和特别技能呢?

了解你的孩子恐怕是身为父母的你要做的第一步。为了了解孩子,了解他每一步的成长,美国吉赛尔人类发展中心在耶鲁大学对数以千计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他们不仅观察孩子们每年的身心发展特质、观察他们的心智等各方面能力和人际关系表现,也总结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

同时,他们还列举了很多同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表现供父母们参考。他们将所有这些都收录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你的n岁孩子》系列图书中。就像作者在序言里面所说的一样,这套书为父母提供了一张儿童发展的地图,所以,想了解孩子的父母们有福了!

但了解并不等于专业,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技巧地应对才是专业好爸爸、好妈妈的作为。身为父母的你可以将这套书作为参考,每本书都为你提供和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相处的技巧,提供教养建议并为父母头疼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些都是专家二十多年研究的成果,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从这套书中取得别的书所不能给你的最难得营养——在建立完美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找到快乐的自己:你会在孩子遇到困难麻烦的时候想到这不是你孩子的个别行为,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暂时现象,你不会因此而惴惴不安。

你会在孩子发展异常甚至出现倒退的时候知道这是孩子成长的螺旋规律,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法,你不会为此而焦躁难眠;你不会过早地随大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亲子班,因为你会知道1岁半前孩子的发展和猩猩没有区别,你将节约时间和金钱;你也不会因为把终日和自己对着干的3岁孩子交给保姆或长辈而自责,你会知道这也是和这个阶段孩子相处的技巧,你将收获心灵的踏实和快乐;……

正是因为上述所有特点,这套书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全世界家长的欢迎。中文繁体版由信谊基金出版后在台湾地区持续畅销,内地千万妈妈也翘首以盼,甚至引来了盗名出版。而今,经过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长期的版权洽谈,这套书的唯一正版终于得以和中国妈妈见面!

小编总结: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宝宝,也想把最好的爱给宝宝,但是有些家长爱的方式不对,就会惯坏孩子。想要知道怎么教育小孩,多看些书多了解些育儿和早教的知识是必要的。

给不爱说话宝宝的特别关怀

给不说话宝宝的特别关怀

“宝宝,为什么爱说爱笑的你

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呢?

你在妈妈心里是多特别,

妈妈要将最特别的爱给么特别的你。”

―位不说话宝宝的妈妈

两岁时的宝宝应该能说一些短句,有的两岁以上的宝宝即使能听懂爸爸妈妈的话,但是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还喜欢独处,不和旁人甚至别的小朋友来往,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主动,大多数事情用手势来完成或眼神示意,不知不觉间,已经变成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宝宝。

宝宝为什么不爱说话?

●不喜欢表达

有的宝宝不爱说话是由于不喜欢表达,多是由自身性格引起,有的宝宝内向,容易害羞或者性格孤僻。有的宝宝说话比较晚,语音口齿不清,常引成大人的笑话,也会使宝宝形成怕说话的心理。爸爸妈妈经常指责宝宝,对宝宝要求过严,都会造成宝宝不爱说话。

●不擅长表达

这样的宝宝,往往是缺乏语言环境的剌激,从而影响语言发育。当爸爸妈妈不爱说话,宝宝得不到语言环境的刺激,没有说话的模仿对象,也就变得不爱说话。或者爸爸妈妈理解太快,在宝宝还未说话前已经将事情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宝宝虽然能表达,但也不太爱表达了。

●表达能力比实际年龄要低

宝宝在两岁时就应该能说一些简短的句子,但有的宝宝表达能力明显比实际年龄低,出现口齿不清、发音不正确、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样的宝宝是因为语言发育慢,或者发音器官出现异常引起宝宝不爱说话,如舌头特别宽、短,腭部、牙齿或嘴唇畸形,这时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给宝宝的特殊关怀:

给1岁~2岁的宝宝:

多数宝宝在这时候刚刚会说话,宝宝说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正常心理看待宝宝不说话,培养宝宝的说话情绪,在宝宝面前不要表现出来特别关注或在意他的不爱说话,慢慢地帮助他提高表达能力,但绝对不能心急或表现出任何的急躁情绪,否则宝宝一旦觉察,就会影响他对自己的信心,反而变得更严重。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经常鼓励赞美宝宝,让他树立信心。尊重宝宝,不当众揭宝宝短,比如宝宝尿床、口吃之类的事情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反复提起。爸爸妈妈可以采取精神或物质奖励的办法鼓励宝宝的点滴进步。

●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一起看图画书一边念给他听。这些规范化、具有韵律且优美的语言会在宝宝的大脑里形成印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渗透,虽然宝宝不能完全理解意思,但能帮助宝宝逐步建立语言方面良好的品位。

●强化宝宝由词组表达变为短句表达,如宝宝以重复“饼干”来表达想吃饼干时,妈妈则可以将句子延长,问宝宝:“宝宝要吃饼干吗?”来加深宝宝印象,促使宝宝能够简单模仿。

●让宝宝多接触同伴,培养说话愿望。集体活动是宝宝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在集体中,宝宝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并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安全感。同伴之间能彼此吐露心声,从而使宝宝不再沉默。

给两岁的宝宝:

这时候的宝宝有一定的社交、沟通能力,如果宝宝在这个时期不爱说话,最好将集体环境与给宝宝的关怀结合起来,多创造跟宝宝对话的机会,改善宝宝因性格内向、不擅长表达、不喜欢表达引起的不爱说话。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给宝宝创造说话机会,当全家人在一起时,做游戏扮演各种角色,比如让宝宝当老师,爸爸妈妈做小学生,引起宝宝说话的兴趣,同时锻炼宝宝的表达能力, 点点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在宝宝说话时,不要打岔,让他自己把话说完。如果有一个快嘴总替宝宝说话的妈妈,宝宝就可能永远都不善于表达了。

●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尽量多讲话,让宝宝聆听别人是怎样表达的,要知道,宝宝的进步都是靠模仿和学习的。给宝宝提问,让宝宝回答,激发他的表达愿望,有些他可能答出来,有些则不能,这没有关系,互相对话将使宝宝更愿意跟人交流。

给两岁半以上的宝宝:

这时候的宝宝如果不爱说话,关怀重点在于让宝宝形成表达的习惯,促进宝宝语言发展。重述与宝宝的对话,或者让宝宝把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都是好方法。也可以让宝宝从复述故事开始。比如宝宝喜欢念儿歌、讲故事就让他高声地朗读出来,大声的朗诵会为他熟练的表达语言提供帮助,形成口语表达的语言习惯,成为爱说爱笑的宝宝。

文/周思君

指导专家/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徐秀

宝宝早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五大问题?

  【动机】为什么要让孩子上早教?——动机

  请问问自己你带孩子上早教的动机是什么?是学知识?例如,小小年纪就认识几百个字?那他读小学中学学什么,他的上课等于是浪费时间。是学才艺?例如,舞蹈,声乐,钢琴,画画,写字?那么在你不确定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之前请不要妄下定论。

  其实,上早教需要摆正心态。你带孩子上早教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懂得怎样引导和了解孩子,在于给宝宝一个快乐玩耍的环境,在于系统地养成一些习惯和创造接触同龄宝宝的机会。

  【事实】孩子的特点天赋秉性是什么?

  自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然,大部分父母是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宝宝的。就算是了解,也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所以,多用心、用方法去寻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也许还能为你选择早教班带来一定的参考。孩子并不知道学什么东西将来有何用处,所以孩子究竟该学些什么主要靠家长的选择。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目标】我想在一段时间后看到孩子怎样的改变?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一定需要坚持和有方法。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因为有很多的早教中心,其实是在以幼教的方式在做早教,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要潜能开发的好,三岁以后学都不晚。

  【计划】我们能学到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回到家中,将这些方法和理念贯彻下去,持之以恒,是在家长踏入早教圈之前要明确的一点。

  【态度】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到早教机构上课这件事?

  早教课只是领进门,真正有用的功夫是在课下,每天都要和孩子实践。不要对早教机构的期望太高,不要在乎宝宝学会多少技能,上早教课的目的是把老师的正确方法及理念学过来。对于天生爱学习的孩子,上课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对于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勉强,引导孩子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进去,有体验就有学习,没有表达不代表没有吸收。

  久健康網溫馨提醒:不要跟风,不要攀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体,更不能复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要发现孩子本身的特点。

  (編輯:苗皓)

本文Hash:4cb135c1da70ee343704c9a306a61110ecfe5151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