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训练不当或会影响宝宝人格发展

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要开始进行排便训练了,在这其中,方法一定要正确、避开误区,因为错误的如厕训练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影响宝宝人格的发展。

前些天,收到一位家长的邮件:

宝宝排便训练有误区

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就是关于孩子的尿床问题,想请教一下。白天孩子自己就能上厕所,可是到了晚上就没法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求孩子尿一泡,有的时候他听话去尿,有的时候说“没有,不尿”,但是睡前尿了晚上也可能尿床,睡前不尿也可能晚上不尿床。

从孩子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没有养成晚上把尿的习惯(不过一岁不用纸尿裤以后,只是偶尔尿床,好像从上幼儿园这两个月开始尿床增多了),所以现在晚上叫他起来尿成功的次数很有限,更多的时候是他闭着眼睛说“没有”,然后一会儿就尿床。要是强行把孩子抱起来尿的话,他就会打挺哭闹……孩子一周总有四五个晚上尿床,很无奈,又不能跟他发火。开始时,早上起来给他看他画的地图,他也挺不好意思,看得次数多了,他好像疲沓了,有时候还笑嘻嘻地跟大人开玩笑说“还画个更大的……”,真是让我们哭笑不得。

看到这位家长的邮件,有点儿感同身受。桐桐大约3岁以前,也经常会尿床,就像这个小朋友一样,虽然不是天天尿,但一周总会尿几次,而且由于从小没有养成把尿的习惯,夜里叫她起床非常困难。虽然有朋友给我出了很有操作性的把尿的主意,但我懒得折腾,没有照办,为此心里还一度犹疑着会不会惯得孩子尿床到很大……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3岁半之后,桐桐就自然而然地不尿床了。而且,排便行为也自觉了很多,通常睡前会主动小便,即使忘记了,我们一提醒,她也会很配合地小便。当然,因为这个转变,我也没少表扬她,久而久之,小家伙就在表扬和自觉小便行为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于是,我跟这位家长分享了桐桐的成长经历:

孩子和桐桐的情况差不多,桐桐尿床也尿到很大,大约也是跟小时候没有养成把尿的习惯有关,孩子没有建立躺着就尿不出来的条件反射。

家长应慢慢让孩子形成习惯

当然,考虑到案例中的孩子刚刚入园,我也提醒这位家长:

孩子刚入园时,还处于焦虑期,可能会出现行为习惯方面的倒退,这种尿床的现象也可能是一过性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等到孩子的入园焦虑消除了,尿床行为也就自然缓解了。

跟这位家长就上述两种情况进行沟通,目的是让家长放宽心。很多时候,时间会解决很多的问题,我相信,即使这位家长不就此给孩子建立把尿的习惯,孩子的尿床也不会拖到多大年龄的。但对于这位家长最后提到的早晨起来给孩子看地图的情况,我却相对重视,因为既有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这样嘲弄孩子的做法,哪怕是善意的,也很容易伤孩子的自尊,给孩子造成焦虑的感受,压力之下,孩子更不容易自主地控制排便行为。当然,就像案例中所说的,这样取笑孩子的时间长了,孩子也很容易疲沓……想到这里,我就对这位家长说:

孩子尿了床,最好不要给他看,这样并不会阻止孩子尿床,还可能伤孩子自尊。

无独有偶,给这位家长上述回复之后,通过网络听西南师范大学陈安涛老师讲授精神分析课程,陈老师谈到肛欲期孩子的排便训练问题时,才知道如何对待孩子的排便行为,并非只有是否会给孩子现实的情绪压力那么简单。从长远来看,父母对孩子排便行为的反应还会影响其今后的人格发展,因为经典精神分析有这样的理论 。

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

如果孩子在肛欲期受到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比如,一尿床就遭到责备和训斥,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循规蹈矩、对时间算计得比较厉害、吝惜金钱、喜欢收集没用的东西等问题。

反之,如果孩子在排便训练时经常受到表扬,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排便就夸奖他,有点儿进步就及时表扬,则容易形成肛门排出型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待人接物比较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博爱……

陈老师讲的这些观点使我对成人对待孩子尿床态度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原本困惑的一些现象恍然大悟。比如,在我们家,桐桐爸是个生活习惯保守、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的人。结婚之后,这些行为习惯多次让我抓狂,我总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生活,为此多次跟他争吵……听了陈老师的课程,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桐桐爸会成为这样一个人,从而对他多了一分理解……也许,是早期的排便训练对他的行为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吧!

看来,在幼小的孩子尿床时,家长的态度真是太重要了,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干预方式,比如定时把孩子叫起来小便,让他建立躺着就尿不出来的条件反射,当然很好,但如果懒得半夜起来折腾,顺其自然也无妨。只是,无论是积极干预还是消极应对,都应该注意不要过分苛刻孩子,也不要责骂孩子,多点儿宽容与耐心,以免孩子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

小编总结:不少的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致宝宝的排便训练进入误区,影响宝宝人格发展。其实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对宝宝来说很重要,适当的鼓励是宝宝最大的成长动力。

别让排便训练影响人格发展

前些天,收到一位家长的邮件:

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就是关于孩子的尿床问题,想请教一下。白天孩子自己就能上厕所,可是到了晚上就没法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求孩子尿一泡,有的时候他听话去尿,有的时候说“没有,不尿”,但是睡前尿了晚上也可能尿床,睡前不尿也可能晚上不尿床。从孩子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没有养成晚上把尿的习惯(不过一岁不用纸尿裤以后,只是偶尔尿床,好像从上幼儿园这两个月开始尿床增多了),所以现在晚上叫他起来尿成功的次数很有限,更多的时候是他闭着眼睛说“没有”,然后一会儿就尿床。要是强行把孩子抱起来尿的话,他就会打挺哭闹……孩子一周总有四五个晚上尿床,很无奈,又不能跟他发火。开始时,早上起来给他看他画的地图,他也挺不好意思,看得次数多了,他好像疲沓了,有时候还笑嘻嘻地跟大人开玩笑说“还画个更大的……”,真是让我们哭笑不得。

看到这位家长的邮件,有点儿感同身受。桐桐大约3岁以前,也经常会尿床,就像这个小朋友一样,虽然不是天天尿,但一周总会尿几次,而且由于从小没有养成把尿的习惯,夜里叫她起床非常困难。虽然有朋友给我出了很有操作性的把尿的主意,但我懒得折腾,没有照办,为此心里还一度犹疑着会不会惯得孩子尿床到很大……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3岁半之后,桐桐就自然而然地不尿床了。而且,排便行为也自觉了很多,通常睡前会主动小便,即使忘记了,我们一提醒,她也会很配合地小便。当然,因为这个转变,我也没少表扬她,久而久之,小家伙就在表扬和自觉小便行为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于是,我跟这位家长分享了桐桐的成长经历:

孩子和桐桐的情况差不多,桐桐尿床也尿到很大,大约也是跟小时候没有养成把尿的习惯有关,孩子没有建立躺着就尿不出来的条件反射。

当然,考虑到案例中的孩子刚刚入园,我也提醒这位家长:

孩子刚入园,还处于焦虑期,可能会出现行为习惯的倒退,这种尿床的现象也可能是一过性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等入园焦虑消除了,尿床行为也就自然缓解了。

跟这位家长就上述两种情况进行沟通,目的是让家长放宽心。很多时候,时间会解决很多的问题,我相信,即使这位家长不就此给孩子建立把尿的习惯,孩子的尿床也不会拖到多大年龄的。但对于这位家长最后提到的早晨起来给孩子看地图的情况,我却相对重视,因为既有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这样嘲弄孩子的做法,哪怕是善意的,也很容易伤孩子的自尊,给孩子造成焦虑的感受,压力之下,孩子更不容易自主地控制排便行为。当然,就像案例中所说的,这样取笑孩子的时间长了,孩子也很容易疲沓……想到这里,我就对这位家长说:

孩子尿了床,最好不要给他看,这样并不会阻止孩子尿床,还可能伤孩子自尊。

无独有偶,给这位家长上述回复之后,通过网络听西南师范大学陈安涛老师讲授精神分析课程,陈老师谈到肛欲期孩子的排便训练问题时,才知道如何对待孩子的排便行为,并非只有是否会给孩子现实的情绪压力那么简单。从长远来看,父母对孩子排便行为的反应还会影响其今后的人格发展,因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如果孩子在肛欲期受到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比如,一尿床就遭到责备和训斥,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循规蹈矩、对时间算计得比较厉害、吝惜金钱、喜欢收集没用的东 等问题。

反之,如果孩子在排便训练时经常受到表扬,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排便就夸奖他,有点儿进步就及时表扬,则容易形成肛门排出型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待人接物比较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博爱……

陈老师讲的这些观点使我对成人对待孩子尿床态度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原本困惑的一些现象恍然大悟。比如,在我们家,桐桐爸是个生活习惯保守、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的人。结婚之后,这些行为习惯多次让我抓狂,我总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生活,为此多次跟他争吵……听了陈老师的课程,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桐桐爸会成为这样一个人,从而对他多了一分理解……也许,是早期的排便训练对他的行为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吧!

看来,在幼小的孩子尿床时,家长的态度真是太重要了,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干预方式,比如定时把孩子叫起来小便,让他建立躺着就尿不出来的条件反射,当然很好,但如果懒得半夜起来折腾,顺其自然也无妨。只是,无论是积极干预还是消极应对,都应该注意不要过分苛刻孩子,也不要责骂孩子,多点儿宽容与耐心,以免孩子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

如厕训练影响宝宝个性发展

大小便训练不当会影响宝宝的个性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在1~3岁,宝宝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的感觉会让宝宝产生快感。这个阶段正是你开始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如要求宝宝不能随意大小便,要蹲专用的坐便器。一方面宝宝追求排泄获得的快感,另一方面父母企图实现对宝宝大小便的控制,于是亲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如果你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过早过严,在宝宝的生理机能还没有达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时,就严格要求宝宝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注定的失败可能使宝宝形成羞耻、洁癖、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固执等特点。

如果在训练中,宝宝通过过度的排泄来对抗大小便训练,也会导致他形成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等特点。

在美国,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并不像我国那么早,很多幼儿园还为宝宝准备了尿布。而我们通常在宝宝3个月时就开始“把”大小便。这种习俗传统孰是孰非不能简单判断。

笔者认为大小便训练对宝宝性格的影响取决于这一过程中你的训练方式、要求引起的宝宝的反应及亲子互动的性质。只要这个过程轻松愉快,没有明显的;中突,就不会造成消极影响。

了解规律按需把便

如果宝宝能很好地配合你把便,自然是件好事,省去了你洗尿布、换裤子等诸多麻烦。而宝宝能否配合把便,还取决于你的水平。你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宝宝的排便规律,如他每天的大便时间往往比较固定,而且在便前会有表示,如发呆、愣神等。

而小便,因吃奶和吃固体食物后尿尿的频率和次数都不一样,你需要多观察,总结经验逐渐了解宝宝的自然排便规律,按需把便,这样宝宝就容易配合了,把便过程和谐而愉快。如果你常常在宝宝有便意时未能觉察到而不把便,或者在他没便意时把便,都会造成在以后把便时宝宝的不配合或反抗。

如厕训练影响宝宝个性发展

别在把便时与宝宝激烈冲突

给宝宝把便尽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如果宝宝正在哭闹,或因饿了、困了心情不佳时,不要强行把尿。有些宝宝一把尿时就“打挺”,满脸不高兴,但一放到床上,立刻尿尿。这就是宝宝对此的一种反抗。可能是你平时对宝宝的大小便过于关注或要求过严了。

这时,不要强迫宝宝一定把尿拉出来再把他放下,更不要严厉地说一些威胁的话。这种激烈的对抗会使宝宝形成固执,反抗的个性特点,即使他在你的严格训练下妥协了,也会因此形成拘谨、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等个性特点。

不斥责宝宝的“事故”大小便

宝宝到了2岁以后,大小便的意识增强了,这时对大小便的训练也要随之加强。很多时候,宝宝能在你的提示下自己蹲便盆,但这种能力毕竟刚刚发展,他还没有足够成熟的表达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因此尿湿裤子,把大便弄在身上及夜里尿床的事件在所难免。

对这些头痛的“事故”大小便,你应有宽容的态度。宝宝毕竟还小,他不是故意制造麻烦,请不要严厉地斥责他,更不要惩罚他。斥责和惩罚会增加他对你的恐惧,造成亲子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宝宝对自己形成一种羞耻感,形成自卑洁癖和拘谨的性格。

本文Hash:8a02ed8fc414ba9a82a284b7084cfecae54a85b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