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宝宝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妈妈网特稿】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年轻爸妈因为工作忙碌,所以将带宝宝的重任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很多就会出现“隔代教育”的问题,虽然老人带孩子或许会有很多坏处,但是其实也有很多好处,下面一起来看看。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在现在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历史所抛弃。现在全职妈妈也不多,家里的老人也就承担起了带孩子这个责无旁贷的任务。老一辈的也因为自己带过了一个甚至是几个孩子,总有自己的一套教子方法。其实,对于老人家有带孩子的经验,可能有更优于年轻父母的地方。时代在进步,许多老人也都与时俱进。在全国各地的早教讲座中,经常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影,他们都在认真地学习着新的育儿知识,而且还能根据自己丰富的育儿经验及时发现一些问题,将新学到的育儿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老人更有耐心哄孩子

一、老人更有耐心哄孩子

铭铭奶奶:

有一次,从外地讲课回来,看见扑进怀里的铭铭眼睛有些红肿,于是马上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说是因为刚才铭铭和爸爸玩搭积木正玩得开心,爸爸却被一个电话叫到书房里去答复邮件。铭铭没有玩够,总跑去书房找爸爸问搭积木的问题,爸爸无法专心工作,就把他关在了门外。铭铭哭了起来,爸爸却说:“要哭去卫生间哭,不要吵我。再哭谁都不喜欢你了!”结果小家伙真的到卫生间哭去了,而且想到谁都不喜欢他了,就越哭越伤心。

听后先是把新买的绘本拿给铭铭,告诉他先自己看看,一会儿去给他讲。然后严肃地告诉女儿:孩子的思维是简单的,他还在玩的兴奋里,而且崇拜爸爸什么都懂,跑去问爸爸问题是很正常的表现,只是还不会分场合和时机,应该对孩子更宽容一些。

另外,他只能通过语言理解具体的事物,还不能做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所以和孩子说话,一定不要说反话,一定要说明白、好好说。女儿、女婿听完后,都非常认同我的分析,女婿赶紧去给铭铭讲故事,来补救刚才的不当做法了。

有话说:

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有时会因为疏于和孩子的沟通而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而祖父母时间宽余,比起年轻父母,更能较早地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并与之沟通和交流。因此,由老人带大的孩子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比较镇定,愿意与别人沟通,总是愿意积极寻求解决的方式。

二、老人讲的故事更生动真实

小青妈妈:

小青也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每天晚上都缠着要别人给他讲故事。但是发现,小青对讲的童话故事越来越不感兴趣,有时候还会突然间接着故事去讲,她说,在幼稚园的时候这些故事老师、同学都说过,她都听腻了。

后来,唯有找孩子的奶奶帮忙,本来是尝试一下而已,但是孩子却每天都听得津津有味的。因为外婆讲的事情是许多小朋友都不知道的事情,不是每天一个样的,她听得开心极了。婆婆讲的是一些在中国流传的小故事,想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或者是小时候她曾经遇到过的趣事,以前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糗事和开心的事情,教育孩子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而且她讲故事之前交给小青一些任务,比如:记住故事主人公及其主要特征,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等等。让小青带着任务去听故事,可以使她逐步学人根据需要,而不是仅凭兴趣,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培养青儿的有意注意。

老人讲故事更生动

有话说:

老人的很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可能对孩子的教育和 影响更好。比如老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大多比较豁达、开明,他们看待问题也有更多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智慧。

在他们讲述的上万个故事里,有太多太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演绎出了人生的精髓。他们那亲切、和蔼、感人的声音,他们那通俗、浅显、自然、爱憎分明的语言,以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彩色,为孩子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好的画面,影响了一代又代。

三、给老人家带孩子的建议

1、要甘当幕后英雄,不要把孩子占为己有

在养育孩子方面,祖父母都要记住自己是帮忙的角色,照顾孩子的主要任务还是需要年轻的父母来承担。如果年轻的父母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祖父辈是可以作为调解作用的,但是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祖父辈也不应该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

父母照顾孩子其实是最为合理和更加自然的养育方式,所以,无论祖父母是多么好的育儿专家,多么喜爱孩子,都不要越俎代庖,要甘当幕后英雄。作为婆婆,我特别想对祖父母们说:你要是爱你的儿子或者女儿,想为他们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就不要表现得太自私,把孙辈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对孩子完全没有好处,会影响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则对孩子的人格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他最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2、不要用固守的思想影响孩子

但是一个铜钱是有两面,婆婆带孩子也不是样样好的,也有一些我们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年龄的关系,老人行动比较缓慢,思想也往往趋于保守。所以他们希望孩子安静、乖巧、循规蹈矩。这确实不利于孩子活泼的天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给年轻父母的建议

四、给年轻父母的一些建议

1、主动承担起养育责任

隔辈亲使得有些祖父母难免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差。不少年轻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照顾孩子;还有极少数的父母,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就有了孩子,还没过够二人世界。于是他们高兴的时候把孩子带着玩玩,不高兴时就把孩子甩给祖父母,自己落得一身轻。

2、用陪伴建议信任感

年轻父母不论工作多忙,既然有了孩子,就应该主动承担起养育的重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每天应该尽量抽出1-2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沟通。因为亲子依恋关系是在双方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获得了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便会拥有安全感和更多的自信。

如果确实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年轻父母不能亲自养育孩子,必须交给祖父母照料,那么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变化。可以每天给孩子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等等,让孩子经常听到或看到父母的声音和影像。

还可以请求祖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他的爸爸、妈妈虽然不能陪在身边,但是很爱他。在教育上,两辈人也要尽量做到协调一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他的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

宝宝有“假想”朋友其实也有好处

宝宝的“假想朋友”

在孩子2岁~5岁的时候,许多父母因为他们的孩子无中生有地制造了一些想象中的朋友,而备感困惑和担忧:难道孩子分不清真人和虚幻的人吗?孩子怎么会对着空气说话?怎么总是喜欢凭空想象出一个人来?总是和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朋友”玩,对他的成长是否有利呢?这些“假想朋友”可能还包括一只小狗、一只小猫,一个玩具娃娃,甚至是一个看不见的小精灵。

假想朋友不仅是个理想的玩伴,同时还扮演另外的角色:一个拥有超能力的保护神,一个做错事时的替罪羊,一个社交能力的练习者,一个对抗愤怒、恐惧和孤独的支持者。在5岁之前,约有六成孩子有过假想朋友,其中女孩通常早在2-3岁就拥有自己的“假想朋友”,而到5岁左右,“假想朋友”却在男孩中更为普遍。这可能与女孩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比男孩早发育有关。但一般来说,过了6岁,就像玩具一样,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对这个朋友丧失兴趣,最终把它遗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来看看他们的那些假想伙伴吧。

假想朋友1:做错事的替罪羊

星期天,妈妈正在厨房打扫卫生,就听见“轰”地一声脆响,奔出厨房就看见洋洋一脸无辜地站在满地碎片中,家里那只千辛万苦从景德镇运回来的青花瓷大花瓶从条案上摔下来,跌了个粉碎。还没等到妈妈质问他,洋洋就大声辩解:“不是我干的,是小花猫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撞翻的,妈妈,你不要骂它哦!”洋洋妈妈很不解:家里并没有养花猫,怎么一打碎东西,这个小“替罪羊”就跑出来顶罪了呢?

原来: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和批评,宝宝会虚构出这么一个朋友(有时候是人,有时候则可能是小动物)来顶罪。这个假想朋友可真是倒霉,一出场必是为了帮助宝宝摆脱困境,替他扛下所有的错事,承担所有的后果,这样宝宝就可以免受责罚。从积极意义上讲,这不是一件坏事,证明宝宝已经有了是非对错的概念,并且知道做错事要承担相应的惩罚。他正是因为担心爸妈发火而搬出小花猫救驾。

让假想朋友一起承担后果

有的妈妈一听宝宝推卸责任就更火了,大声责骂宝宝,要他承认“小花猫不存在,花瓶是宝宝打碎的,还撒慌就更是坏孩子。”拆穿小孩子的“谎言”会抽去宝宝仅有的安全感,以后孩子无意中再闯什么祸,就不会镇定地留在家里,而是可能跑出去,在妈妈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增加不安全因素。巧妙的办法是,让宝宝和他假想的朋友一起承担后果:“嗯,小花猫太不小心了,宝宝以后一定要提醒它,走路要小心,不要在房间里面乱跑撞翻条案和桌椅。”你还可以关切地问问他:“小花猫没有磕痛额角磕青腿吧?”要是宝宝满脸惭愧地说:“没有。”你就等于间接地问了孩子有没有事,也就可以放心了。

假想朋友2:宝宝的超能力保护神

也许是受动画片“哆啦A梦”的影响,两岁半的东东拥有了一只超能力的小狗,每当和小伙伴争抢玩具的时候,小狗就会出现:“敢抢我的玩具,我叫小狗把你变成木头人!”妈妈尝试与渐渐长大的东东分房睡,一开始东东不乐意,总是说他的小床低下有怪兽,一遍又一遍的让妈妈检查他的床底下,还非要妈妈攥着他的手才肯睡。自从他认为他受到小狗的庇护,他就肯一个人睡了,他对妈妈说:“我的小狗可厉害了,它的力气很大,一定能把藏在床下的怪物赶跑。”

原来: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势单力孤的时刻,会和小朋友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会被迫独处并与 黑暗为伍,会经历打针和挂水的痛苦……怎样摆脱这些心有余悸的时刻呢?假想的保护神朋友出现了,他力大无穷,勇气可嘉,不惧欺侮,而且,完全听从宝宝的指挥,赤胆忠心。宝宝的这位朋友具有超能力,会象叮当猫或蝙蝠侠一样,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宝宝遇到困难的时候,被小伙伴欺负的时候,能够给他壮胆,并且帮他解决所有的困难。这类朋友的形象固定,长期存在并且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的出现,暗示着宝宝缺乏安全感。每当生活中出现强烈的情感波折时,比如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单或无助时,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这个保护神朋友的时候了。

容许假想朋友的存在

父母发现孩子凭空造出一个保护神朋友时不要紧张,要在忽视与关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最好作为旁观者来接受。你必须要孩子明确一点,你是无法看见他的那个小伙伴的,也听不见他们说话。容忍你的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这个事实,并不是要你把它当作一个家庭成员,要知道,这个玩伴只对你的孩子存在着。万一宝宝非要你专门在饭桌上给假想朋友安排一个座位,那不妨顺着他。你还可以对宝宝说:“知道你的小狗为什么这么厉害吗?因为它吃胡萝卜(花菜、羊肉、猪肝,总之是一切孩子抗拒吃的东西)呀!”

TIPS:假想的保护神也提醒爸爸妈妈,应该在宝宝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和宝宝一起分析原因,并且帮助他解决,让宝宝知道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都会陪在他身边。建立和宝宝之间的信任感,等到宝宝有困难就来寻求大人的帮助时,假想的保护神会自然就会从宝宝的生活中淡去。

宝宝爱哭也是有好处地!

宝宝爱哭好不好呢?孩子哭得同时揪着父母的心啊,于是妈妈们就开始担心,宝宝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了,不过宝宝不哭的太过分,你啊也不要太担心。哭是他不舒服的表达方式也是他成长中的一种运动,这个你知道吗?

孩子的生理发育皆未完善,需借助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促进身体全面成长。新生儿和初期婴儿只能躺在床上舞动四肢,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啼哭加大运动量。同时,喂养过量的主要后果是婴儿体重增加过快,新生儿和婴儿初期对此有防御的本能反应,表现为反流和哭闹,反流是将多余的食物排出体外,哭闹是借助啼哭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以达到全身营养的平衡。婴儿随着生长发育,特别是哭与笑的分离及随意运动的发展,啼哭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其运动成分越来越少,社会交往成分越来越多。这时候的哭,则更多的具有了社会和情感的成分。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个婴儿啼哭时,声调变化并不一样,而声调变化越丰富,表明这个婴儿以后的语言能力就越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韦姆克说,新生儿在刚出生一周内啼哭的声调越丰富,那么当他长到一岁半时,就越能本能地学会更多的词句。反之,旋律单一的啼哭声预示着这名婴儿以后学说话困难会大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本文Hash:32d012930028d0bae1f7f8abc021da08ff1917c1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