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国学

现在,很多父母都会提前让宝宝学习外语、数学等知识,以防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几乎没有父母会注意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一般来说,父母都认为国学没有可学之处,而且时兴学外语,但是,国学带给宝宝的不仅仅是气质,而是能提高宝宝自身的气质和修养。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哪些国学适合用于培养孩子吧。

国学宝宝也要从小培养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亲子共读的家庭,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亲子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而且书中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等等,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宝宝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国学宝宝都是气质型的

其次,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

在给宝宝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宝宝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我们做事。因此,让宝宝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宝宝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当宝宝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宝宝原本答应妈妈的事,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宝宝,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等到宝宝六七岁时,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不同的情境灌输不同的知识

最后,没有宝宝天生就喜欢国学,兴趣是需要培养的。

有人说国学很枯燥,很难学,可是学刷牙、学如厕很枯燥,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宝宝也得学呢?为什么宝宝也能学会呢?

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宝宝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现在, 多数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家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宝宝自然兴趣也不大。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读半个小时书,每次都叫宝宝一起来读,并配上古典音乐,虽然有些调皮的宝宝开始不配合,但是时间一长(父母一定要坚持,而且不能对宝宝发脾气),宝宝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平时,可以随身携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口袋书,在路上、在车里就可以给宝宝读,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路上的时光也能进行国学教育。

如果宝宝对于诵读不感兴趣,家长还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国学教育融入故事和游戏中,设计一些国学手指操、国学武功操;爸爸妈妈还可以表演一些国学故事情景剧,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宝宝一定会兴趣大增,并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

如此,宝宝就被你慢慢地“哄”进了文化的海洋。

小编总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始终以其重要的地位穿插其中。书生并非百无一用,国学经典素有“修身、齐家、治天下”之说,所以父母注重培养孩子学习国学,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身素质,从国学中也能让宝宝了解做人的道理和智慧。

学习美国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在全世界是很知名的,他们从少儿阶段开始培养,看似太大,实则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非常重大。孩子是靠培养的,我们家长应该有耐心耐心。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是全世界知名的。很多家长都很羡慕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美国孩子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我在LovellElementarySchool就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那时老师刚好不在,教室里较吵。

一位才4岁多小男生站起来,走到大家前面,搬一张椅子站的高高地,并且从容的告诉大家,请安静!老师不在,我现在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听我的。

后来随着我在美国教学的时间越长,就越来越了解了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是怎样从小培养的,能力的培养和语言一样,不能通过突击达到很好的效果,从少儿阶段培养“未来领导力”,看似太大,实则对孩子一生影响非常重大。

“未来领导力”乍一感觉有点空,表达起来比较难以具体化,它其实是欧美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少儿阶段锻炼和积累的演讲演示、团队协作、项目管理意识和能力。

在美国的课堂上,孩子从小就有很多参与课堂表达的机会,可以想象,当孩子怯生生地第一次站在讲台前,害羞是难免的。但这样的语言能力训炼,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则是十分宝贵的。在美国,经过“浸入式学科英语”和“未来领导力”教育的儿童,基本都能够使用流利自信的英文,加以丰富的肢体语言,针对不同的命题进行公众演讲。

我们看到的美式课堂都看似很轻松,但里面学问却很多。一个游戏,就是一个学习内容,一个分享合作的项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与擅长,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A的组织领导能力,B的执行计划能力,C的耐心细致的特点,D则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做到最好。他们因为各种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和谐的相处与配合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非常有成就感!

从教室的布置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基本都是4-6人一桌,成为一个小团队,很多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中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管理设计、分工协作和演讲活动,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小“Leader”,每个环节都是管理与协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业完成后,小“Leader”还要进行演讲,锻炼其面对众人的演讲演示能力。这样,孩子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不仅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还体会到合作和分享的价值和乐趣。

总之,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能力时,可以学习美国人的教育方式,孩子都是靠培养的,家长们要有耐心的培养,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学习美国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在全世界是很知名的,他们从少儿阶段开始培养,看似太大,实则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非常重大。孩子是靠培养的,我们家长应该有耐心耐心。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是全世界知名的。很多家长都很羡慕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美国孩子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我在LovellElementarySchool就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那时老师刚好不在,教室里较吵。

一位才4岁多小男生站起来,走到大家前面,搬一张椅子站的高高地,并且从容的告诉大家,请安静!老师不在,我现在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听我的。

后来随着我在美国教学的时间越长,就越来越了解了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是怎样从小培养的,能力的培养和语言一样,不能通过突击达到很好的效果,从少儿阶段培养“未来领导力”,看似太大,实则对孩子一生影响非常重大。

“未来领导力”乍一感觉有点空,表达起来比较难以具体化,它其实是欧美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少儿阶段锻炼和积累的演讲演示、团队协作、项目管理意识和能力。

在美国的课堂上,孩子从小就有很多参与课堂表达的机会,可以想象,当孩子怯生生地第一次站在讲台前,害羞是难免的。但这样的语言能力训炼,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则是十分宝贵的。在美国,经过“浸入式学科英语”和“未来领导力”教育的儿童,基本都能够使用流利自信的英文,加以丰富的肢体语言,针对不同的命题进行公众演讲。

我们看到的美式课堂都看似很轻松,但里面学问却很多。一个游戏,就是一个学习内容,一个分享合作的项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与擅长,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A的组织领导能力,B的执行计划能力,C的耐心细致的特点,D则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做到最好。他们因为各种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和谐的相处与配合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非常有成就感!

从教室的布置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基本都是4-6人一桌,成为一个小团队,很多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中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管理设计、分工协作和演讲活动,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小“Leader”,每个环节都是管理与协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业完成后,小“Leader”还要进行演讲,锻炼其面对众人的演讲演示能力。这样,孩子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不仅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还体会到合作和分享的价值和乐趣。

总之,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能力时,可以学习美国人的教育方式,孩子都是靠培养的,家长们要有耐心的培养,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本文Hash:f39b704062ec287c31cf9aa120d1f42d39c38696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