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注重“平常心”

  有网友热议“八岁女孩从三亚跑到北京”的话题,其实就这件事来讲,我本觉得没有更多的讨论价值,因为我认为,但凡做了母亲的人,可能大都会极力反对让孩子冒着受伤害的风险去追求功利。

  倒是在相关的报道中看到一段话,给我印象颇深,这是一位在青少年长跑训练方面经验最丰富的教练说的一席话:

  “有次我在电视中无意看到她(张慧敏),真是块练长跑的料。但如果过早出成绩,未来成功的概率会很低,我敢说她100%是牺牲品。通过正规训练达到长跑辉煌期的运动员,可以保持5到10年的最佳状态,但她若在青少年时期被开发潜能,最多跑3年,昙花一现。”

  前不久,还看过张五常教授写的一篇“是谁害了天才儿童”,这位经济学家在谈到最近有个叫诗钧的孩子9岁就上大学的事情,说:“人类历史上被认为是智商最高的米尔,十一岁就掌握了当时的所有数学,二十岁出头精神出现了问题。其后米尔自己“调控”,康复,要到四十六岁才发表他的经济学巨著。我认为如果米尔的父亲不是见到儿子的天赋惊世骇俗,日夕强迫儿子学习,米尔的成就会大得多。

  我是过来人,二十四岁才进大学。不敢说自己少小时的天赋比得上诗钧小友,但姊姊们的记忆,是年幼时我过耳不忘,而儿童的玩意,无一不精,所向无敌,——只是读书不成罢了!有什么打紧呢?二十四岁才发劲读书,三十三岁正教授,可能因为误打误撞,用尽了长途赛跑的法门。

  七十一岁还有后劲,还可冲刺,显然是因为我二十四岁才起步。诗钧小友,慢一点起步吧。来日方长,上苍不会那么小器,给了你天赋然后拿回去的。”

  抛开这件事本身,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都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神童情结”呢?

  是的,也许我们都会说,我们不会冒着让孩子受伤害的风险去追求功利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我们也许正在做着类似的事。

  前几天,在一本比较知名的育儿杂志上,看到一篇“专家”文章,这位“专家”是画家出身,现任某双语艺术幼儿园的美术指导老师。她在文章中展示了两幅幼儿园孩子的涂鸦作品,并给予点评。看着其中一个三岁半的孩子画的花朵和小动物,俺不禁目瞪口呆,这幅画据说是那个孩子看过一本叫《彩虹色的花》的绘本之后画出来的。因为俺家那位三岁两个月的好好同学,尚处在热衷“画”“乱七八糟”的阶段,看到三岁半的孩子能画出如此“成熟”的作品, 俺顿时担心起来,俺家那位小同学,该不是落后了?怎么别的孩子能画得这么好?!

上一篇

1/2

下一页

家庭教育更应注重身心健康

为了能让孩子更加聪明,在教育上都更加侧重对孩子脑力的开发。但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指头脑聪明,而是指智慧与品质并举的人。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不仅要对孩子智力方面进行开发,更要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更应注重身心健康

许多妈妈为了培养出智商高的聪明宝宝而做着种种努力。她们觉得只有聪明、学习好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生存。这样很容易疏忽宝宝在身体和性格方面的发育。就像各种媒体报道的一样,现在的宝宝虽然因为吃得好、身体健壮,但是体力却因运动不足而有所下降。宝宝因缺乏性格教育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倾向。大部分父母会忽视这一点。其实在宝宝的成长发育中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心的健康。只要身心健康,智商自然而然地会随之发育。刚出生的宝宝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但因彼此互不相连,所以大脑基本上没什么反应。但是宝宝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看世界、听世界,并且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体会世界。因为人的身心与大脑紧密相连,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也受到刺激而开始发育。

本文Hash:508d693fa7cea74c63d9b65d48d97ebd6b1f5ee4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