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宝宝也需要技巧

过分的鼓励妨碍孩子内在责任感的形成过度的鼓励往往意味着过度的关注,而在幼儿园,老师要照管三四十个孩子,不会单单关注你的宝宝,因此,在家中受到如影随形的密集夸赞的孩子,在幼儿园往往会有这样天真地发问:“老师,我把上衣穿好了,你还没表扬我呢,你为什么不夸我是天使?”“老师,洗手前我帮彬彬卷了袖子,你为什么不夸我‘真了不起’?”表扬当然会强化好行为,但如果孩子是为了赢得夸赞而去刻意表现,好行为依旧缺乏内在动力,好行为依旧是脆弱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多过滥的鼓励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他甚至会因此变成一个“小两面派”,大人看得见的时候是积极和无私的,大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变成唯我、自私和惰性十足。过多物质激励,生成“凡事先讲条件”的秉性有的父母为强化宝宝的好行为,经常投其所好地用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童车等来“笼络”他。这种“鼓励”行为偶尔为之是可以的,也会为亲子关系创造一番惊喜。但如果形成了习惯,反而会削弱孩子从做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可能让他养成做什么事情都会索要“奖品”,并讨价还价一番的毛病。比如宝宝尝试着用小肥皂洗袜子,原本可能是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游戏”,“很有趣”,你如果大惊小怪地为此奖励他一辆遥控汽车,也许宝宝下次会为了洗手帕再跟你要一辆玩具汽车,而自由自在地与肥皂、清水玩耍的乐趣,反而在此功利的目的下大大地减少了。所以,记得不要将物质奖励与宝宝的做事欲望挂起钩来,下一次,他再有“嘻(洗)刷刷”的欲望,对他说一声,“你真能干,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本身也很有趣。”这就够了。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鼓励要具体、真切和低调,不要使用不着边际的夸张口吻,鼓励应有度。具体到我们表扬孩子的行为上,我们不妨做到:偶尔表扬就可以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表扬带来的“喜悦度”,常常是跟表扬的频密度成反比的。因此,当宝宝的好行为逐渐巩固后,就不必经常表扬他了,免得表扬慢慢成为“鸡肋”。偶尔的表扬,足以让宝宝明白,父母仍在关注他,但,好行为是让他自己受益,不是为了父母的欢心。比如,孩子有5次或10次做得不错,只表扬他一次就可以,亲子双方都会觉得这样“更自然”。更多地使用“身体语言”宝宝越大,感觉得到父母的口头鼓励越容易,而亲密的“身体勉励”越难。也是,父母会觉得5岁以后的宝宝不再喜欢搂抱、亲吻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方式,“在公开场合,这令他们害羞”,不过,这并不等于孩子只期待口头表扬的方式。可使用更巧妙的身体语言来说明“你真棒!我为你刚才的行为骄傲!”父母可以使用更有默契感的手势和动作,如对孩子眨眨眼睛、竖起大拇指,这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一点也没有漏看他的表现,这比当众赞扬他更令孩子欣喜。

给宝宝讲故事也需要有技巧

许多父母都知道要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都感觉讲故事要比读故事书要困难得多。下面提供一些建议,可能会对父母有所帮助。

首先,给孩子讲一件有关他自己或在家庭里发生的真实事情,这样的故事会使他感到生活部分的真实性。

我就常常给孩子讲家中的一些事情,讲我们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她对这一切简直百听不厌。孩子们还都很喜欢听我讲我童年的故事。你可以这样开始你的故事。"我还记得当你……的时候……"这乍听起来不太像个故事,但实际上会令孩子入迷。

其次,可以用孩子喜爱的玩具作为故事的主角。我孩子,常常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玩,这让我非常担心。我和他谈了几次都无济于事,于是,我就用他最心爱的玩具--一只缝制的大熊猫为主角,编了几个大熊猫迷路的故事给他听。他听得很认真,不时被大熊猫的可笑行为逗得哈哈大笑,还为大熊猫笨拙的判断力生气。"妈妈,我不会做这样的傻事,是吗﹖"孩子问我。以后,他果然不再到处乱跑了。

再次,可以让孩子来填充故事的空白。在讲故事(反复讲过的、孩子熟知的故事)的过程中。讲到最有趣或最惊险的地方时,停下来,要求孩子把这个情节讲完。要提高孩子的这种填空能力需要不断地实践。这样,孩子便能够很快接上你的讲述,并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另外,你还可以先讲述孩子熟悉的故事的开头部分,然后要求他讲出故事的结尾。或者,可以让孩子讲这个故事的开头,由你来讲结尾。这样讲故事不但能提高幼儿的接受力,培养他们的想像力,而且还能使幼儿感觉到自己也具备讲故事的本领。这样,过不了多久,你的孩子就能自己编些故事,并且讲给你听了。

讲故事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注意三点:一是故事要短一些,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二是故事的主角应该是他们熟悉的人或事物,如孩子本人,孩子的玩具或孩子熟悉的人;三是故事的情节要简单,因为太复杂的情节会使孩子难于理解和接受。至于其他方面,则取决于你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孩子的兴趣了。

本文Hash:d933ff23a3c32c5233ba0b92de54e1bd29167459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