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的持续培育

逻辑思维能力的持续培育

自孩子3岁起,父母必须明确的培育方向

在“1岁到3岁”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一些孩子未来所必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进行培育的方法。这些能力的培育将持续至15岁,也就是到逻辑思维丰富成长阶段结束。因此自3岁起,之前我们所论述的培育重点和方法,父母应该予以延伸,对孩子在3至6岁这一阶段进一步进行持续合理的培育。

在明确培育方向的同时,针对3至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本意我们将与父母探讨如下几个主题:

在生活中如何实现对孩子“注意力集中性逻辑思维”的良好培育

如何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延伸”的培育

父母应当自觉帮助孩子减少“机械类信息”的采集时间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沟通能力”的持续培育

关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转眼间,我们可爱的孩子已经3岁了,看着他开心的围着自己跑来跑去,绘声绘色的和自己讲幼儿园发生的故事,为了想得到喜欢的玩具而站在自己面前表演节目……,作为父母的我们会长长的舒一口,这个小家伙,总算养这么大了,然而,新的问题出来了。。。。。。

孩子长大了,让孩子学点技能好吗?

上课不注意听讲

孩子竟然会说谎

没有时间概念,干什么都磨磨蹭蹭

孩子“偷”了别人的橡皮

孩子要玩玩具,拒绝学习

孩子的屁股可以打吗?

孩子生气了,怎么办?

粗心大意的孩子

爱臭美的丫头

面对孩子的对抗

单亲妈妈的孩子

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

我的孩子是自闭症

如何给孩子选择小学

上小学之前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些什么事情呢?

……。

每个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是不同的,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培育目标也是的不同的,因此对于这些诸多孩子成长培育方面的问题,父母自然会有不同的态度,例如:

有的父母认为无所谓,让孩子顺其自然吧!喜欢的就多学一些,不喜欢的就不要强迫孩子,出现的问题,该说的说、该打的打、该教育的教育,现在还小,能出什么多大的问题呢?童年可贵,让孩子多玩玩吧!

而有的父母则从孩子出生,就细密的关注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孩子成长环境的创设、卫生与安全、筛选孩子可能接触到的朋友、安排孩子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培训课程、孩子幼儿园的筛选、孩子对所上幼儿园的适应度评估……,孩子出现培育问题要认真解决,孩子的事情,决不能马虎!

还有的父母本身由于工作很忙,孩子自小就无暇过多顾及,大多由老人照看,现在到了3岁,就送幼儿园了,该学的老师都教了,应该学的也蛮多的……。

我们说这些父母的教育观点有问题吗?是否需要调整?

我们之前已经论述的很多了,因为成年人(父母)已经形成完善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因此如果期望父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改变孩子的客观成长环境、改变父母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改变父母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能够真正有效帮助每一位父母的方式应该是,也只能是,在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的本质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培育行为进行改善和调整。

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自主性”有效的培育

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自主性在孩子处于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的阶段具备如下的能力:

1)会更多和更丰富地采集、收集和储存以及交换信息;

2)会更主动地形成逻辑思维的延伸和“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完整性

3)孩子会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

4)能主动积极地为“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的实现而进行信息的交换。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自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父母在客观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自主性呢?比如说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取消孩子“被抱”的权利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育方法。“被抱”就是孩子会走路却“千方百计”的不走路,让父母抱的外在肢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通常的做法是:

在和孩子共同进行某种事物的过程中,比如在一起散步的路上:

妈妈:妈妈抱不动了,孩子可以自己走一段吗?

孩子:不好,我要妈妈抱。

妈妈:妈妈很累了,实在抱不动了,你已经长大了。好吗?自己走一走。

孩子:不。

妈妈: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下来,自己走。

孩子开始哭……。

我们说这种方法的使用对于父母,尤其是对于“独采信息源”(妈妈)来说,不是好办法,也不会很好地解决问题。对部分孩子来讲,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被“独采信息源”强行地拒绝,会使他们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在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过程中,逐步丧失拓展信息种类和范畴的主动性。而可以借鉴的方法是:

策略:妈妈不能“抱你”

第一步:确认

确认现阶段孩子的兴趣源,以次作为交换“抱”的权利。例如:孩子非常喜欢在公园玩。

说明:引导孩子习惯不“被抱”的正确方法应当是在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对时间内“兴趣源”的基础上,依据孩子的“兴趣源”明确不“被抱”的条件,比如陪同孩子进行某项活动前和孩子做出约定.同时我们建议,这种引导活动要相对频繁进行,以此为前提在其它共同进行的活动中以这个“引导约定”(不“被抱”)来对孩子“被抱”的要求予以拒绝。

第二步:引导约定

妈妈:孩子,我们去公园好吗?

孩子:好,走吧!

妈妈:可是妈妈今天很累,所以你不能要妈妈抱,如果答应妈妈,我们就去,如果不答应就不去了。

孩子:好的。

第三步:实施

如果遇到孩子反悔

孩子:妈妈抱抱,我走不动了。

妈妈:可是,你已经答应妈妈自己走路的。

孩子:可是我就是走不动了,妈妈抱抱。

妈妈:好吧!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能去公园了,我们回家,你已经答应妈妈了,为什么还要妈妈抱?。。。。。。

如果要去一个孩子不感兴趣的地方,如商场,饭店,可以这么做:

妈妈:“孩子还记得吗?妈妈平时带你去公园玩的时候都说好了,在妈妈累的时候,你就不让妈妈抱。今天妈妈很累,如果抱你的话,妈妈会累坏的,如果累坏妈妈就不能陪你回家,不能给你做好吃的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父母应当在了解其运用本质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最好的实现培育目的。比如:孩子喜欢玩汽车,那么先要求孩子答应妈妈,玩完后把玩具整理好;想获得礼物就要帮助妈妈整理碗筷等等。合理的运用“引导约定”来 孩子进行“引导约束”。只有这样,孩子在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自主性基础培育的同时,其对成长所依赖的客观具体生存环境和对父母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才不会受到影响,才能保证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的良好进行。

本文Hash:f488759168f4d991acb3e0b1487010ec51cb0fb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