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贫血兼优,是一个优等生,但是当孩子经过强行提纯的人生之后,优等生的孩子最需要的,却不再是学业的补课,而是人生的补课。
优等生,需要人生的补课
前段时间,有一条社会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一个十岁便参加高考、十六岁硕士毕业的学生,人人眼中的天才,向父母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全款买房,他就拒绝参加硕士论文答辩。
我注意到,这条新闻下面的评价,多是对这位少年的讽刺与批评,指责他不懂得体谅父母,自私,品质有严重问题。
但我觉得,这一评价,对这位少年来说并不公平。新闻中提到,他在就读硕士期间,曾因为迷恋电脑与知识基础不牢,险些不能完成硕士论文。而他因为害怕失败,拼死拼活地完成了论文,却在答辩前夕向父母提出了上述买房的要求。
从这段描述中,我能读出的情绪,是恐惧和愤怒。
其中,“恐惧”较好理解。这位曾经一帆风顺的少年,经历过一次险些不能完成学业的恐惧,由于他的人生已经与学业画上了等号,这种恐惧,实际上便是他对人生中所有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的恐惧。因此,他才急切地需要一个保证物,房子,让自己不至于输得彻底。
而“愤怒”,则是针对父母的。全款买房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其实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只是,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隐晦。我甚至猜测,连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自己对父母的愤怒,只因为这种愤怒,在通常的眼光看来,并不合理,甚至会被认为“不孝”。
让我们联想刘祯的遭遇吧,她在经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挫折以后,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心理学将“抑郁”解释为:愤怒的情绪无法对制造愤怒的对象宣泄而进行的自我内部攻击。这是一种将被压抑的愤怒转化成对自己的伤害的病症。
如果一味地对施行“爱暴力”的父母进行隐忍,又对父母行为的动机并不清楚,那么我们就会认同父母给予自己的错误评价。认同了父母在“爱暴力”下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后,那种被冤枉、被羞辱的愤怒情绪是无法向外释放的。
比如,如果我爸妈说我是一个懒惰不讲卫生的人,而我自己明明知道自己并没有懒惰,只是没有做到他们的洁癖要求的程度,那么我并不会对自己很失望,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洁癖而埋怨自己,只是会对父母不恰当的卫生要求反感或者对抗;但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懒惰,而是认同了父母的洁癖标准才是正确的、常态的标准的话,那么我就会对自己很失望,并有可能因为自己总是达不到那个标准而对自己失望甚至愤怒。
愤怒的对外释放,会有效地帮助自己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价,完成对自己心理平衡的保护。
愤怒的对内释放会伤害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自信。
对外释放并不是特指发泄、宣泄,还有一种技术叫做“合理化”。
首先必须明白,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明明看到父母行为或者对自己评价的不合理,却不知道它不合理在什么地方,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合理,最后我们往往会认为的确是自己做的事情不到位,的确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但如果我们通过动力心理学的分析找到父母“爱暴力”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对此类行为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解读,我们看待父母给予自己“爱暴力”伤害的过程时 就会通过父母的面具看到真实的父母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我们要看清楚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实施这样的行为的过程中他们的潜意识动机和内心真实的角色。
遭遇爱暴力的孩子,在合理地解释愤怒、释放愤怒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曾经需要上的一些成长课程还需要补上,这中间没有捷径可循。
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经历一些必经的世事,去学习社会生活所需的那些能力,给自己寻找一些心理援助来支持自己面对那些迟来的挫折体验。
虽然这对于一个由于学习很出色而对自我评估非常高的“大孩子”来说是困难的、艰辛的,但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本文Hash:170620bd40095f8356ece62f216ebacdcc305f9f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