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满嘴脏话?你该感到高兴!背后透露这样的信息

最近有不少宝妈给幼儿说留言有关孩子说脏话的事情。熊孩子满嘴脏话的气势把大人气得吐血。别急,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一阶段!

阳阳妈:

那天带阳阳出外买菜,回来的路上遇见阳阳幼儿园同学木木的妈妈。我就让阳阳说“阿姨好”,没想到孩子一句“阿姨SB”把自己气得直想抽他嘴巴。木木妈也被孩子的话愣住了,尴尬得不知道如何应对。“不好意思啊,这孩子没礼貌。”木木妈表情僵硬地走了。最近阳阳很喜欢说脏话,怎么阻止都该不了。

乐乐妈:

有一天家里来客人,喝茶聊天时,乐乐也在一旁玩儿。客人给乐乐掰了一根香蕉,没想到乐乐不仅不领情,还恶狠狠地跟客人说:“吃你的Pi!我打死你!”。本来好好的谈话愣是被乐乐的这句脏话给搅了。客人没多久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气得孩子他爸教训了他一顿,第二天脏话又来了。

孩子满嘴脏话时,大多数家庭的应对方法错了

当孩子说脏话时,大人的第一反应是——阻止、批评,甚至打骂,但似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孩子的脏话还是照说无误。大人的阻止可能会让孩子说得更起劲,这到底怎么回事?幼儿说,这类脏话往往很伤人,会引起被说的一方比较强烈的反应,比如大人会尴尬,较小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哭闹,由此带给说脏话孩子的感觉是——这类语言很有力量,能引起所有人的关注,孩子还会因为这样的关注而洋洋自得,从而促使孩子更加起劲地利用这种“有力量”的语言。所以当孩子满嘴脏话时,斥责批评不是一个好的应对方法。

当孩子脏话连篇时,爸妈为什么该高兴?

因为这是孩子的“脏话敏感期”来了,也表示孩子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里程碑,他们开始懂得咬文嚼字了。美国耶鲁大学保罗博士说“这是孩子的语言学习”。

孩子1,2岁时,可能已经偶尔会说出一两个脏词,比如“我擦”,“尼玛”,但这时还不算进入脏话敏感期,只是宝宝对大人的单纯的模仿。这阶段的小脏词配合宝宝奶声奶气的发音,往往会让大人觉得好气又好笑。

而当孩子到了3,4岁后,他们会频繁地使用脏话脏词,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脏话连篇的讨厌鬼,因为这阶段的孩子会在说话时配合表情和动作,让大人感觉这是故意而为之的行为。幼儿说,但实际上他们还并不知道这些脏词脏话的含义,他们只知道说出来后会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大人越是反应强烈,他们越觉得有趣。他们的脏话也从1,2岁时单纯的模仿发展到“有目的”的表达,这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表现。

面对爱说脏话的熊孩子,大人应该如何应对?

1、4岁前的孩子

4岁前的孩子,他们在说脏话时,一方面是对语言的敏感,另外一方面只是觉得这类语言有趣和希望引起大人对自己的关注,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知道那是骂人的话。面对这阶段的孩子,大人可以采取“漠视”的态度,2,3个月后,孩子自觉没趣就会停止。否则大人的强烈反应反而会让孩子养成脏话坏习惯。另外,在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大人给孩子多读绘本是个不错的选择。

2、5,6岁后的孩子

5,6岁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懂得了脏话的含义,孩子这时的脏话就是一种骂人和咀咒的行为,大人应该及时阻止。大人首先要审视孩子的周围是否存在说脏话的氛围,比如大人自己经常说,或者孩子从动画片里学的脏话。相比起责骂,让孩子换位思考更能改掉说脏话的小毛病,比如说,“如果你被人骂SB,你会感到难过吗”等引起孩子的同理心。

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觉到窒息

导读: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觉到窒息,其实父母只想到自己可以给孩子什么,没有想过孩子想要什么。其实孩子跟大人一样的没那么脆弱,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穿很多的衣服让孩子热得烦躁不安。孩子更需要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睡眠。

在深圳生活的几年里,我每天早上要去菜场买菜。一天清晨,天空下了一点稀稀拉拉的毛毛雨,雨点时有时无。我没有带雨伞,反正雨点也不会打湿衣服。我走到菜场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买完菜走出菜市场,雨也基本停止了,空气非常潮湿,感觉很闷。

这个时候,我看到两个年轻女人推着一个童车走了过来。她们没有打雨伞,边走边聊天,很悠闲。我推测一个是童车里孩子的妈妈,一个是照顾孩子的保姆,看样子她们是去菜场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童车里有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担心雨点打湿孩子衣服的原因,照顾孩子的女人把童车的白色透明塑料雨篷放了下来。这个雨篷将孩子严密地保护起来了,没有透气的窗口,空气完全不流通。

此时,我发现孩子在童车里很烦躁,不停地转头看自己的妈妈,表情很痛苦的样子。孩子举起双手想去抓塑料雨篷,但又抓不住,于是在被雨篷束缚的空间里乱舞。一会儿,孩子便哭了起来。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看孩子,又看着两个女人。她们发现了孩子在哭,弯腰看着孩子,隔着塑料雨篷,安慰孩子“不哭不哭,乖啊!”孩子的眼神在乞求,期望她们把自己抱出这个密闭的空间,能够有新鲜的空气呼吸。但两个女人没有看懂孩子的眼神,也没有听懂孩子的哭声。

我感觉到这个孩子因为空气不足,在密闭的童车里闷热而难受。于是,我对这两个女人说:“孩子闷在里边,没有空气很难受,把这个雨篷收起来,这样他就不会哭了。”两个女人看着我,眼神里流露出“多管闲事”的意思。但她们还是对我解释:“下雨了啊,孩子冻着怎么办?衣服会弄湿的!”我说:“你们也没有打雨伞嘛,雨都停了,这么闷热的天气,孩子不会冻病的。”两个女人白了我一眼,推着童车走了。我转身看着她们,她们没有理睬孩子在童车里的挣扎,孩子依然被闷在塑料雨篷里。至今,孩子挣扎着想拉开雨篷的情景一直都还留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这两个女人,她们在雨已经停止的时候,假设孩子会被雨滴弄湿并由此得病,她们就有了充足的理由来让孩子密闭在一个塑料空间里,不得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而这样的行为被人们用伟大的“爱”来包装着。这种被“爱”包装的禁锢,给孩子带来的是无法挣脱的窒息感!

很多时候,父母爱孩子就像这两个女人的思维,我们不屑也不愿意去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不去体会孩子内心的世界有没有新鲜的空气让他们自由地呼吸。我们每天的念叨、对孩子未来的描述、对孩子的好,统统都变成了一个假设:“如果现在不努力,将来就考不上好大学,然后就没有好工作,就没有高收入,最终也就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这辈子就完蛋了!”这样的假设就像童车上的那个白色塑料雨篷,让孩子的心灵窒息,让生命的灵气枯萎!

父母这样的假设也让自己心灵的眼睛被蒙蔽,感受孩子的能力被禁锢,从此,我们看不到孩子眼神里渐渐褪去的光芒,看不到孩子脸上渐渐消失的笑容,看不到孩子对自己生命的希望,看不到孩子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我们更加无法感受到孩子内心对未来的挣扎。即使我们偶尔发现了,也会用一个念头来麻痹自己“以后等他出人头 就好了,现在熬着吧。”我们所有对孩子进行的伤害都有了一个道貌岸然的词语“爱”!于是,我们每次伤害孩子后都会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将来有好的前途啊!”这就像童车里的孩子被爱窒息着,妈妈还说是为了他好一样。

本文Hash:5584156b1bdd501c8d940d61ecea53107c12b50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