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式”说教易使儿童患“心理慢性症”

柯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学习一般,她常抱怨儿子不听话、顶嘴。柯女士儿子的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慢性症”。此症在儿童中比较多见,其根源在于父

柯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学习一般,她常抱怨儿子不听话、顶嘴。柯女士儿子的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慢性症”。此症在儿童中比较多见,其根源在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长此以往,这种“唠叨式”说教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孩子的表现常是父母教育效果的“反光镜”。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常表现出:(1)言语反复或表达不当;(2)指责孩子的缺点时简单化;(3)管教太严,孩子稍有小错,即新账旧账一起算,导致孩子反感,甚至引起逆反情绪和异常行为。那么作为父母怎样预防孩子出现“心理慢性症”呢?首先,父母应该变换不同的教育言语来指出孩子的同一缺点。其次,注意责备时语调应比平常说话的语气低沉。第三,对于听惯了父母斥责的孩子,有时沉默胜于语言。第四,有时孩子犯了错误,但不知错在哪里时,父母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最后,教育孩子不应把以往所有错误都加以累计,而应着重眼前的错误,否则会让孩子分不清主次,影响教育效果和亲子感情。文/杨堤林

如何对待心理慢性症儿童

一、什么是心理慢性症: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是在不断给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

一、什么是心理慢性症:

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是在不断给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叨式的说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惰性。于是,父母的说教一旦出现再成为刺激,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中存在一定的通病。主要表现有三方面:

(1)教育语言使用欠佳:在批评孩子时,父母斥责的声调高而尖锐,语句反复。

(2)说教简单化:指责孩子时不讲清原因及道理,大话连篇,不明要领,使孩子不知错在哪里。

(3)抖萝筐式的训练:孩子犯一点小错,父母就抓住不放,并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绪。

二、如何防止心理慢性症:

(1)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指出孩子的同一缺点。如对于孩子写作业粗心的毛病,父母用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写算术式时不要把等号丢在脑后等,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更有效。

(2)责备语调要比平常说话的语气低沉。低沉的语调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亲子双方都能冷静下来。用与平常不同的语调还可以唤起孩子的注意。

(3)让沉默取代指责:那些听惯了父母责骂的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自然会等待着父母的打骂。如果这时父母真的责骂了,孩子反而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产生又熬过去了的感觉。过后就忘了。父母保持沉默,反而会使孩子猜测父母的心态,紧张的情绪会保持一段时间,并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

(4)使用强调性语言:在训教前用强调性语言说:我只说一遍。如孩子未听见,也不要重复,让孩子品尝不听话的苦果,下次他就会注意听了。不停地唠叨只会使孩子产生厌恶,父母力图纠正孩子错误的愿望不能实现。

(5)明确指出孩子错在哪里: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后,不讲清道理就批评一顿,说完之后又忙自己的事了。孩子糊涂地不知自己错在哪儿,或不知错误的危害,也就自然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了。

(6)只针对眼前的错误进行:很多父母往往只要孩子犯了个小错误,就把过去的错误重新数落一遍,新帐老帐一块算。这样不但使孩子对所犯的错误分不清主次,淡化了对这次错误的批评,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抵消教育效果。

本文Hash:9d682c6e8216eec3feafe4d948df0aab9b95469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